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日报走出去的名记者徐锦庚

年5月,徐锦庚顶风冒雪在川藏公路沿线采访。

  编者按:今天是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本网刊发衢州日报5月30日长篇人物通讯《徐锦庚:行走在追梦的路上》,以纪念这个属于我们记者的节日。

  徐锦庚,籍贯浙江省江山市,生于浙江省开化县,年入伍,历任海军潜艇学校学员、海军政治学院学员、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某潜艇部队政治部干事。年转业到宁波日报,历任记者、农村部副主任、农村部主任,后任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正厅),兼任山东省记协副主席。

年8月,徐锦庚(左)在拉萨采访孔繁森收养的孤儿贡觉曲英。

  他从深山冷岙走出来,迈向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先是投笔从戎,继而弃武从文,栉风沐雨三十载,从遨游大洋深处的潜艇,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一个爱做文学梦的年轻水兵,成长为闻名遐迩的大报记者,抒写了“可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揽月”的丰富人生。

  他,就是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凭着一支灵巧之笔,他砥砺前行,让一个个美梦成真。

  从“最小”到“最大”——

  《懒汉治村》引发强烈冲击波

  徐锦庚的报告文学《懒汉治村》(刊登于3月19日人民日报),让三月的中国文坛和媒体很精彩。

  “懒汉非懒汉。懒汉乃小名,大名徐樟顺。懒汉与我同村。村在浙西开化,一听村名,便知是深山冷岙:东坑口……”徐锦庚将焦点对准中国最基层的村官,把一个人糙心细、有些狡黠但不失公心的基层村官刻画得灵动可爱,尤其是语言极富特色,十分精炼,使用大量俗语俚语,轻松,活泼,诙谐,信息量非常大。

  当天,数十位媒体同仁、知名作家评论家纷纷给作者打电话、发短信、发   中国作家协会将这一版的人民日报张贴在食堂门前,大家都围着看,纷纷叫好。这份报纸一直贴了近两个月。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理论处处长李朝全的评价精当:“现在,大多数的报告文学,只有报告,没有文学。《懒汉治村》的语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炉火纯青。”

  山东枣庄学院副教授、作家杨传珍以《乡绅传统的复活与提升》为题,解读作品的意义:“中国农村的长治久安、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呼唤乡绅传统的复活。然而,已经断裂的乡绅传统,要重新延续,却非一日之功,徐锦庚的报告文学回答了这一问题。”

  作品发表当天,网友们跟帖留言一片点赞。

  也是在同一天,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动态》即以《人民日报刊发报告文学懒汉治村,为浙西开化村官徐樟顺立传》为题,向省领导呈报信息。

  这篇报告文学引起浙江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21日,省委副书记王辉忠作出批示:“选好选准村级班子一把手非常重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好好宣传这个典型。”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按捺不住激动心情,作了一段长长的批示:“《懒汉治村》为浙西开化村官徐樟顺立传,灵动鲜活,隽永酣畅,气韵沉雄。作者徐锦庚是开化籍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我曾经的记者同事。此文让中国最小的‘干部’登上中国最大的报纸副刊,是锦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大境界,也是浙江新闻人的职业标杆……我们应当学习徐锦庚此人此文,情系小人物小事件,书写大文章大境界,这样才能共建共享浙江新闻界人才辈出、新闻事业蓬勃繁荣的大气象。”他还要求,“请浙江日报转载,请浙江卫视、浙江之声以‘最美浙江人’和广播剧播放此文。请省记协将我的这段话和此文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材料引印全省新闻界。”

  3月28日,浙江日报也罕见地以整版篇幅,全文刊登《懒汉治村》。

  前天,就在我电话再度采访徐锦庚时,又听到好消息:《懒汉治村》已被《新华文摘》确定选用。

年8月,徐锦庚(左)陪同外交部长李肇星参观布达拉宫。

  从军人到报人——

  人生之路的华丽转身

  与徐锦庚相识,是在文学兴盛的上世纪80年代,我步出大学校门、初任《衢州报》副刊编辑,他是潜艇部队的英俊水兵。他陆续给我寄来一组散文,我为他开设“水兵生活散记”专栏。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将近30年,我成了衢州日报的资深编辑,他成了久负盛名的大牌记者。但是,因为共同的职业和爱好,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年11月,我带队赴苏、鲁考察,和他重逢在泉城济南,受到他的盛情款待。我们把酒忆往昔,依然激情澎湃。

  年秋,年仅18岁的徐锦庚怀着一个词人梦,揣着《唐诗三百首》《诗词格律》《诗词例话》三本书应征入伍。很快,一首首洋溢着青春风采的新词,出现在军营。一位著名军旅诗人出身的老将军勉励他,“热情讴歌火热的军营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一篇篇优美散文出现在军内外的报刊上。

  年秋,徐锦庚告别军营,放弃别人求之不得的从政机会,怀着一个记者梦,毅然加入宁波日报行列。

  第二年底,他便以发稿总分第一的佳绩,站在报社年度表彰会的领奖台上,面对千余同事,他的即席发言语惊四座:“我的同龄人比我早进报社七八年,我得毕恭毕敬叫他们‘老师’。我有两个计划目标,一是用两三年时间走完他们七八年的路,赶上他们。”台下窃窃私语。他不动声色,继续说:“二是再用两三年时间超过他们,让他们叫我‘老师’!”堂下哄堂大笑。

  有些同事笑他张狂,领导嘱他谦虚低调,他却云淡风轻:“报社千把人,同龄人不过二三十,难道我连二三十个人都超越不了?一个人不能自大,但必须自信;要谦逊,却不可自卑。”

  勤勉的徐锦庚果然有诺必践:刚过了3年,他便成为部门主任;3年前被他称作老师的人,毕恭毕敬地听他传授业务。又过了3年,他不仅把同龄人甩到身后,更完成了令人瞠目的“三级跳”:从宁波日报跳到光明日报,又从光明日报跳到人民日报,登上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殿堂。

  年秋,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在拉萨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新华社派出6名记者参与报道,已是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采编主任的徐锦庚,独自承担人民日报的报道任务。活动开始前,中宣部领导在协调会上宣布,此次报道一律由新华社发通稿,其他媒体转发即可。在坐的数十名记者均无异议,惟有徐锦庚当场反对:“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更了解人民日报特性,人民日报的报道应该由我采写。”他朝对面几个在场的新华社记者挑战性地一指,又一次语惊四座:“我就不信,我会写不过新华社记者!”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较量中,徐锦庚冲破重重障碍,以一当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散文的手法写新闻,不仅牢牢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竞争对手心悦诚服,还受到贾庆林同志高度赞扬,称人民日报报道“广、深、细、透”。事后,中宣部特地约他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更有意义的是,他“为人民日报的重大时政报道杀开一条‘血路’”(中宣部某副部长之语),改写了重大时政报道一律由新华社发通稿的历史。

  年春,西藏发生拉萨“3·14”暴力犯罪事件,已是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的徐锦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闻讯连夜离京赶往拉萨。社领导担心他的安危,他却说:“危急关头我没有退路,一线记者必须冲到前线!”他克服高原反应,迅速采写了长篇通讯《阳光下的罪恶》,成为国内第一篇揭露拉萨暴力犯罪事件真相的报道。短短2个月,他有6篇长篇通讯被刘云山部长等中宣部领导指示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这个纪录人民日报至今无人打破。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年6月20日,徐锦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终于,徐锦庚抵达了无数记者梦寐以求的“倚马可待”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倚”,倚自他多年的历练,倚于他多年的素材积累。他亲历的数次重大报道尤其是西藏报道,任务急,时间紧,犹如“舆论遭遇战”,但每一仗都打得漂亮。

  徐锦庚深知,一个记者能力的高下,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平时知识积累的多少,决定着作品的高度、深度、广度和感染力。他始终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丰富的资料积累成一个个“百宝箱”。“百宝箱”里有乾坤,让他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及时、准确和圆满地完成一个个报道重任。稿源:衢州日报记者许彤

远眺珠穆朗玛峰雄姿。

年6月,徐锦庚(左)与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台儿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1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