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肖本亮,男,年生,湖北阳新人,现就读于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诗集《肖本亮诗选》、散文集《梨园会花开》。有作品获年中华文学奖、中华情全国文学奖、全国大学生文学大赛三等奖。有数十篇诗、散文入选《中国诗歌优秀作品集成》、《中国散文优秀作品集成》。作品散见《浙江作家》、《红地角》、《汉江师范学院报》、《中国大学生作文竞赛优秀作品选》、《黄石日报》、《东湖副刊》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在尝试从事当代文学与新时期乡村文化研究方面,发表地方学术论文与诗散文数十篇。
读书
理论
内在与外在
——散文《梨园花会开》读书分享会略谈
肖本亮
大家好,我是肖本亮,湖北阳新人。来自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很感谢各位书友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新华书店听一场并不重要的读书分享会演讲。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梨园花会开》,同时,很对不起的是我分享的内容与本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想以这本书的内容并不能给予诸位书友一个满意的答案,也不能解决诸位书友想要期待的结果。所以,我分享的内容是内在与外在;
读书与生活是两种文化的综合体,我们从这两种文化的综合体中来分析一个人在存在的基础上能否有新的自我的突破与自我的意识。从人性、人生是荒诞的哲学含义中沉淀出人与世界之间微妙的公益奸、共赢关系?这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
“内在与外在——读书与生活的两重哲学观念。”
1、内在读书在世俗生活中的自然选择。
2、内在读书在世俗生活中的社会价值。
3、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之间的关系。
4、外在生活在社会属性中的文化自觉。
5、外在生活在文化属性中的哲学原理。
6、外在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性归宿与感性弊端。
7、外在生活是否具有人性睥睨的对立面?
8、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是否成为对立关系?
9、内在与外在是人修行(修身)的一面镜子。
导语
人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个体,他的生活与他的信仰是世俗与神圣的两重性、阴阳与道法自然也是社会的两重性。关于人生哲学,也有它的两重性。我们分析人读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值得而拥有意义的事情。
人是我们选择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因为我们信任人也才能创建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良性循环、良性关系。今天的主题是:
内在于外在,读书与社会生活的两重哲学观念。
其实,这个论题放在今天或许已经并不新颖了,我们从这种似乎并不新颖的人文讨论中探讨一种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其实不不仅仅是中国问题。内在,或者外在,这是人性两种对立面貌的统一,人具有这样的两面以上,甚至还有不同种类的面貌,归纳成这样的面貌是团体形式决定的。
1.内在读书在世俗生活中的自然选择
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文化观念与人生状态。内在的选择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关系有读书来承担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为什么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源是与人的发源同时进行的。因为文化的载体是书籍以及书籍相关的各类文化贮藏。文化的承接是社会形势与自然形式两种。我们大多数通过社会形势这种通过刻印不同种类语言符号来示意文化的承载与传承的储藏。于是社会形势文化就成了书籍的一个来源的本源形态。我们寻找读书的味道,读书的形式与读书的条件,读书的生活是内在人性对内在有关于人的文化认识与文化觉醒,这种深刻的文化觉醒我相信,很多情况下都决定了人是否成为不可代替与文化幸儿的基本条件。人与世间万物的选择都是有条件的。这也就奠定了内在读书与内在文化的自觉与挖掘成为了人对自己社会生活交换、寻找、储藏、保存与刻印是一种等同价值的社会行为。
同时,这种自然选择很具有世俗生活的法则,是自然生活的基本表现特征,因为人的寻找内在文化过程中也是自己面对世俗生活突破焦虑的时刻,我们人希望通过有别于社会政治、社会法律等僵硬形式来形成思维、意识形态的救赎。因为这种救赎方式让我感受到世俗生活的纯粹性是有而堂而皇之地存在的。
于是,内在读书与世俗生活的自然选择就是一个文化储藏、保存与世俗生活通过文化自我救赎的过程。
2.内在读书在世俗生活中的社会价值
生活是否具有神圣性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似乎用不着来探讨,我们在寻找世俗生活的纯粹性的过程时候就已经改变了生活的纯粹性的临来过程。这种临来是自然而没有任何征兆的。如同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快乐的定义:
当快乐来临之时,我们愚昧的人群是如此地疏于接待。
内在读书修的不是个人本身,而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开始。读书是公众的问题的,也是世俗的问题,同时是“我”与自然、神圣、社会价值相互化的一个过程。什么是相互化,就是一个人与世界的对接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行为、思维都形成和谐关系的对接。也是烦恼与快乐的对接。这种对接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读书与世俗生活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个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整体性与客观性上。是一个由问题向完善过渡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向发达,由中等向高等发展的过程。于是我们就明白了,读书,或者文化觉悟的提升是可以本质上改变与改良社会意义与世俗生活的内在、外在质量的。我们读书不是个人思维的完善,更是国民思维的活跃于社会价值向善、向美发展的基本格局与条件。
于是,内在读书就定位了一个世俗生活的伙伴,他们的一个目标是:充满社会价值。我们在寻找这种社会价值的途中,就寻找到了读书除了丰富世俗生活的愚昧性还能创建社会生活的睿智性,可以通过读书在认识、看待、解决问题上得到一个新的提升,无论是从社会选择与精神选择上,我们都成了行动的巨人,思维的大山。这样的国度与这样的人民才,才具有社会美的创建资格与人性美的发觉本能。
3.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之间的关系
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之间最伟大的关系与文化的自觉与人性的定位上。我们的外在生活是建立在世俗生活层面上的,也就是说有了一切可以用物质来换取的东西的本能就能构建外在生活的全部了,除了一些零碎的时间与空间的陈设。但是内在读书却是精神与思维的活动与文化的承诺,我们在寻找文化承诺的过程中与世俗生活是共同存在的。理清楚关于世俗生活,关于内在读书,也关于读书与生活之间到底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性找寻的关键。
是的,我们每一个爱好读书的书友自从拿起第一本书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或者(她)在对人性的认知与社会美感的体验中有了一个文化角度上的高度,我们一旦触碰到文化关于书籍这一类的问题,我们才渐渐发现,原来文化也不是一文不值,文化是需要用世俗生活的交换来拥有的。比如:珍惜文化的储藏成本,古文化的保存与专业人士的挖掘。文化产业的稳定与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都是规划性问题。
这也是社会生活与内在读书具有相同关系的人性认知与社会认知。我们在认识文化的途中也应该保有一颗敬畏的心灵去保护文化,保护我们人类唯一一个可以骄傲的存在因子。这也是外在读书内在读书在宏观发方向上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在认清文化与自身关系的一个重要过程。寻找文化,就是寻找自我。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寻找自我的本能之后,他将再也不存在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上。
4.外在生活在社会属性中的文化自觉
我很期待我们对这样一个哲学问题的新探讨与新认识,我是一个文化的路人,很多的路线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文化的严肃性就决定了我在这个行业上举步维艰的开始。
我们是应该知道,为什么外在生活的社会属性有文化自觉,意味着中国人民在寻找外在生活的社会属性中的文化自觉已经成为骄傲?因为中国文化正在渐次得到承认与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成为代表。中国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大分支,也具有众多哲学特点。我们中国人在认识自己本土文化过程中,是需要有意识地去认识外在生活与社会属性中的文化自觉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大思考。
为什么意识形态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仅仅建立在设想上来分析一个宏观的问题:比如文化自觉问题的社会属性,比如我们刚刚分析的那个问题。我相信,一切文化,一切外在生活都具有自己的客观、统一风度也具有自己的单独风趣与单独意蕴。我们对这种文化从来都没有排斥,我们思考这种文化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认识本土文化已经认清社会属性的外在生活以文化自觉作为核心是有多么的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社会属性的文化自觉?比如书友们今天于百忙中参与一场读书分享会就等于社会属性。但是那只是行为属性的一个单独的基础层面,我们读书或者写书是一种文化自觉,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塑造。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我们在创建这样一种重大工程的过程中不用认为本身有多么伟大或者本身具有怎样不可代替的可能。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旦读书文化成为社会属性就意味着我们在文化上具有一颗随时奉献的心,要拥有以行动、报告、行动、成果或者非成果为中心的奉献理念才称得上是社会理性的文化属性。也就是说,社会属性的文化自觉是开始,而社会属性的文化行动,甚至文化献身才算得上是一个人真的成熟而真实地成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人。也就是说,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与人的关系的对接上,找到了新的节点与看到了新的曙光。
这也就是外在生活的社会属性的文化自觉给我们人最庞大的期待。书友们应该历历在目。这种社会属性是允许并接纳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包括民俗、婚嫁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与人性关系。
5、外在生活在文化属性中的哲学原理
其实,这是一个庞大体系的哲学问题,我们稍微分析一下。
外在生活的文化属性是哲学方面最为深刻的话题之一,外在生活不仅仅是世俗生活的一个层面,同时也具有文化属性的一个层面。我们寻找外在生活的文化属性是寻找人与人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和谐与自然规则,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人与哲学之间的理性关系,实际上也是探讨人是否能通过外在生活理念找到文化属性的人际关系与生存法则。一个人一旦成为文化的一份子,与文化合一,那么这个人再也不能用世俗生活的人来比较,他是哲学家,同时也是拥有哲学的人,他的生活是开明而少烦恼的,他的世俗生活的对立的边缘,他具有文化的客观性与社会生活的和谐性,他在人性意识形态上处于不生不灭,非宗教上的身体不生不灭,而是灵魂与精神上的不生不灭,他是一个文化的庞大体系,这是圣人的层面,我估计我离这个层面十分遥远,我还是首先不板门弄斧以及展开讨论了。我们只要知道,在外生活在文化属性上市可能具有以哲学为基础的人性变化的。
6.外在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性归宿与感性弊端
外在生活是一种世俗生活,他的理想归宿本源是思维的归宿于身体的归宿。而思维的归宿是可以通过读书与文化的熏陶来改变的,水土所养育的人群以及文化所熏陶的国度对思维的影响以及人性的熏陶也是极其重要的。思维的归宿最终是自然,身体的归宿也是自然,一种是文化的自然,一种是生物的自然。就看我们对这两种自然的过程是怎么看待了。丰富文化,以真善美的哲学观念为中心,打造文化在个人身上强大的个性与优良的个性,让文化与本身个性文化成为社会价值的标签,也就意味着文化在社会价值的对接上形成了个性文化的发展空间以及个人精神,英雄主义的存在条件。所以,思维的归宿还是文化的归宿,还是英雄精神的归宿。而身体的归宿也有文化的一个层面,小时候归于乡土,长大后归于伴侣,死亡后归于尘土,而成长中归于文化,我们通过文化而清楚地理解一个人思维的归宿于身体的归宿,都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英雄精神。
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感性弊端呢?肯定是有的,我们文化的差异以及思维的冲突导致灾难的存在比比皆是,但是可以规避而且取决于法制国家意识以及意识形态稳定。这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也是世界层面的问题,可以意会即可。我们个人对于这类弊端,最好是敬而远之。规避弊端。
7.外在生活是否具有人性睥睨的对立面?
外在生活是否具有人性怪诞的对立面?肯定具有,生活的多样性与人性的多样性造成了文化大放异彩,也造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处理文化的问题上出现了众多文化差异关系弊端。对于这种对立面的处理问题,我个人认为,多接触外在生活美感体验,而远离垃圾文化与规避垃圾群体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入侵以及文化充塞。
8.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是否成为对立关系?
这里根本不存在对立关系,外在生活与内在读书是两个轨迹的问题。吃饭,睡觉与交友,说话之间的关系。只要时间安排妥当,只要认清最重要的事情与读书、生活之间的关系。如果成为对立关系,只有一个原因:你没有走在文化这个频道上,或者你没有感受到人是具有文化属性的。
9.内在与外在是人修行(修身)的一面镜子。
书友们,我今天所谈的文化基本上不存在文化的政治分水岭与社会分水岭,这是广义的文化,在我们没有一文化三分等形式来分析文化关系的时候我们所谈的文化基本上基于或者生存与社会生活,世俗生活等层面所存在的文化效应。如同书友们手里所拿的一本书,我们所看到的与所听到的都是文化的产物,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以及第四产业,我们对于文化的选取以及文化的外貌看待,肯定都有自己本土的一个观念,或者地方的一个观念。而我个人最为期待的是诸君走出本土观念与地方观念,保留地方性地去思考文化的社会属性以及内在、外在人性对人思考的本质。思考这样以书籍、文化为中心的一面镜子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惊人的东西值得我们探讨与在意。究竟世界生活有多少美丽的东西与纯粹的情怀值得我们缅怀与争议,包括亲人、友谊、爱情、生存甚至死亡等等给我们带来的人性的解析。
谢谢大家参与本次分享会。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感谢。)
10号茶坊文学平台投稿须知:
1、投稿本文学平台的所有作品,请作者在作品正文前面写明是否原创并注明作品体裁及“10号茶坊”字样,同时在作品正文前面附上详细作者简介及本人照片。2、严禁抄袭。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本文学平台的作品,文责自负。3、本文学平台对作品有修改、评论、配图权。不同意修改、评论、配图的请注明(欢迎提供配图)。4、全部赞赏,本平台与作者4:6比发放稿费。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一般情况下,稿费第二天以红包形式发放。不足5元的不结算。需要赞赏清单的请告诉一下。5、用普通文档发送作品即可,不必刻意编排。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