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观察丨浙江制造的新逻辑藏在这三张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夏丹金春华4月6日,在位于湖州市德清经济开发区的浙江兆龙互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出口欧美国家的网络数据线缆订单。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谢尚国 摄4月19日,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自年以来,围绕制造业,浙江已连续3年召开如此高规格的大会。当下,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多重挑战。尤其疫情多点散发,让经济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此时浙江及时发出最强音——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建设制造强省。制造强省,何以建成?记者发现,与会的三张“新面孔”中,藏着最好的答案。传统产业的新智造这是一张熟悉的“新面孔”。一提到绍兴,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酱缸、酒缸、染缸“三口缸”。当天大会上,作为设区市代表发言的绍兴,却展现了一张“新面孔”:连续10年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入选新智造试点的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一切并不容易。绍兴是我省制造业大市,传统产业体量一度超过工业总量的六成。早在年,绍兴就遭遇发展“天花板”,工业增加值连年下滑,年排名全省倒数。年,绍兴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市。担当使命的绍兴,选择奋起直追。现场发言时,一个公式引起记者的注意:传统产业+数字变革=新兴产业。原来,绍兴借全省数字化改革“东风”,分行业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如今,已有织造印染、电机、轴承、化工、生物医药5个行业入选全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居全省第二。除了“有中生优”的坚持,科技赋能也让传统产业撞开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天花板”。绍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感慨:“产业发展没有‘天花板’,有‘天花板’的是人的思维和理念。”新旧转换中,绍兴也在不断放大“格局”。传统制造业与县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次,绍兴却选择以市域为单位优化生产力布局。近年来,绍兴推动印染企业搬迁至柯桥印染集聚区、化工企业集聚至杭州湾上虞经开区。这样的“跨域整合”,变“散装”为“集装”,带来其印染、化工产业新增产值近亿元,腾退用地1万余亩,新增技改投资亿元。同时,不断放大化工产业上下游配套、左右端协同优势。一挪一聚之间,实现了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多赢”,助推这个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凤凰涅槃”。4月19日,杭州钱潮轴承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数控机床。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董旭明 拍友 蔡卡特 摄“全省第一”的新赛道这是一张精进的“新面孔”。首破亿元,这是北仑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居全省首位。“制造业既是北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北仑争先进位的关键变量。”大会上,北仑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北仑如是,浙江亦如是。制造业是强省之基、富民之源,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浙江都要致力于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的关键在于重塑发展动能,落到实处就是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尤其是要充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为此,以“”产业集群为关键“立柱”,以“双核一带一廊”(以杭州、宁波为两大核心引领极,联动环湾区沿海产业带、金衢丽绿色经济走廊)空间布局为基础“横梁”,浙江正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具体到北仑,正聚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新引进了极氪电动汽车、荣芯半导体等优质项目39个、总投资近亿元,通过强链、延链、补链工程,推动自身优势产业走向现代产业集群。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全省一盘棋、一张图。对各地而言,需要谋划的是,如何将自身产业嵌入其中,通过集群化发展,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3月30日,在金华市婺城区飞扬小镇的浙江今飞智造摩轮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智能生产线正在平稳运行。共享联盟金华站   陈俊“专精特新”的新势力这是一张小而美的“新面孔”。大会上,除了正泰、传化、海康威视等浙江制造业领域的“常青树”,还来了许多新鲜面孔。与大块头的“常青树”相比,它们显得小而美。荣泰电工便是其中之一。一款云母热失控防护产品,让浙江荣泰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特斯拉、宝马、奔驰等全球知名车企的“配套专家”,牢牢掌握着全球电池热失控防护材料领域3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在会场的绍兴乾雍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兴水,则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照片,并配文道:“我们公司可能是此次会议中规模最小的企业了,惭愧惭愧。”可就在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乾雍纺织凭一己之力包揽了所有官方制服的印花,为中国体育盛事“增色添彩”。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正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滋养了浙江制造的肥沃土壤,进而“长”出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配套专家”。正如疫情下的荣泰电工,年销售额逆势增长30%以上,去年更是强势增长60%以上,净利润增长%以上。小不小在其次,关键要“专精特新”。以长期的“专”,锻造出逆势反弹的韧劲。这一点上,德国给浙江树立了榜样。同样以中小企业为主,德国培育了大量“隐形冠军”,而它们普遍被认为是德国制造业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同理,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是浙江中小企业跃迁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浙江以家“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小巨人”榜榜首。为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浙江将落实《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服务,力争到年底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bbzz/17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