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寿圣高柴到底有多牛

新年快乐HAPPYNEWYEAR

文/祝伟

在河南省太康县西北二十二公里处高贤集,有一座古塔,巍峨壮观,气贯苍穹,名曰“寿圣寺塔”,俗称“高贤塔”,是古人专为纪念高柴修建,在豫东一带久负盛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人们纷纷到塔前祭拜祈祷,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高柴在当地人心中就是至高无上的神。高柴何许人也?为什么被称作“寿圣”?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他为何如此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他到底有多牛?今天我就粗略地说说这个传奇的人物。

高柴的身世如何?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年轻时都做过哪些事?高柴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国在哪儿?齐国在现在的山东。他家住在齐国柴郡,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前城柴村,在济南南边多公里的地方。那时候取名字不像现在查字典、用周易、算五行八字什么的,那时人的思想单纯,看见什么名字就取什么。他祖上姓高,他家村旁有个柴汶河,就取名高柴。高柴,字子羔,也叫子高、《礼记》写作子皋、《左传》写作季高。他具有正儿八经的皇家血统,这绝对不是胡连八扯的。

还是从他的老祖爷开始说起吧。姜子牙大家都知道,在他的辅助下把商朝给灭了,新建的周朝昌盛起来,武王一高兴,便封给姜子牙一大块地,“都于营丘”。营丘在哪儿?在济南东边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淄博市临淄区。营丘因附近的营丘山而得名。于是之后的几百年,都是姜子牙的后代子孙在这片土地上当老大,名称“齐国”。姜子牙的第六代孙名叫吕赤,他即位后就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俩儿子,大儿子名叫脱,二儿子名叫服。这名字有意思,我怀疑是不是老大小时候很调皮,总喜欢脱衣服?一般皇亲国戚都很任性的。脱即位,就是齐成公。脱的弟弟服看到王族争夺王位打打杀杀刀光剑影的很残酷,他很明智,你们皇宫套路深,俺要去农村。于是他要求他的君王哥哥封他一块地,越远越好。他哥哥心想,还是俺老弟明事理,于是就把高邑封给他做食邑。封给他一千户人家,一万亩土地,之后他就靠那块地吃饭了。服到了高邑之后,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见这个皇家子弟很平易近人,都很尊敬他,称他为“公子高”。

公子高的有个孙子名叫奚,绝对的根正苗红啊,长大后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齐国的重臣。这时候,齐襄公的的孙子无知看他爷爷坐江山那么久,早已急不可耐了,于是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偷偷地把他爷爷干掉了。看起来,他不但无知,而且忤逆。这个奚呢,看不下去了,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其他大臣一起诛杀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无知,辅佐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论功行赏,封给奚一块地——卢邑。卢邑在现在的山东长清一带。并赐奚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绕了一大圈,该绕回来了,高柴就是高奚的第十代孙。往前推算,高柴是姜子牙的第十八代孙。

高柴出生于公元前年。高柴出生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大概是病逝,据我猜测肯定不会是车祸,当时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的,人的寿命一般都不长的,早逝就不足为奇了。高柴是他母亲一手带大的,尽管他身上流淌着皇亲贵族的血脉,毕竟他的父亲不在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生活过得相当艰苦。

高柴小时候处事机智果断。《七十二贤小故事》记载了两个高柴小时候的故事。之一,高柴六岁时,同小朋友在枣树下玩,小鸟啄掉了一颗枣,两个孩子相争,高柴评判:“大要让小,大孩可以用棍子打枣或者上树摘枣,而小孩还不会。”这裁决,绝对合情合理,“孔融让梨”什么的和这故事相比,一切都是浮云。之二,高柴七岁时,在柴汶河边玩耍,看见有小孩落水,他二话没说,立即跑回家抱来个大葫芦跳进河里,救出了落水的小孩。人家那么小,就懂得充分利用物理学的液体浮力原理,什么“司马光砸缸”,什么“阿基米德定律”,简直弱爆了。高柴小时候就有爱心,不论玩耍游戏,还是采菇捕鱼,他从不折断生长的花草树木,逮住小鱼小虾都放生了,一个标准的环保小达人。这故事可不是我瞎编的,《孔子家语》记载:“出入于户,未尝越礼。过往来之,足不履影。启蜇不杀,方长不折。”可见,高柴很守规矩很懂礼貌,从不做越礼的事儿,搁在今天,肯定不进网吧打游戏,肯定不旷课逃学,绝对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五好少年’。然而,这样一个“模范儿童”,长大后却“身不满六尺,状貌丑陋”。高柴长相不但不帅,甚至很丑陋,身高也不足六尺。周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推算一下,高柴的身高还不到1.4米。但是,人不可貌相,身高也不是问题,这些客观因素丝毫不影响人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高柴是个特别特别孝顺的人,他的母亲体弱多病,他不顾山高崖陡,经常上山采摘木耳和蘑菇,为母亲熬汤。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泣血三年,未尝见齿”,也就是三年都没有露出过笑容。据《高氏族谱》记载,公元前年,求知上进的高柴听说孔老夫子博学多才,是举世闻名的教育界龙头老大,就专程从齐国赶到了鲁国,找到孔老夫子教育集团,拜在了孔子的门下。这一年,高柴20岁,孔子50岁。这么一拜,便从此改写了高柴的人生。高柴和孔子的其他弟子相比,算不得聪明,甚至有些愚钝,连孔老夫子都说他“柴也愚”。但他笨鸟先飞,虚心求教,学习上很刻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很快,他成为孔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尖子生。经孔子教诲,他悟出了很多的哲学方面的道理,如“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明白了“仁德和学问”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说:爱仁德不爱学习会被人愚弄,爱耍小聪明不爱学习容易轻浮放荡,太诚实不爱学习容易上当受骗,太直率不爱学习容易惹是生非,逞强好胜不爱学习易胆大妄为。他时刻履行着“不符合礼节的事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孔子看高柴非同寻常,是个干大事的材料,常常“因材施教”,给他开开小灶,放学后留下补补课,有意将他培养成国家的栋梁。

年中国考古史上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在香港市场上发现的“战国楚竹书”。这些竹木简,记载了孔子与子羔(高柴)的答问,据历史学家李学勤解读,共六问六答,全是以舜为例子,有针对性地问答。可见,高柴是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高柴做了哪些官职?高柴跟着孔子学习了整整六年。孔子非常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周游列国时也带着他。孔子这个组织,属于民间团体,自发组织的,但代表着他们鲁国的尊严,而且有一定的政治诉求。孔子一行在卫国是贵宾,多次抵达该国访问,每次都受到最高规格待遇。估计升鲁国国旗、奏鲁国国歌、国宴招待、观看文艺演出什么的都不在话下。卫国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一带。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到达卫国进行非官方正式访问,卫国的宰相孔悝很是欢迎,在国宾馆宴请他们。孔宰相对孔子说,现在卫国缺少刑狱官,您的生源那么优秀,请老夫子给推荐一个呗!孔子认为,这个官职必须要一个懂法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人才能胜任,弟子中非高柴莫属。于是,孔子就将高柴推荐给卫国当了“士师”。

别小看这个“士师”,官职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同于国务院副总理,掌管刑事诉讼和刑狱,权力确实够大!高柴清正廉洁,秉公断案,又对老百姓有“仁恕”之心,这种性格特质,关键的时候还真救了他一命。这是后话,暂且不表。高柴当了国家干部,但他没忘老师对他的辛勤栽培。孔宰相看他工作很努力,就送给他一个玉磬作为表彰。玉磬是一种石制的敲击乐器。高柴一看,乃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想到老师是个文艺老头儿,平时爱哼个小曲啥的,就献给了孔子。这礼物如果拿出来,绝对闪瞎你的眼,什么平板电脑,什么肾7普拉斯,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孔子一看,乖乖嘞,这么高大上的伴奏乐器,整个鲁国都没有这么高档的玩意儿!孔老头儿非常喜欢,整天带在身上,那个喜呀,那个乐呀,那个敲啊,那个打……假如那时候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3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