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陈华,祖籍浙江。六十年代出生于长沙现居广州。先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并获奖,《美术报》、《湖社月刊》、《广州美术》、《广州日报》、《文化参考报》等报刊有专版和作品刊登。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八月画会创会副会长,杏花村书画院艺术顾问。
(杏花村书画院馆藏作品)
评论文章得山川之灵写心中丘壑
——小议山水画家陈华先生
文/王少伦
寄情山水,作为古代文人逸仕绘画的主流,与当今学院画派似乎相距甚远。然而,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与文人画又相差无几,其共同之处都是在表现无法回避的生活。我们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血脉滋养的同时,又不断开拓着新的绘画语境,品读一幅佳作,往往会勾起你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反之,如果仅是装腔作势的笔墨游戏,尽管也偶有面目,但终归是苍白的表象显现。
(杏花村书画院馆藏作品)
再仔细琢磨石涛之“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脱胎于山川”等惊世之语,无不富含哲理,这是他艺术实践的结晶,不仅为他自己开启了巨大空间,更给世代后人留下了一个闪亮的航标和无限的启示。有多少人受之影响,并攀上了属于自己的高度,如我们熟知的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石鲁、关山月……一代代山水画大家,也都给我们留下珍贵的财富。作为艺术征途中的探路者,既然有众多标杆,就应该去掉重重盲从,正本方能方能得正道,广州山水画家陈华先生正是一位执着的行者,他多年对山水画的探讨法宝是:根植传统,立足生活,放眼求新。
艺术贵在创新,而坚守更难。说起陈华先生,应从他的钢笔速写说起,那是几年前我做报纸编辑的时候,见朋友递来的一组钢笔速写,顿时就惹人眼亮,画面中的村头茅舍、高山云水,无不令人心生亲切,本来应用普遍的钢笔画今渐少见,若谁能坚持,谁就能得到其独有的妙用。如今,许是照相机普及的原由,让众人变得过于依赖,试图以镜头替代画笔,若此,那是极其错误。我也喜欢相机的快捷和真实的记录功能,但它充其量只能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而绘画艺术的那种不受视觉局限、随心而为的功能是再广角的相机都无法取代。由此感慨,即兴为陈华先生写下了《守住就好》的短文,我看他是本份自然地抓住了这一点,抓住就好,抓住方能求新求变。
从近几年看陈华先生的艺术追求,不难看出睿智的他取向明确,广州美院高研班深造是他最大的转折点,深造期间,当他真正触及到唐宋风范、明清高峰的经典之作后,他从惊讶转为深沉。院校式的磨砺从临摹到写生,再转为创作,反反复复的三部曲训练,逐渐让他变为习惯自律。这些年,他除了对绘画理念技法的探讨外,更注重内在的修炼,对书法、对中国哲学均有研究。他也正是凭借着超常的勤奋和多方面力,创作了一批佳作,参展获奖频频。其作品不拘一格,多元发挥,《和谐之旅》金黄灿烂的画面,大胆的用色,使画面明快响亮,加之巧使墨色,让画面又不失沉稳,在参加“建国60周年广州市美术大展”中,一下就点亮了观众们和评委的眼睛,终获展览铜奖,并被广州市国家档案局永久性收藏。《太行红了》与前者同样重色调,不同的是在水墨上施以重彩,画面显得凝重有力,尽显大山之雄浑。《洪谷暮秋》《金灯寺远眺》《晋祠周柏》等一批侧重笔墨语言的作品,以写实之风表现出浓郁的现场感和亲切的生活情调。
读陈华先生的画,读到的是他一颗超然纯净的心境,如此向前,相信他会走的更远更高。
作品欣赏杏花村书画院合作-
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