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经济工作之后,对其的报道中他意外地使用了一个自国际金融危机缓慢复苏以来才刚刚走红的词汇:新常态。并要求我们“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之后第4天,我即成稿《新常态及其“适应”》一文,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此论中经北京APEC会议的对外宣示,以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长篇论述,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最新指导性理论,不断深入人心,并发挥出重大作用。如何清醒地意识到发展阶段的转换,从而顺势应时,自觉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保持平和而积极的心态,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包括进一步明确将推动“实质性的改革和转型,”作为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都还是我们需要直面和回答的现实课题。笔者从几年来10多篇关于这一主题的文论中,再选取5篇做成首发的一个系列,以求教于诸友和方家。
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系列一(01)
刘亭:“新常态”及其“适应”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依然低迷的大背景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经济工作,意外地使用了一个自国际金融危机缓慢复苏以来才刚刚走红的词汇:新常态。并要求我们“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此论一出,国际和媒体的反映,主要是确认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肯定了不会再推出大规模“强刺激”的政策预期。但是,笔者以为,在博鳌亚洲论坛李克强总理已对外界澄清相关立场的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启用“新常态”的表述来强调中央对当下经济工作的要求,别有另一番深意。
“新常态(NwNormal)”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dEl-Erian)提出。主要是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虽经大力刺激却长期缠绵于缓慢且脆弱的复苏、发展前景极不确定的这样一种状态。其表现:货币量化宽松大潮席卷全球,国际货币汇率异常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摩擦加剧;针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游资暗流涌动,伺机出击;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但还不能轻言已走出危机阴影。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无可避免地也呈现出了某种“新常态”――在经历了长达30余年近10%的高速增长之后,宏观经济进入了一个6%-7%的中速增长轨道。早在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就曾表示,中国的GDP数据符合“新常态”增长率。
现在的问题在于,不仅限于那些表面的经济增速下滑趋势的显性化,而是从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体制来看,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走到了尽头;再不通过大规模而深刻的转型升级,整体经济将会缓慢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对于众多的政府部门、官员,甚至是企业、企业主而言,很多人对此至今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谓紧迫的危机感。还一再幻想或通过大力度的行政推动,或寄望于中央政府再度出手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求得经济增长的“高调复出”。正因为对经济大势执迷不悟,所以缺乏一系列“适应新常态”的主动超前应对,致使一再延误推动经济实质性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陷入盘桓不进、后劲乏力的窘境。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一方面,就国内而言,随着土地、矿产、能源、资金、劳动力、生态环境等一切要素成本的不断高企、连番上涨,中国低成本扩张的增长路径已是荆棘丛生、难以举步了。另一方面,就国际而言,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的货币资产大量缩水,以及试图通过再工业化以增加就业和拉动经济,都使得造就我国经济增量的外部需求,始终处于一种困厄状态。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叠加放大,对中国“三个过度依赖”的发展机制(增长靠出口,出口靠工业、工业靠对土地、能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物质性要素的硬投入),形成了全面的包抄和深重的打击。
对此,顺势应时的对策,毫无疑问是全力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但这又谈何容易:传统的思维定势阴魂不散,驾轻就熟的路径形成依赖;加之既得利益格局的摩擦掣肘,没有一番壮士断腕的痛下决心、义无反顾的背水一战,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是断断不能突破旧模式的藩篱,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的。
毛主席最为常作的报告,就是“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形势不明,甚至误判,那就不会有坚定的方向、清醒的决策,有成效的作为。这次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总体判断,实实在在地提醒了我们,时势已然改变,我们要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出发,去自觉“适应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首先是思想上要“适应”,不能一根筋想问题、一条道跑到黑,而是要“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识时务者为俊杰”;其次在速度上要“适应”,不能总还是想着要连奔带跑、一路高歌,而是要容忍中速、重在转型;再次在模式上要“适应”,不能再沉溺于低成本、低价格的低档货“横扫世界”,而是要靠永续创新的“头口水”效益“笑傲江湖”;不能再靠拼土地、拼资源和拼优惠政策来“争先进位”,而是要靠拼教育、拼人才和拼成熟制度来保持区域竞争力。最后在体制上要“适应”,不是靠高度离散主体的无序竞争“赚钱”,而是靠互利共赢市场的良性互动“生财”;不是靠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打肿脸充胖子”,而是靠现代治理下主体内生的创新创业动力“走四方”、“雄视天下”。
成文于年5月16日,发表于《浙江日报》年5月20日第9版。
(长按图片识别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瀹跺ソ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x/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