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温岭有两项非遗项目入选,分别是传统舞蹈类的“天皇花鼓”和民俗类的“石塘元宵习俗”。
至此,温岭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两项(温岭大奏鼓、石塘七夕习俗),省级非遗项目12项。
天皇花鼓
“大户卖田庄,
小户卖儿郎。
夫妻二人没啥卖,
掮背花鼓走街坊。”
天皇花鼓以起源于泽国镇天皇村(原凤城乡)而得名,据《泽国镇志》《中华舞蹈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书记载,它是旧时穷困人家营生之艺,有民谣云:“大户卖田庄,小户卖儿郎。夫妻二人没啥卖,掮背花鼓走街坊。”系唐正顺父亲首创。
年06月12日,泽国小学学生表演天皇花鼓。
表演形式由少年男女两人扮演,均穿戏装。男戴八字胡,手执小锣,俗称花鼓公;女插头花,手持花鼓,俗称花鼓婆。
舞蹈动作男的走“圆场步”、“矮子步”、“翻身”、“云手”等;女的以“圆场”、“光尖碎步”、“卧鱼”等。
二人边唱边舞,伴以胡琴,唱曲皆本地小调,有花鼓调和京戏调,节目有《元宵观灯》《泗洲调》《五更送郎》《闹五更》《节节花》等。建国前有许多班,后发展至凤城田洋里、筻头以及蒋洋等地。天皇花鼓和流徒传、箬山的大奏鼓及城关的五兽舞于年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石塘元宵民俗
说起元宵民俗,大家一时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但一提到“扛台阁”,大伙就知道啦~
灯火交辉元宵夜,
台阁锣鼓庆丰收。
石塘元宵习俗又称扛台阁、扛火镬、扛火鼎。
在元宵前举行扛火镬活动时,一般先由某个村发起扛出火镬到各村游,响应的村则鸣放炮仗(爆竹)以示响应,也出动台阁参与,扛台阁活动一扛就要连续三年。
年2月16日下午,新东村村部内,妆扮戏曲人物的童男童女在化妆。
台阁内容为《双阳公主》。
石塘、箬山闹元宵时举行的扛台阁(扛火鼎)活动中,当地人在每扛台阁中,由童男童女扮成戏曲故事(近年也有电视剧故事)人物。这些台阁在每晚开始巡游前,照例都要从参与的各个村的村庙里敬神后出发。
扛台阁队伍要巡游在各个村之间,近年,也有扛到石塘镇政府会合的,台阁也由原来一般都是“扛”改为“推拉“(装上轮子)。
省非遗的申报之路: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人士介绍,此次申报过程中,从项目的筛选、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上,市文保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入选的两项目都极具温岭本土特色。
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省级非遗名录项。本次申报,各地共推荐申报了10个门类个项目,初审通过个项目参加评审,公布98项。至此,我省已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项(按保护地计为项)。
只看名单是不是有些不过瘾?下面就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金华剪纸
东阳竹根雕
永康铸铁(铁锅、铁壶)
绍剧
骨木镶嵌
-END-
综合丨浙江发布 温岭日报记者黄晓慧文/图
编辑丨盛琪 审核丨王妙德 校对丨季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