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塘湾周围的村落也是有一些传闻故事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江南镇·窄溪村

·基本概况

江南镇

窄溪村

窄溪村,属桐庐县江南镇。该村北濒富春江,东接黄家,南至石阜,西至舒湾。旧属水滨乡窄溪市,年设窄溪行政村,后村名曾多次变更。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窄溪、沈家、前村、陈庄、古城庄合并为新窄溪村。区域面积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7公顷,林地面积68.42公顷。下辖孙家、大元里、沈家、雅泉、前村、张家溪口、窄溪、陈庄、谢家边、寺基上、古城庄、胡家边、陈家、番薯棚14个自然村,41个村民小组。年,有村民人,人均纯收入元。

窄溪,旧称窄溪市,亦称窄溪埠。乾隆《桐庐县志》记载:窄溪,甘溪(即大源溪)下游,自南而北经前村由张家溪口入富春江,因溪流窄小而得名。另说,富春江流经此处变得狭窄,故名窄溪。旧时有货运码头和轮船码头。相传,明嘉靖四年(),有孙姓居民从徽州至此定居经商,后发展成埠。窄溪历来是桐庐下南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桐庐东部地区工业、商业重镇,也是水路两栖重要的交通枢纽。抗战时期,杭州沦陷后,窄溪成为战时最前线,为防备日军汽艇的侵袭,在离窄溪五六华里的马浦拦江筑起一道封锁线,在富春江里打下无数根木桩,并布下水雷,阻断了水上交通。古时窄溪码头桅杆林立,人头济济,喧闹非凡,呈现一片繁荣。上世纪九十年代,俞前线渌渚江大桥、窄溪大桥横跨渌渚江和富春江,结束了两岸百姓靠摆渡来往的历史。

窄溪由水得名,因水而发达。

窄溪埠头

桐庐是江南水乡,有从西流向东的富春江和从北流向南的天目溪贯穿县域,因而埠头(亦称渡口或码头)特别多。据不完全统计,旧时桐庐(不包括分水)有埠头37座,除县城东门头埠头外,最有名的便是窄溪埠了。

民国《桐庐县志》对窄溪埠曾有较详细的介绍:清雍正元年()方成霖筑埠。嘉庆十九年(),埠圮,本埠商民重修。光绪二十七年(),毁于水。民国四年(),方姓族人酌拨祠款重建,本埠商董吴润卿集款襄助。桐庐县知事王景韶为之记,并同意该埠绅耆等禀请,永不征收使用费,出示晓谕。

王景韶,字晋笙,海宁人,清廪贡,浙江高等学校毕业。民国三年()七月,任桐庐知事,一年后离任。离任前,应方姓族人之请撰写《重修窄溪大埠记》:桐江之东,距城三十里有市,曰窄溪。市之北,临江有埠,以“大埠”名于前。清之雍正元年,石阜义士方成霖之善举也。闻设埠以前,江流荡激,沙岩崩剥,街亭以外皆为港地。风至尘起,雨过泥淳,往来殊若不便。厥后,义士慨解捐囊,独成此埠。基脚深固,规模宏大,既便陟降,复固堤防。邑令郎公嘉其善举,曾给碑记以旌其功。今碑记已失,其文不可复考。然其事其人,载桐庐志书,可按而稽也。

嘉庆十九年,埠石渐圮。赖当地商民为之修理,得以保存。所刊修埠碑文,今犹在埠,亦称系自石阜方姓建筑,可见首义之功虽久不忘。

民国纪元后,埠毁洪水,非补苴所能为功。方姓绅民,克承先志,于民国四年酌拨祠款,从事重建。效力此役者,皆该族子弟。下椿运石,日役数十百人。炎夏兴工,汗淋如雨。曾未给以薪食,莫不踊跃从公。道旁观者,咸啧啧称叹焉。时有石泉吴君润卿,亦好义士也,为劝本埠商家集款百余金,以襄盛举。

大功垂就,余将以卸篆去,因方姓请留一言,用为纪念。余嘉其能孝且义也,爰总颠末,而为之记云。

窄溪是桐庐的东大门,它之所以能成为桐庐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窄溪埠头(货运码头)的建立,功不可没。

除窄溪埠外,今窄溪大桥上游20米处还有一座轮船码头。以前,桐庐与杭州之间每天有两班客轮对开,而窄溪轮船码头也是除东门头码头外桐庐境内最大的客轮码头了。

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桐庐至杭州的客轮停开,窄溪的轮船码头自然废弃不用。货运码头虽然没有完全停止运作,但也没有以前的风光了。

江南镇

窄溪村

徐之厚故居

窄溪村有古民居10幢,其中前村6幢、古城庄3幢、沈家村1幢。但保存较为完好的则是前村徐之厚故居、沈家沈永成民居。

徐之厚故居位于前村村中心。徐之厚,清乾隆时人,其兄徐之宽,乾隆乙酉拔贡朝考一等一名,曾官至义州知州,徐之厚亦曾任布政司理问。故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三间二弄二进四合式楼房,双坡硬山顶。一进,石库大门,大门前用石板铺设,两侧置有旗杆石,明间四柱五檩。天井也用石板铺设,做工十分考究。天井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厢房。二进地面高于一进0.19米,重檐,有前檐廊,两侧开边门。明间进深四柱九檩,双坡硬山顶。整幢建筑布局规整,用料粗大讲究,楼层略高,雕刻简洁。

沈永成民居

沈永成民居位于沈家村村中心,建于清代,占地.5平方米。民居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三间二进两厢四合式楼房,双坡硬山顶。一进,条石框架大门,明间三柱三檩。天井用石板铺设,两侧设厢房,三柱四檩,双坡硬山顶。二进,地面高于一进0.20米,明间重檐,檐廊两侧开边门。明间五柱七檩。整幢建筑布局规整,结构装饰简洁,是沈家唯一保存的古建筑。

江南镇

窄溪村

徐氏宗祠

前村,东临江南镇镇政府,西临田,南临洪泥山脚,北临寺后山脚。昔有相邻前、后两村,居有罗、毛两姓。明代,有徐姓居民迁居至此(据前村《徐氏家谱》记载,祖先为春秋时江苏徐州一带的诸侯国徐国的国君徐偃王),繁衍成大族。村域扩大后,前、后村合为一村,以徐姓居地之前村为村名。

徐氏祠堂位于前村村中。祠堂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为民国二十一年()重建。祠堂坐东朝西,占地平方米,砖木结构。双坡硬山顶,观音兜墙,三间三进建筑。一进三柱七檩,置前檐廊。天井两侧走廊。二进四柱九檩,前后双步柱,内五架。三进三柱七檩,全部采用方形石柱,做工考究,牛腿、斗拱雕刻比较精致。解放后祠堂曾被征用作为粮站使用,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年,徐氏族人对祠堂作了修葺。修葺一新的祠堂两侧挂着徐氏祖先的行状,徐氏渊源的介绍。大厅正中挂着徐之宽的画像,画像上方挂着书有“朝元”两个大字的匾额一块,与此匾额遥相对应的是前厅上方挂着的书有“恩泽千秋”的匾额。两块匾额一方面彰显了徐氏先贤的功德,同时也表达了徐氏后人对祖先的缅怀。

江南镇

窄溪村

孙氏宗祠

胡家边自然村有两座祠堂,孙氏祠堂位于胡家边村西侧,又名孝荣堂。方家祠堂又称敦睦堂,位于胡家边村东。

孙氏祠堂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曾重修一次,年再一次重修。祠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平方米。三间二进单层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双坡硬山顶。依南墙建有抱屋一座。祠堂前设有半圆形池塘。一进,八字门,明间三柱七檩。天井外框以石板铺设,内以卵石地面。天井两侧为过廊,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二进地面高于一进0.13米,明间四柱七檩。后金柱间悬挂“孝荣堂”木匾。后步柱间起楼,作为供奉祖宗牌位寝室。原抱屋为二开间,三柱七檩。现抱屋为后来改建,双坡屋面改为单坡玻璃瓦屋面,半人字架。整幢建筑布局规整,用料比较单薄,装饰性木雕也比较少。

方家祠堂建于民国十一年()。祠堂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卵石墙木结构,双坡硬山顶,三间二进四合式单层建筑。一进三柱七檩;天井卵石铺筑,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过廊;二进地面高出一进30厘米,四柱九檩。祠堂楹柱上有四副对联,其中两副对联的字迹已不清晰,但从“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尊祖敬宗本支衍百世,光前裕后俎豆视千年。”对联中是否可一窥方氏一族之远源?

江南镇

窄溪村

古城庄,东邻前村、窄溪,南临国道,西邻舒湾,北临富春江。据记载,南北朝齐永明(—)初年,有富阳新登人唐寓之曾在此筑城,故名古城庄。明洪武年间,有汪姓居民从新登迁此定居建村。

古城庄土地肥沃,三面环山,一面依水,不仅宜人居住,更适古代兵家安营扎塞,屯兵、养马,攻可守,退可守,水运方便。南齐建元二年(),齐高帝萧道成下令在全国清查户籍,搜括丁役。齐武帝即位,又立校籍官,严令整顿户籍,对“却籍”(假冒户籍)的人谪罚远戍,地主和官吏则乘机作弊,致使许多家庭流离失所,四处逃亡。武帝永明初年,侨居的新登人唐寓之率众在此筑了一座古城。永明三年(),唐寓之聚众起兵,三吴地区的农民纷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达到三万多人。次年,攻占钱塘(今杭州)并称帝,国号吴,年号兴平。随后,唐寓之又派兵南取东阳,东攻山阴(今绍兴)。后遭齐政府镇压,起义失败。

唐寓之建立的吴政权虽然只存在一年多,但却有力地打击了南齐封建王朝。为纪念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后人便将他筑的城池命名为古城,所在村子命名为古城庄。

古城为方城,现仅存东、南、北三处残城墙近米。城墙系泥土堆积而成,转角处用鹅卵石以加固。北墙中段有一处城门,矩形,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完好如初。残墙高约二米,其直截面基本为梯形。城墙底部厚约4米,顶部约3米,城墙外侧挖有壕沟。残墙平均高度为2米左右,西北角高3.5米,东北角高1米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村民在城墙内改地改田时,曾在墙内挖出一些坟墓以及陶片、碗罐等。之后,村中道路硬化,北城墙原城门被毁坏。后又因农田改造,城墙遭毁灭性破坏,仅存的土墙上如今已成了村民的菜园子。

江南镇

窄溪村

前村古庙

窄溪村曾建有众多的古庙和古寺,被载入民国《桐庐县志》的有11座。其中有窄溪村的关帝庙、善化寺、古城庄的胡公庙(祀宋礼部侍郎胡寅),前村嘉福明王庙(为祀徐氏祖先徐偃王建)、众善寺,窄溪、莲塘、陈庄的嘉福明王庙,雅泉村的灵应侯王庙,张家溪口村的张感大王庙。但这些古庙和古寺大多被毁,有的甚至连遗址也无处寻觅。现保存较好的有前村嘉福明王庙、孙家村的灵应侯王庙、古城庄的胡公殿。

前村嘉福明王庙(现称前村古庙)位于前村村北路口,为祀徐氏先祖徐偃王所建。始建人不详。清顺治八年(),徐应商等重修,康熙五十年()重建,后来曾多次修葺。年又再次对其大规模修理。此庙占地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三间三进。庙门被改造,用砖墙封面,开中门。一进四柱七檩,除原有的戏台被拆除外,基本保存了原来的格局、风貌。戏台上方藻井考究且有特色,柱间花坊雕刻有亭台楼房,明间大梁,雕有龙头。后二进因倒坍,均重新修建,采用人字梁架。在二进的墙上还保存有三座碑石:分别是《仰川公碑》《勒石永禁碑》《施善会碑》。嘉福明王庙用料十分考究,雕刻极为精美,且富有地方特色,对研究地方宗教庙宇建筑颇有价值。

孙家灵应侯王庙位于孙家村东南,占地面积.8平方米,坐北朝南,砖石混合墙,木结构,双坡硬山顶,三间二进。庙门门额上刻有“灵应侯王”四字,落款为“大清光绪丁未季冬合社重修”,从落款中可以看出,此次重修为年。此庙一进三柱七檩,双坡硬山顶。天井用鹅卵石铺筑,两侧为二柱三檩、双坡硬山顶过廊。二进采用方形石柱,明间梁架为前后双步内五架,四柱九檩,双坡硬山顶。解放后,该庙曾改为学校,后改为村礼堂。这期间,孙氏族人曾多次对古庙加以改造,除二进梁架保留原始风貌外,其余改动较大。

胡公殿位于古城庄村东南,为祀宋礼部侍郎胡寅而建,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单层建筑,双坡硬山顶,砖砌门框大门,明、次间四柱十一檩。庙内采用方形石柱,金柱上刻有三幅楹联。其中一幅是:“赫然威气肃乾坤,凛矣英风光日月”;另一幅是:“俎豆馨香报四时,英灵赫灌垂千古”。

江南镇

窄溪村

香山亭

窄溪不但古寺古庙多,古亭也多。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窄溪有光绪元年()马良彬、孙燿先集资修建的八字亭,光绪二十八年()马良彬、吴汝舟、黄尚庆等修建的安吉亭。雅泉村有乾隆年间建的于是庐亭,嘉庆三年()沈文燿修建、民国三年()沈达三重修的继善亭,嘉庆二十五年()姚廷侯建的长石亭,同治九年()沈启宇之妻唐氏修建的存积亭。前村村有徐卓建的继志亭、嘉庆三年()王元昌建的存心亭,民国十四年()徐赐宾建的香山亭。大元里有光绪二十一年()余毓秋捐基、徐启甲修建的、二十七年()圮于水、三十四年()陈志霖重修的乐善亭。

随着历史的变迁,古亭大多已毁,唯有前村的香山亭虽历尽沧桑,经修复后又以其崭新的面目立于村道之中,更富传奇色彩的是,据说站在高处往下看,前村就像一条龙,而香山亭前有一块三角形地块,据说就是龙心。前些年,村道改造准备拆除香山亭,遭村中老人一致反对,而得以保存。

周家凉亭位于孙家村北面村口,距富春江防洪大堤50余米。据村民口口相传为清代所建。凉亭东西向横跨大路(旧时大路,今已废),四面墙壁已全部倒塌,唯石质梁架和立柱仍十分完整。亭东西长6.4米,南北宽5.1米,二柱五檩三缝梁架,梁、枋均为青石质。

江南镇

窄溪村

前村六房井

昔时前村虽说靠着富春江,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村民的生活用水还是非常不便,因而村里有数十口水井,而最有名的则是徐氏六房族人挖的六房井。六房井系直壁圆形竖井,即从井口到井腰到井底内径基本相等(0.7米),井壁用卵石砌筑而成,井深约10米。石质圆形井圈,高0.34米,外径0.54米,内径为0.4米。据考证此井为明代古井。六房井因为内径比较小,容量不大,加上井圈不高,做工又十分古朴,在前村的十余口井中,它是最不起眼的一口井。但由于其砌法紧密,结构牢固结实,再加上它的水源充足——遇到干旱年代其他井全部枯竭了,而六房井井水却依然丰沛,清洌甘甜,冬暖夏凉。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却依然被村民们所钟爱。

江南镇

窄溪村

古城村寺堂山

寺堂山碗窑遗址位于古城村寺堂山上。寺堂山现已划入江南经济开发区。当初挖掘时,在断面上发现有陶片、窑具堆积层。残存堆积层面积约平方米,在断层面里随处可找到此窑的残片及窑具。据专家对采集到的余片的标本判断,此窑为五代至宋代时期的碗窑。标本中有碗、碟、壶、罐等五、六种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器具。从残片看,寺堂山碗窑的工艺水平已很发达,胎薄而坚硬,灰胎,施青黄釉。

据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桐庐已挖掘的古窑将近20所,如平坞古窑,对台山古窑,枫家台古窑等等。相比较而言,寺堂山古窑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挖掘出来的文物也比较多,它对研究桐庐的窑文化,具有相当的价值。

江南镇

窄溪村

古城张家溪口

窄溪地处江南,水系发达,古桥众多。有甘溪桥、金钩浦桥、上浦桥、寺桥、福善桥、水沭桥、水碓桥、曹家桥、东升桥,朱家桥。

甘溪桥,位于张家溪口,乾隆十四年()舒士贤、施应芳等捐款建造;民国时坍塌,黄尚庆、皇甫维延等重建。金钩浦桥,位于窄溪村,乾隆十九年()黄乘骆、施应芳等建造;同治九年()孙茂林等重修。上埠桥,位于窄溪村,乾隆间黄乘骆等募款建造;光绪三十年()桐庐县丞焦钟泽重修。寺桥,位于寺基庄。福善桥,位于窄溪中滩,乾隆年间施应芳建造;民国三年()施仁重修。

水沭桥,位于雅泉村,嘉庆三年()沈文燿建造。水碓桥,位于张家溪口,道光二十八年()王兆庆、王兆丙建造。曹家桥,位于窄溪村,光绪二十六年()桐庐县丞孙大庚募款建造。东升桥,位于雅泉村,光绪二十九年()姚多文、姚玉贵同建。

朱家桥桥位孙家村村西约百余米。桥南北向横跨金沟浦溪,系单孔石梁桥。桥身用5根石梁组成,石梁长3.6米—4米,厚0.28米、宽0.40米。桥净跨3米,高3米。桥梁架于用块石叠砌的溪岸上。桥东西两侧的石梁上分别刻有“乾隆三十七年”和“嘉庆十九年重修”字样。

这些百年的古桥,历经人世间的风雨沧桑,有的依旧岿然,有的则淡出了世人视线,留给了后人久远遐想。

江南镇

窄溪村

徐之宽画像

徐之宽,字南度,号栗斋,生卒年不详,前村人,清乾隆乙酉科()拔贡朝考第一等第一名。

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朝称选贡,为明代的取士之法,用以补岁贡之不足。清代改称为拔贡。清朝初年没有定规,有六年一考,有十二年一考,也有二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一考。乾隆七年(),定为十二年(逢酉年)一考。府学州学县学的廪生、增生、附生如果要应考拔贡,先向府、州、县的学署报名,由教官造册申送学政(中央派至各省负责考试生员的长官,在任期间与地方最高长官总督巡抚平行)。按每府学2名,州学、县学各1名的名额,由学政举行选拔考试,再挑选其中文行优秀者,与总督巡抚一起核定后,保送入京,参加会考。然后再挑选会考中的优秀者参加朝考。朝考一等者任京官,二等者任知县,三等者任教职;第三等以下者罢归,称废贡。清朝拔贡朝考的含金量决不亚于三年一考的考试贡举之士的殿试含金量;拔贡朝考第一等第一名的含金量与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的含金量没有质的区别,从某种角度上说,甚至比状元的含金量还要高:他们都是全国第一,但是考试贡举之士的殿试是三年一考,而乾隆朝以后的拔贡朝考是十二年一考。同样是全国性的考试,前者三年出一个第一,后者十二年出一个第一。因而拔贡朝考一等一名者的含金量就可想而知。徐之宽是乾隆乙酉科当之无愧的不是状元的状元。前村徐氏家族能出这样一个人才,是前村徐氏族人的骄傲,也是前村、窄溪乃至桐庐科举史上的一件盛事。

徐之宽虽然拔贡朝考考了第一等第一名,但并没有按贯例被任命为京官,只是被分发到福建永安县当试用知县、闽清县试用知县。后任晋江县知县、广宁县(今辽宁省北镇县)知县、承德县(今辽宁省沈阳市)知县、京县(今北京市大兴县、宛平县)知县。最后任到义州(今辽宁省义县)知州(地级市长)。徐之宽为官十分清廉,史志上评价:“琴堂清净,称循吏焉。”。

徐之宽爱好书法,尤其精通楷书。他书写的内容多为宋儒理学家的格言。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生平有一句名言:“吾无过人者,但生平所为,未尝不可对人言。”徐之宽经常书写这句话,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徐之宽为人之光明磊落,为官之清正廉洁,由此也可见一斑。

江南镇

窄溪村

周恩来窄溪演讲旧址--原徽州会馆

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抵达天目山浙江行署,会晤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促黄抗日。26日上午9时,周恩来从分水抵达桐庐县城,由县长朱海槎接待。下午一时半,周恩来在县府大礼堂作《桐庐为战时前进县》的演说,一方面高度赞扬了桐庐人民的抗日斗志;另一方面,又对桐庐人民提出了更大的希望。

接着,周恩来在桐庐县民政科科长叶善葆陪同下乘船前往窄溪。在窄溪区署礼堂(地处窄溪老街),周恩来不顾旅途疲劳,又向区署全体职员作了半小时的讲话。

周恩来在窄溪区署礼堂的讲话,当时的区署文书金柏亭有如下回忆:“……我们肃立在礼堂,怀着惊异的心情注视着周恩来同志,(他)两道浓眉,目光炯炯,加之身材魁伟,声音洪亮,语言精炼,谈笑风生,令人肃然起敬……周恩来同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宣传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他最后指出:‘中国不会亡,抗战一定能胜利;但任务是艰巨的、长期的,全国同胞必须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军民协力,共赴国难,争取最后胜利!’他的讲话坚定了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念。”

周恩来在皖南与陈毅、叶挺的合影

讲话结束后,周恩来在区长闻骏才、商会会长谢祥荣等人陪同下用了晚餐。饭后小憩,周恩来问闻骏才这桌饭菜花了多少钱,并让随从付了这桌饭菜钱。

随后,周恩来在闻骏才等陪同下前往马浦,乘船到富阳,经萧山去了绍兴。

江南镇

窄溪村

日军强渡富春江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其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寇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当然也给桐庐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杭州沦陷后,窄溪地处桐庐的东大门,为战时最前线,遭受的灾难也特别深重。从年2月17日至0年10月10日,日军前后7次出动飞机30架次对窄溪进行狂轰滥炸,投弹78枚,炸死平民21人,炸死士兵3人,炸伤人员23人,炸毁房屋间,炸毁民船3艘,炸毁同仁豫正记电灯公司窄溪分公司发电厂。0年10月12日、2年5月17日和5年8月3日,日军三次攻陷窄溪,9名无辜百姓遭其杀害,窄溪中心小学、窄溪商会、窄溪天主堂、窄溪消防队、窄溪关帝庙均被日军烧毁,间民房遭毁损,商店和居民财物被抢劫一空。2年5月、6月和2年7月17日,日军三次流窜至窄溪及周边地区,杀死协助国民政府军抗战的李国照、李洪桂以及无辜村民4人,烧毁民房8幢,损毁民房10余间,抢走粮食余公斤,抢走耕牛头以及猪、鸡等家畜家禽无数。

窄溪民众一方面深受日军侵略之苦,另一方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年1月,民国桐庐县政府发动窄溪人民在富春江窄溪流域布雷20个,栽木桩根,阻止敌船在江上行驶;窄溪三次沦陷前,窄溪区区长都曾率自卫队、警察对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日军三次流窜窄溪,遭到窄溪驻军的袭击和窄溪百姓坚决斗争。据民国桐庐县政府编的《桐庐县各界人士抗日事迹》(2年)记载:前村人民徐阿泉协助国军克复窄溪出力甚多,俘敌马二十七匹;窄溪镇一保人民楼根堂,拒敌追捕被杀;窄溪七保人民沈启镛向导国军袭击窄溪,俘获敌马三十余匹;窄溪镇九保人民钟文经,奔赴连部报告敌情被敌惨杀;窄溪镇十二保人民徐金效,协助国军作战被敌枪伤致死。

2年7月23日《浙西日报》曹博文写的《桐庐沦陷及克复》的文章,谈到窄溪人民英勇抗敌事迹道:桐庐江南民众一向是非常英勇善战,战斗中就十足表现出他们的一贯作风。他们协助国军,配合作战。第一次六月十日,我军XX师XXX团挺进白鹤乡,窄溪区民众五百余人,在区署领导下配合作战,尤阜义乡及窄溪前村的乡民联系最为紧密。当日下午九时许,偷至窄溪外围之下石阜、前村、陈家弄的农民,手持利器奋勇前导。遂于次日上午四时开展激烈战斗。是役毙敌四十余名,获军马二十七匹。第二次十六日上午三时许,敌三百余名附炮,重机枪二十余挺,假冒我军名义,偷袭我国军师阵地,我英勇民众六百余人协助国军起而应战,是役毙敌十五余名,我民众两次共牺牲十七人,伤三人……

窄溪民众奋起抗击日寇侵略,是桐庐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江南镇

窄溪村

荣誉枪证书

20世纪50年代初,桐庐有个“风云人物”,他就是唯一代表桐庐县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并获得了毛主席授予荣誉枪的窄溪前村徐火林。

徐火林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前村村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年轻时徐火林,感觉浑身都有用不完的力气,拿起枪是兵,放下枪是民。整日带着民兵们生产劳动和反霸清匪。当时,流窜在窄溪一带有两股土匪,一股以桐庐最后一任国民党县长戚裕德为首,另一股以“浙保派”王之辉为首,他们聚在山上,时常骚扰百姓。徐火林带领民兵配合部队剿匪表现突出,同时在生产劳动上又是标兵,因此受到省、市的表彰,多次荣获“省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市青年五四红旗手”“市劳动能手”“五好民兵”等荣誉。但最让他铭记在心的是他参加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那年他27岁,风华正茂。

毛泽东、朱德接见全国民兵代表

年4月27日下午3点,参加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分批走进中南海万寿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主席的旁边还站着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结束后,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与代表们合影留念。代表们每人获得了一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这在当时国内是甲级武装设备,连部队都尚未装备。枪托上有一个醒目的钢印“赠”字。

县里组织了盛大欢迎队伍迎接徐火林从北京归来。时任桐庐县委书记李云亭带领县里的机关干部,亲自到桐君山迎接。从桐君山到县人民大会堂,路两旁站满了夹道欢迎的人群。徐火林在县人民大会堂作了整整3小时的报告,听众把会场挤得密不透风。后5月12日晚上,县级机关、学校、厂矿和桐君公社在城关举行盛大晚会,欢迎全国民兵代表归来。

徐火林把这杆枪当成生命中的灵魂和支柱,当成支撑自己的信念和明灯,这杆枪陪伴他走过了35个风雨春秋,直至年,县人武部把枪收回代为保管。

现在老徐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老徐最大的慰藉就是那杆保存在县人武部里的枪。在老徐看来,毛主席给他的这杆枪永远在他心里,从来没有与他分离。

江南镇

窄溪村

古城张家溪口

杨梅基地位于前村村南国道莲塘入口处的一片低矮的丘陵地上,面积约亩,种植杨梅树多株,其品种分两类:一为“黑炭”,二为“东魁”。“黑炭”杨梅,颜色红中偏黑,体积比较小,但甜度比较高。“东魁”杨梅,颜色比较红,体积比较大,与“黑炭”相比,其甜度虽不及后者,但甜中带酸,另有一番风味。

杨梅基地由前村老年协会管理,从年起,基地杨梅进入丰产期,每年产量近10万斤。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杨梅的销路越来越好,从杭州、上海驾车前来采摘杨梅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前村老年协会杨梅基地已成为前村老年人的摇钱树,它为余名前村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前村老年协会杨梅基地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江南镇

窄溪村

富春江三桥

富春江三桥,又名窄溪大桥。横跨富春江,北起富阳市港东村,南至窄溪村,为国道桐庐段一期改建工程,年12动工勘钻,翌年8月开工,年12月竣工,总投资.75万元,为25孔钢筋混凝土T形梁公路特大桥。桥长米,净宽12米,外加两侧各0.5米宽防撞拦,全封闭式,不设人行道。设计荷载汽一挂—20、挂—。通航按吨级航道设置,最高通航水位7.6米(黄海高程),通航净高8米。桥梁结构上部为简支梁,连续桥面,支座为预应力空心板梁,全桥26个墩台。

窄溪大桥的建成,对下南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大桥附近工矿企业较多,受大型重载车辆长期重压作用,桥体出现严重损坏,年5月10日,桐庐县交通部门对大桥实施全封闭加固维修,年1月10日竣工,恢复通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3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