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墟上《浙江日报》啦~
有图有真相。今天的15版头条,题为《新老居民亲如一家》
这可真是一件破天荒的大好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墟的魅力
魅力一:55个民族的和谐相处
走进“华墟”,一条小吃街特别引人注目。东北水饺、重庆麻辣鱼、甘肃盖浇饭、老北京烤鸭、宜宾燃面馆、四川熟食……“我们这里是中国的‘微型版’。”“华墟”外来人口管理员赵如松说起这个大家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晏、丑、聂、申、惠、尧、牛、查……百家姓中,我们的姓占了八成以上;全国56个民族,除了藏族,其他民族我们这里都有。目前,外来人口有多人,是本地居民的3倍多。”
“这里七成以上都是老租户,住了十年以上的至少有多人,一家三代住了10多年的也有不少。”临近中午,赵如松走村串户,不时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与他打招呼,一位安徽老乡还热情地请他去“喝小酒”。
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住在华墟,有什么难事大家一起帮助解决。去年冬天的冰冻灾害,很多租客家的自来水管都冻坏了。“一个多星期,都是从东家那里取水的。”河南籍的李大婶说,她在许多地方打过工,租住过,这里住得特别舒心。
多年的相处,让华墟人和这些租客们,形成了类似老街坊的深厚感情,华墟人从来没把这些租客当成外人看待。
魅力二:20年不涨房租的城中村
“华墟”是典型的城中村,四周除了高耸的小高层,还有银行大楼、企业总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墟”迎来了第一批外来人口,重庆人郑朝娟就是其中之一。“20多年了,换过两个房东,租金从没涨过。”郑朝娟说,全村的房租都没涨。
一间房子,按照面积大小,每月租金~元。20多年前,“华墟”的本地居民报了这个价,20多年来,不管是新来的,还是老租户,都这个价。
相比周围节节攀涨的租金,“华墟”20年不涨房租令人称奇。
“华墟”集体经济发达,去年村收入多万元。“村里有六七家企业,最多时有一二十家。许多外来人口在企业上班。”宋建华说,华墟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虽然租金是各家各户的事,但党员干部带头不涨租金,影响了很多人。”
丁兴康是一位老党员,前些年,租户李仁军把老婆孩子从贵州接过来,要增加一间房,丁兴康“半送半租”。“这么大面积要是在别的地方,每月租金至少得四五百元。”李仁军说,丁大伯只收了他一半的钱。“这点租金哪里不能省,儿子媳妇少买几件衣服就行了。”丁兴康对记者说。
不涨租金,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华墟”定了下来。
魅力三:以诚相待换来亲如一家
华墟居党支部书记宋建华坦言,外来租户和本地房东之间,这种亲如家人的融洽,是20多年来慢慢“磨”出来的。
和其他地方一样,一开始双方处得并不和谐。“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90岁老党员胡杏珍回忆,双方常常为一点小事动粗。治安差、卫生差,华墟样样落后。当地派出所还为此专门在华墟设了警务站。时间长了,双方一致觉得吵架无益于事情解决,“大家都为对方想一点,事情就好办了。”
安徽临泉县人周行利记得,多年前,因为一场火,老东家要他赔偿元。“这是电线老化引起的,与周行利没有关系。”那天,周行利路过村会议室门口,侧耳听到了居委会干部与老东家的谈话,那一刻,他心头一热。老东家最终与周行利和解。
今年5月1日,安徽人董得平儿子结婚,喜宴就办在居委会新造不久的家宴中心。“30多桌,租金只是多元水电费。”喜宴办哪里,曾一度让董得平苦恼。回安徽老家办,许多亲朋好友都在绍兴,不方便;在柯桥找酒店吧,动辄数万元的费用,吃不消。“要是能在家宴中心办,就好了。”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与居委会干部聊这事,谁料居委会干部马上表示“热烈欢迎”。
这份善意感染了天南地北的异乡人。
魅力四:流动不流浪,华墟是我第二个家
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让租客们感受到温暖;本地人以诚待人,外来租户同样还以真心。
“我是毛遂自荐。”54岁王世芝目前是“华墟”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3年前,当地邀请流动党员一起治理,她主动亮明身份,还拉起“义务卫生监督队”“义务调解队”,分担村务。
去年,华墟环境卫生整治,对12家无证小吃店“动刀”。居委会原本担心会遇到很大阻力,没想到,贵州籍党员白英强自掏腰包带头整改,并拿到营业证照。这一示范效应推动了整治顺利进行。
今年,华墟已经列入柯桥城中村拆迁议程,拆迁工程将在6月正式启动,但华墟人和新华墟人之间的情谊仍在继续。租住在华墟的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这两年开始陆续买房。“我家的新房就在那一幢高楼的11层。”站在家门口,王世芝指着河对岸的小高层说,大伙买的房相距华墟都不远,想着以后还能看到华墟,多到华墟走走。
其实,无论是本人地还是外地人,无论大家的文化习俗、家庭背景有多少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相通的。当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真情,那么戒备和隔阂自然就少了。
华墟现在是全区的先进村(居)。华墟的做法已经在全区推广。
我们相信,今后,在我们的身边,会有越来越多像“华墟”这样充满温情的居民区。
为华墟点赞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技术好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