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古灯,千年民韵

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一些传统工艺及地域文化正逐渐凋零,直至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长河里。六双花灯作为鉴江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境况。

一、概况:

皎洁的月光,如白霜洒在静静的六双河上,缓缓地透过茂密的竹林,穿过芬芳的稻田,趟过绿油油的菜地,悄悄地绕到将军庙边,流向鉴江,奔向浩瀚的南海。将军庙矗立在河边,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宁静的村庄,河水潺潺,依稀辨认出潭争岗美丽的倒影,在葱郁的松林脚下,掩藏着一颗璀璨的民间艺术明珠—六双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源于汉,盛于唐。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民俗文化产物。六双花灯流行于鉴江河畔,身上正烙着这个地域各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远的历史渊源所赋予的。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

信宜,位于广东的西南部,地势大体上是四面环山,东是笔架山,西北毗邻广西十万大山,东南是大田顶大雾岭,均是海拔数千米的山脉,而位于西南的镇隆镇,是信宜唯一的丘陵地带。流贯信宜山区的东江、西江在此汇合成鉴江,然后流经高州,化州,注入南海,是鉴江平原和北部大山区的交汇处。索引[1]

镇隆,信宜古城,历为州治县治之地,位于鉴江上游,东江、西江汇合之北岸,背依北部茫茫的山区,面临南部鉴江平原。大应岭耸峙其前,登高山屹立其后;东有风岗,西有榜岭;远挹山光,近吞水色。秦汉至隋唐,粤西地区为百越居住之地,至南北朝,形成俚依水僚居山局面,而镇隆正是古俚僚文化交杂之地,商贾兵卒必经之路,是僚人的南大门屏障,也是俚人北进的基地重镇,为用兵必争之地。而六双乡,位于镇隆西部,离镇区约5公里,是鉴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索引[2][16]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镇隆兼容百家的独特文化,数千年来,古俚僚高凉文化,壮瑶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流传下来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而六双花灯正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索引[16][17]

■图为窦州古书院(现保存于信宜市镇隆镇)■

■图为镇隆镇昌耀灌溉水利(现保存于信宜市镇隆镇)■

三、高凉俚僚文化的融合

唐武德四年,设南扶州,州治镇隆,下辖信义、怀德、谭峨、特亮、扶莱等县,僚族首领陈龙树任南扶州第一任刺史。武德七年,南扶州威逼僚人入籍,引起了罗窦僚人的不满,各溪垌首领抗争,溪垌联盟都老带领僚人逼走陈龙树,占领了南扶州治。贞观二年,尹州都督李光度与陈龙树联手平定僚人叛乱,复置南扶州。贞观五年,溪洞僚人再次击败陈龙树,重占南扶州。唐太宗大怒,急召高州人吴国公冯盎入朝平乱,冯盎率领俚族军队击败僚人,进入南扶州。吴国公冯盎者,冼太夫人之孙也,北燕皇族后裔,其祖父冯宝自南朝来,与当地俚族冼氏姻联后,势力大增。其家族从支持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建立陈朝,到率部并入杨坚的隋朝,再到支持李唐统一,平定岭南一带的叛乱,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图为冯将军雕像■

唐贞观八年,南扶州改称窦州,唐永徽五年,冼夫人曾孙冯士翙任窦州剌史,俚人进入窦州,建立书院,开府知事,教化育人,推行农耕先进工艺,带来先进的农业文明及高凉文化,推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窦州地区渐渐俚化,文化风俗与高州相似,是高凉文化的延伸部分。索引[3][4][5][17]

■图为窦州学宫(现保存于信宜市镇隆镇)■

四、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合

宋元其间,鉴江流域的俚人区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被广府系汉化,逐渐形成具有俚僚特色的广府文化,而东部、北部山区由于大批迁入瑶族,僚族被瑶化,为瑶族壮族的先源。索引[15]

自宋朝以来,由于民族歧视及税赋土地问题,两广两湖的瑶族人民曾经进行过平而复起断续不息数百年的反抗斗争。到明朝嘉靖年时,在广西及广东粤西地区暴发了南中国最大的一次瑶汉冲突,史称罗旁战事。

万历三年,总督凌云翼征用两广军队二十万,主用土兵(本地汉人,含狼兵)、客兵(河南、浙江、韶关兵源),军队分为十哨,实行铁壁合围,而由高州参将陈璘,屯兵镇隆,带一路兵马从信宜怀乡方向进攻作为突破点。于万历五年春,彻底平息了泷水罗旁之瑶乱。并改泷水名为罗定,寓意“罗旁战事已定”。罗旁战事基本上终结了自宋至明近六百年的瑶乱。索引[6][7][10][12][17]

罗旁战事中,陈璘率领土客家军长期屯兵信宜,为当地居民带来部分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风气。其后陈璘将军再次率领此部分广东子弟兵参加了抗日援朝的战争。

万历二十六年,日本丰臣秀吉再次入侵朝鲜,朝鲜国王退至鸭绿江边,继李如松第一次抗日援朝后,陈璘带领广东子弟兵,提督水军,麻贵、刘綎统帅陆军,分路前进,开始第二次抗日援朝。

陈璘领水军数万,战舰数百,阻击倭寇,封锁海道。不久,丰成秀吉病死,日本军队收缩防线,中国军队决定抓住战机,一决死战,陈璘令部下邓子龙及朝鲜将领李舜臣作为前锋,率部于丰道截击敌人,结果二人双双殉国,陈璘又派后军支援,终大败日海军岛津义弘部。日军主力小西行长部退守顺天城,陈璘挥师西进,毁倭船八百余艘,斩溺日军两万余人,全歼其主力,生擒倭帅并处死。其后汇合陆路明军夹攻顺天日军,取得了露梁海战的彻底胜利。此战威震东亚,自此日本年内不敢窥视中国。索引[8][9][11]

■图为露梁海战历史记载画面■

■图为朝鲜人民纪念陈璘将军的坟墓和碑文■

■图为矗立在韶关翁源的陈璘将军的雕像■

征战归来的本地子弟兵及部分的客家兵,纷纷落户信宜,而原来居住的瑶壮族在被平乱后,大量外逃,留下了北部大片山区,朝廷亦遣送大批的客家人进驻此部。新的血液注入了新的元素,客家人带来了客家文化,本地的广府人也学到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两者逐渐融合。镇隆作为根据地,自然是首当其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祈求开枝散叶,安居乐业的愿望就特别强烈。而在年例举行花灯巡游的六双花灯正是承载着这种期望,包容各时段各民族文化的习俗,正由时开始盛行。索引[13][17]

五、六双花灯文化

年例,作为高凉文化的重要节日,早在鉴江平原流传,而花灯是中原地区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艺术代表,融合现代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后,在年例时节闹花灯的庆祝活动就应运而生。

六双村年例有游花灯的传统,每家每户都派人参加花灯会。在正月初六起,家家户户在开始制作花灯。传统的做法是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形状大方而高雅。到正月十七晚,各个村花灯队到广场集中,按照大锣开路、菩萨、神桥、生肖灯、八宝灯、吊灯、走马灯、官灯、木偶、粤剧、各村狮子、花灯、龙、禾杆龙的顺序,中间配以火水筒照明,开始在各村家家户户门口经过游行,队伍约莫6公里长。经过各家门口时,村民都用热烈的爆竹和盛大的烟花迎接队伍的到来,漫天的烟花渲染了整个天空,映照着大地,灯火通明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长的银龙在山村中穿梭游舞。经过一晚的巡游,最终回到出发的广场,各村的花灯围成一圈,各村狮子在圈子斗,龙在游,以夺魁,向上天祈福。索引[2]

与中原庞大的花灯巡游不同,六双花灯巡游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体现以上几种文化的高度融合:

1、

高凉文化,高凉地区特色木偶戏,七字诗体平调笃唱,在年例表演早已盛行,酬神娱人,在花灯巡游时木偶位列其中,跟随神位之后。而年例拜祭冼太夫人的习俗,则自镇隆以下鉴江平原至湛江雷州一带均盛行,而自镇隆以上山区则为鲜之。索引[14]

2、

壮瑶文化,即时进入现代文明,依然重用火把,对铜鼓、大锣、戏火,烟火,烟花有着痴迷的执着。同现壮族对火,光明,祝融的崇拜有异曲同工之处。索引[15]

3、

客家文化,虽然镇隆包括六双全为广府人,讲广府白话,但是六双花灯有着浓郁的客家气息,渤海郡甘氏为本村第一姓,占人口约70%,甘氏祠堂有着海外内数十万人的宗亲,本村传统遵从耕读文化,花灯巡游,保留有和客家特有的祠堂报灯、上灯、点灯环节,采用白花灯,以灯、丁同音,许与添丁的朴素愿望。此外,还有保留有农耕文化的舞禾杆龙习俗。索引[13]

4、

岭南广府文化,粤剧盛行,年例当然少不了粤剧的表演,基本男女老少都能唱几段,而花灯巡游时的粤剧演员也是其中一个元素,而最精彩的环节莫属于最后在广场师承南粤一派南狮的狮子争先起舞,采青夺魁的环节。

进入清朝后,特别是光绪年间,六双发生数次的瘟疫,人口锐减,村民更是注重花灯巡游的习俗,祈求多子多福,消灾消难的美好愿望。即使在战乱纷纷的时代,也没有停息过。

一出巡游行,狮子舞动着倔强的世袭;

一席烟花宴,耀眼的烟火播映着一脸沧桑的痕迹;

一盏白花灯,承载的是千千万万粤西人的生生不息;

一部木偶戏,孤独的老头还在咚咚地演绎百年的独寂;

一场花灯会,彰显着数千年民族大融合团结统一的印记。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六双花灯,作为传统手艺及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年代里面临着保护不当,后继乏力的局面。埋于山傍水畔,鲜有问津,木偶戏,花灯制作艺人,亦逐渐飘零。

六、结语

六双花灯作为传统文化,富具鉴江流域地方特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应该得到官方及民间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信宜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ls/13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