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空地上的豪华课程群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www.znlvye.com/

一片土地,在农民眼里,是“饭碗”,在教育设计师眼里,是“教材”,那在学生眼里是什么呢?你给学生农民式的引导,他们看到的就是“饭碗”,你给学生设计师式的引导,他们看到的就是“学习材料”;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呢?

就是无穷的可能性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感受农民的辛苦,懂感恩了;有条不紊地管理这片土地,会做事了;像设计师一样规划、设计这片土地,有眼光了;观察、研究、总结农作物生长规律,会学习了……这片土地便不再单纯。

本周一校,带您来看一看基于一片土地的精彩课程体系——浙江省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学的“新劳动教育”课程群。

常吃馒头,但是看着麦苗跟韭菜,只能干瞪眼,不知道谁是谁;常吃土豆,却只能幻想它们像苹果一样挂在树上……

这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小孩子天然的认知屏障。

浙江省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学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学校科学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地里去挖土豆。到了土豆地里,学生们大为失望,纷纷问老师:“老师,怎么这里一个土豆都没有啊?”

类似的笑话何止在学生,拿麦苗跟韭菜来说,不少成年人也未必能分辨清楚。

哪个是麦子?哪个是韭菜?

这让校长章振乐深刻体会到了现在的学生与土地的“隔阂”有多深。

于是,富春七小拉开了“新劳动教育”的序幕。学校1.3公顷的空地变成了一个综合型的“开心农场”,是“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的课程一下子接进了一股股鲜活的“地气”……

1每个班都有一块承包地

“开心农场”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每个年级种植的对象也各有不同,一年级主要是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搞养殖。根据季节,各班还可以申请种植其他蔬菜。

基本上所有的班级都可以分到一小垄自留地。各班责任区的日常养护、管理也都由各班各自进行。

有劳动自然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分享。所有一年级新生都很有福气,在入学时,他们都会收到毕业班学生送的入校礼物——一只又大又沉的向日葵花盘;立夏时,学校都会举办收获节,学生到农场摘蚕豆、剥蚕豆、煮蚕豆、吃蚕豆,这一天的校园,蚕豆飘香。

如果只是纯粹的种植、管理、收割,那就成了务农,而不是教育了。在七小不是,而是基于这块土地,有着系统、丰富、创意的课程设计,让这片土地成为了每一门学科活脱脱的绿色教材。

2接地气的自然科学

茄子的植被表面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

……

这种问题,如果码成文字,起码得好几页。而对于学生呢,即便使出浑身解数,这些文字最多也只是一个从学生记忆库中快速掠过的抽象符号而已。

在这里不再有这种苦巴巴的机械记忆式学习。

孩子们只要拿起放大镜、iPad等工具,三三俩俩往地里走一遭,不出一刻钟,“长啥样儿”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发现细毛形态有很多,有的像爆炸头,有的像针,还有的像五角星。”“我们发现细毛是透明无色的。”“我们发现每张叶子上的细毛都很多,分布很广。”……

而剩下的大块时间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开脑洞训练:为什么长这样儿?有什么用……

于是,孩子们开始推测它对于植物的作用:细毛像给叶片穿上了一件外衣,起保温作用,可以抗寒;细毛就像我们的眼睫毛,能阻挡大量的灰尘,防止气孔被堵塞,可以防尘;每一根细毛头上尖尖的,像一根根的刺,可以防御大量小虫子的侵害……

因为有这本活教材,科学课上老师对孩子们的提问不再空洞,更重要的是腾出了更多的精力来训练孩子们的大脑“肌肉”。

3创造力的土壤

如果给你一片土地让你自由发挥,你怎样发挥创意才能既文艺又务实?

七小的答案是:基于调研,展开想象。

“我的农场我设计”活动就是基于农场,专门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创造力课程,它鼓励学生从调研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比如在吴兰兰老师的《设计农场》这节课上,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并非天马行空地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农场。

种植什么类型的菜?多大的量?如何划分区块?如何设计……

他们带着这一系列问题首先会进行充分的调研,甚至,有些小组还经过精心统计、对比分析出种植那种蔬菜受益最大。以这样的调研结果作为农场建设和设计的基础数据,既接地气又激发了孩子的创造热情。

另外,基于农场丰收的成果,还有更具个性化的创意活动,如“蔬果创意大赛”——设计一款新颖、美观的蔬菜卡通,孩子们各自发挥想象,尽用其能,各美其美;

“舌尖上的七小”——制作一道富有特色的菜肴,学生向家长或亲友拜师学艺,精心操练,倾情分享;

……

4最生动的美育课

在开心农场里,每个班都能在自己的一方田地里感受四季更替带来的自然色彩的变幻。粉红色的草籽、黄灿灿的油菜花、亮紫色的蚕豆花、白白的土豆花,金黄色的葵花……

这些元素成了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绘画素材,自然、亲切。

5基于农场的丰富活动

基于这块“新劳动教育”农场开展的活动那就更是琳琅满目了,如农运会、农产品爱心义卖活动以及各类亲子活动,如收亲子采摘、夏令营活动、手拉手迎丰收等。

农运会

农运会是围绕农具、农事等元素而开展的运动会,比如“春华秋实”,学生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参赛,瞄准5米外的“九宫格”抛秧苗,落在数字上同时把秧苗用单脚跳运回起点,即为得分;“独轮滚滚”,小选手们推独轮车接力运油菜,用时少的获胜;比赛搬运土豆,哪个小组搬运的土豆最多就能获得“土豆搬运能手”的称号……

这些各式各样的农运会项目,有的表面上看,纯粹是拼体力,但加入了规则之后,其实更重要的是比速度、比灵巧、比合作,以此来锻炼并测评学生多种多样的能力。

爱心义卖

每年学校都会举办收获节,让孩子们到农场去收获自己种植的农作物。第一届收获节,由孩子们全程组织实施了土豆义卖活动——挖土豆、整理土豆、义卖土豆。短短15分钟,收获的一千多斤土豆就卖完了,得到一万八千多元的收入,孩子们可有成就感了。

而义卖所得爱心基金由学生代表送到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学生。

这样的活动也无形中矫正了孩子挑食等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比如,这次义卖活动,一位家长就说到:“我儿子以前从不吃土豆。今天他参与了收获节活动,带着3个土豆一到家就要妈妈烧给他吃。吃完以后还说,原来土豆这么好吃啊!作为家长,真心希望学校能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亲子活动

还有其他很多家长孩子一起参与、体验的活动,如夏令营、童心手绘、亲子采摘、手拉手迎丰收等。

这些农场亲子活动更深层的教育价值不在有趣、好玩,而在于对家庭关系的改善、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次“夏令营”活动后,一位家长说:“孩子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吃饭时总是自觉“光盘”,不浪费。还争着抢着做家务,我们觉得很好!”

有这样的教育效果,也难怪有家长专程跑到学校找到校长提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多举行一些这样的活动。

6写作不再“愁”

有了前面这些农场课程,孩子们写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农场提供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老师即时即景的引导,学生们的文章可以预见到,“初看豪言壮语,细嚼如同鸡肋”,这是现行作文的一个普遍现象。襁褓中成长的孩子,缺少体验,因此很难体悟到什么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有了农场课程之后,情况则发生了逆转。

这里的孩子们写的文章,少了许多过去“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和苦恼。文章已经开始有了它的生命活力,字里行间堆满了源自生活实践的满满干货。甚至,有大量文章被收录进了权威刊物。

比如少年农科院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或独立或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小课题研究,撰写了《向日葵死亡之谜》等30多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环境教育》、《浙江日报》等公开报刊,《萝卜过冬的秘密》等6篇小论文获得浙江省一等奖,57项低碳小发明获得省、市级荣誉。

这些大大小小的课程、活动再加上学校对孩子们生活习惯方面军事化的管理训练,构成了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的三大途径——“开心农场”、“生活整理”、“亲子合作”。

因此,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教育”不再是农场务农、劳动那么简单,而是基于农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课程群。

这个课程群以模块化的理念进行架构和开发,已经形成了“开心农事”“农场探秘”“田野雅韵”“快乐种养”“爱心分享”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开设2-4门相关的课程,最终形成了“节气”、“探秘土壤”等十多门课程组成的特色课程群。

我们希望在衣食无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懂感恩,知孝顺;希望集全家人宠爱于一身的孩子能吃苦、能独立、能担当;希望在钢筋水泥中成长的孩子能感知自然、敬畏自然;希望在分数走天下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的孩子能突破分数牢笼,活出个性和创意……

然而怎样让这些“希望”变成现实?像“新劳动教育”这样一个以“行”为基础,多维度构建的课程群体远胜于基于抽象提炼、概括而成的标准教材,它更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范例。

责编:姚荣辉

文章综合编辑自“第一教育专业圈”“人民教育”“杭州富春七小”等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x/11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