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线海盐腔湮灭百年重显峥嵘的江

“清柔婉折海盐腔,曾是江南戏曲王;自出昆山身渐隐,迷离扑朔费思量。”这首出于时任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吴戈的诗,道出了海盐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和神秘。海盐腔又被称为“浙调”“越调”“海盐高调”等,因形成于海盐而得名。

起源

海盐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在浙江海盐南部有一个千年古镇澉浦镇,自唐开元五年()置镇,历代皆为重镇,设有镇官。澉浦东临钱塘江出海口,是个港口古镇,到了南宋建都临安后,澉浦便“成畿铺地,为对外通商港口,且内有古驿道通杭州,遂民居辐辏,商客云集。”海商番泊云集。

发展到元朝,澉浦港更一跃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经济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兴起。镇上住着一杨姓大户人家,主人叫杨梓,其父杨发为南宋命官,后降元,任福建安抚使等职。杨梓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出使爪哇,任宣慰司官,归来后受封为安抚总司,后又任杭州路总管。作为澉浦城中的豪门巨室,杨梓时常要招待宴请客商仕宦,除了推杯换盏外,少不了唱歌娱乐。于是,杨梓与音乐界人士交起了朋友,并得到著名散曲音乐家贯云石的指点。当时海盐流行南北歌调,杨家童仆都以善唱南北曲出名,杨梓等予以加工发展,独创一派,形成南戏海盐腔。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少年,多善歌乐府,皆出于澉川杨氏。”据明董谷《续澉水志》载,杨梓曾在澉浦建楼十间贮妻妾,皆善歌舞,化妆胭脂倾入河,水呈赤色,称胭脂河。至今,澉浦古城内存有胭脂河遗址。由于这种新腔优美动听,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海盐少年“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

盛行

  海盐腔的演唱特点:婉转温润,柔和妩媚,音质细腻,唱词完整,拖音较长。海盐腔系吴语,语言采用海盐官话,用中州韵,为官僚仕大夫所青睐。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海盐多官话,两京人用之。”海盐腔演唱为曲牌联套结构的传奇体制,行当分生、旦、净、末、丑。演唱时用鼓、板、锣、银筝、笛等乐器伴奏,刚劲与柔婉融为一体,若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代替。

  海盐腔在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已臻成熟,流传颇盛,至嘉靖、隆庆年间,流布地区扩大到嘉兴、湖州、杭州、温州、台州、松江、苏州、南京、北京、山东、福建以及江西、安徽。明刊本《金瓶梅词话》中,记述海盐腔子弟唱曲有八处之多,如第六十四回西门庆道:“老公公,学生这里还预备着一班戏子,唱与老公公听。”薛内相问:“是哪里的戏子?”西门庆道;“是一班‘海盐子弟’。”可见,当时海盐腔已是极为流行戏剧。

  明嘉靖年间,正值海盐腔在南方最为盛行的时期,江西人大司马谭纶在浙江台州知府时,迷恋上海盐腔,在军中养有专唱海盐腔的戏班子,丰富军队业余生活。嘉靖四十年,谭纶父逝,他回乡守孝时,将军中戏班带回老家江西宜黄,并且让本地演唱宜黄腔的家乡子弟改唱海盐腔。从此,海盐腔便在江西扎根流行,扩大到临川、南昌、及江西其它地方。在谭纶死后的二十余年中,演唱海盐腔的江西艺人已近千人,约有三四十个戏班。明戏曲作家汤显祖曾赞海盐腔“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轻柔婉折,紧慢有致,疾徐相错,适宜演唱才子佳人风流情事,并专为海盐腔撰写了着名的“临川四梦”。海盐腔盛行以后,成为南戏的重要演唱形式,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朝南方戏曲的“四大声腔”,且位为“四大声腔”之首。

寻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昆曲《十五贯》风靡全国,惊动中央高层,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大为赞赏。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其实,昆曲与海盐腔有着血缘关系,明万历末年,昆山腔继承海盐腔特色,发展成更婉转清细的“水磨调”,又配合了管、弦乐,逐渐取代了较为朴素的海盐腔,海盐腔走向衰落。清康乾年间后,海盐腔甚至在其发源地海盐也湮灭无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海盐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陶维安、顾希佳两人参与嘉兴市文化局编辑的嘉兴市戏曲史料,激发了对海盐腔的挖掘热情。他们从海盐民间曲艺海盐骚子歌中发现了海盐腔的渊源和线索。不久顾希佳调至杭州工作,陶维安挑起了挖掘研究的大梁。年12月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筹建组。早已退休的陶维安受海盐腔艺术馆筹建组邀请,做专项研究工作。后来,海盐成立海盐腔研究会陶维安转入研究会。

陶维安把自已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然后再着手向北京、杭州、上海、温州等地文化戏曲界的领导专家发信,向他们征集海盐腔的史料及他们研究海盐腔的论文专著,很多专家被陶维安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一时间,犹如远走他乡的游子们听到了故乡的亲切召唤,有关海盐腔史料的研究论文和信件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在千里之里的江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江西省戏曲声腔研究专家流沙等人在江西采茶戏“傀儡戏”、广昌旴河戏中发现了海盐腔的线索,广昌旴河戏以演《孟姜女》而出名,俗称孟戏,就是在孟戏这一民间土戏中保留了海盐腔。海盐腔研究会组织人员赴江西考察,使海盐腔研究走上新台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江西、浙江两地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开展对海盐腔的挖掘、整理、研究、鉴定、筛选、演出等一系列工作。两地戏曲声腔研究专家、文化工作者以及老艺人协同合力重振海盐腔不断努力。

承传 

进入二十一世纪,海盐腔的挖掘、研究、承传驶入了快车道,湮灭在时间隧道里达三百多年的海盐腔重新露出峥嵘。

年6月,浙江省文化厅与海盐县政府联合在杨梓故里澉浦召开全国首次海盐腔学术研究会,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江西文化工作者还将他们在江西发现的一批海盐腔曲牌赠给海盐腔的故乡。

年5月,正值海盐在澉浦南北湖风景区举办南北湖文化旅游节之际,江西省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剧团应邀来海盐表演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出引起轰动,这是一次极其有意义的文化交流,让海盐的广大人民看到了遗失三百多年的海盐腔回到了老家。

年7月的一天,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海盐腔史料陈列室,对其发掘、研究、展示、演出、承传等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海盐成立了“海盐腔艺术馆”,“海盐腔研究会”,“海盐腔民间艺术团”,编印《海盐腔研究》期刊,出版《海盐腔研究论文集》。现在,已初步认定的海盐腔曲牌有二百余首,挖掘整理了《南西厢》《琵琶记》《蓝桥玉杵记》《白兔记》《牡丹亭》《香囊记》《绣襦记》《红情言》《双珠记》《精忠记》等五十多个剧目,在“海盐腔研究会”的资料室里,各种资料足足将了五十二箱。

年5月,海盐腔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遗保护名录。

年6月14日,在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年“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中,海盐腔民间艺术团爱邀参加,演出了《南西厢》中的《琴心写恨》折子,获得了“浙江好腔调”奖。同年7月,海盐腔被省非遗中心列为浙江省56个戏曲剧种之一,在南戏遗音排序中列为第二。

  海盐腔是先人留下的一份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期间经历了鼎盛、衰落,甚至湮灭,如今通过抢救和保护重新唤发出迷人的声响,重放光彩。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北京那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x/8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