10月28日,《浙江日报》深读版面报道了浙江司法创新写入国家法律修订案背后的故事,全文如下:
高校与检察院的“珠联璧合”
浙江司法创新写入国家法律修订案背后的故事——
记者:李灿
今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其中增设的“强制报告制度”,在引发网友热议的同时,也令杭州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桑涛倍感欣慰。
他清楚地知道,这项杭州市率先在全国推行、针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建立的新制度,能上升为国家立法,“外脑”力量功不可没——与杭州市检察院“检校合作”的北京师范大学宋英辉教授专家团队,不仅从理论层面对制度做出完善,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委托提供修订意见时,还举荐了这项创新举措。
检察机关与高校“牵手”,在浙江不是稀罕事。年8月,浙江省检察院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18所高校签订协议,通过搭建互聘互派、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四大平台”,正式拉开浙江三级检察机关创新推行“检校合作”机制的序幕。
两年过去了,这种辐射全国的合作模式为检校双方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当下,它通过了哪些考验,做出了哪些转变,又将焕发怎样的生命力?近日,记者与多名检察官、法学专家、合作院校学子等对话,从中寻找答案。
年5月8日,浙江省检察院3名青年检察官赴西南政法大学参加“检察官进课堂”活动,为法学本科生上了一堂实务交流课。
基层创新如何被“看见”?
法学专家来“推一把”
“‘强制报告制度’写入修订案,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桑涛坦言,对于基层办案机关来说,从个案经验推动国家层面制度落地,不是件容易的事。
早在年7月,杭州市检察院就针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隐蔽性强、发现难、报告难等特点,与市公安局、教育局、卫计委等4家单位联合会签了一份《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
“文件是签了,但毕竟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它的必要性、正当性,以及接下来怎样具体落地,落地后如何保证产生实效,都得有更清晰的思考和规划。”杭州市检察院想到借助学界力量。
年9月,宋英辉等全国10余位法学专家齐聚杭州。用桑涛的话来说,“大家都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
翻阅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然而,两年前,关于强制报告的情形、相关部门、责任人员和落实不当的处罚力度等方面的内容,都还是亟待商讨的焦点。
杭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向孩子们普及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知识及强制报告制度。
针对种种问题,10余位专家学者从国内外前沿学术理论提炼出制度的必要性支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现有相关法条里寻找操作规范的法律依据,最后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想法:未成年人保护是全国人民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