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阳桂生散文趣说九章

??????????????????自由创作公益传播点击上方蓝字「走向」可快速   数字枯燥,人的智慧使之生趣。

  圆周率3.……殊难记住,佐汉字以救驾: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诌成顺口溜,记忆有了超常。

  数字入俗语,能以一当十。一推六二五,是形容推托不管;一二三,三二九,是形容时间悠长;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说不怕;三下五除二,谓之干脆;一是一,二是二,谓之不可更改。借数字来比兴,省却多少语言。

  数字入联,亦有别趣。“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仔细想来,上联为简谱七音,下联为阿拉伯数字,谐,妙联浙江宁波方言谐音而成。又一对联,上联书二三四五,下联书六七八九,隐喻缺衣(一)少食(十),何等匠心。

  数字入诗,可出奇制胜。几个雅人作“咏雪”诗,独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咏出趣味,“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人芦花总不见。”纪晓岚以捷才称,据说乾隆下江南,命其以十个“一”字咏船,纪晓岚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何等机趣。

  此外,数字还可入成语,入谚语,入谜语,入歇后语……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趣味无穷。

  文中子曰:数字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它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有多少奇思妙用早已超越数学领域浸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是蜜,却能粘上一切东西”。数可以代码,可以编缀,可以象征,可以益智,可以创造美;只见这边风景独好,光怪陆离,众美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祖国文化的又一座大观园也。

  

2.镜趣

  镜可照美丑,亦可示贤愚。

一则镜子的笑话:某男买一块镜子,其妻见了,惊讶道:“你怎么买回一个女人?”其母闻声来看,说:“这么老,要买就买一个年轻的。”其父也来看,说:“买个老头子有什么意思?”从未见过镜子,初始得见,存在疑惧,尚可原宥。

  又一则镜子的笑话,有警世之喻:某画展,展出各类人像,收尾处是一面镜子。一位丑女看到最后,见到自己的影像,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幅画难看。”这面镜子可谓别具匠心。

  红楼梦中有一面镜子,叫“风月宝鉴”,跛足道人送给贾瑞,贾瑞只看有美女出现的一面,要了他自己的命。

  此为愚者所见。智者面前怎样?

  某探险队到南极失却火种,磨冰为凸镜,利用太阳光聚焦取火,用科学的头脑解决了生存危机。

  马克思向燕妮求婚,羞于表白,盒装一面镜子赠燕妮,说是找着一个好姑娘。用机智的方式,获得成功,在人类恋爱史上,传为一段佳话。

  镜入漫画家笔下,洞幽烛微:哈哈镜前,一条狗在一面镜前,见自己形象渺小,垂头丧气,在另一面镜前见自己形象高大,则趾高气扬,洞照出人的微妙心态。

  镜入作家笔下,可针砭世态。契诃夫有篇小说,叫“不平的镜子”,可将错位的五官显现出周正标致来,令小说中的丑女自我陶醉,爱不释手。

  文中子曰:镜子经历了许多阶段,镜未面世之前,女人临水为镜。其后有磨铜为镜,有玻璃制镜,有镀铬为镜。其实万物皆可为镜,中国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诚哉斯言。若如此,则国家兴旺,民族受益,个人沾光。

  

3.汤趣

  艰难岁月里,我曾以汤代菜甚至代饭。汤真是简单之极,一点盐,一点味精,撒点油花,滚滚的一沸,一碗干涩的饭就可吃得滑滑溜溜。

  汤的最佳状态,应是“一滚当三鲜”。汤本来就是热的近义词,一盆冷汤,是并没有把汤的最佳味道表现出来的。汤在民间,口碑甚佳。“落末落,有汤喝”是善意的调侃。食物吃到最后的剩余,就是汤,而“营养就在汤里”这句话,是最好的安慰。因为中国疗救百病的“中草药”,就是只喝那点汤。“吃香喝辣”、“吃饱喝足”,没有汤,此话就打了一半的折扣。汤要喝得滚,喝得响,才有味。但在西方上流社会里,喝汤讲究不出声,用汤匙伸进嘴里,悄没声息地吞下肚,这就喝得谨小慎微,谈不上喝个痛快,更谈不上喝滚汤了。老百姓无此雅态,他才不讲究形象,喝得大汗淋漓,痛快豪爽,使人感到汤的魅力和生活的温馨。

  汤在餐桌有显著地位。宴席上没有一钵汤,显然不成体统,而且放置的地位必须是中心,并且还得高高在上,它的下面,还得有一盆红通通的火炉把它托住,以保证滚烫炖出那三鲜味来。四周的菜俨然陪衬,俯首称臣,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围着它转。

汤在传奇人物阿凡提那里,有过一段很有趣的演绎。他用兔子的汤的汤,来对付朋友的朋友的索取,虽然那最后的一道汤已是洗兔子的水,而且还是泼到地下去的泥水。这是极有趣的圆周率式的调侃,它巧就巧在对那种层层摊派的妙答。

在吝啬鬼那里,对于汤也有过有趣的贡献。某内当家把挑选油条时糊手的油,洗下来打了一盆汤,以此取悦于丈夫,岂料丈夫勃然大怒,怪其不会当家,怎不洗在水缸里,可管一月的食用,看来制作汤,也并不那么容易。

  话虽这么说,我最拿手的烹调还是打汤,它实在太简便了,由此还有妙悟:汤的最高境界是清淡,并非“浓得化不开”。最好不放酱油,连油也少放。这或许就叫返朴归真。

  文中子曰:传统观念里,清汤寡水是清贫,油汤油水是富有。其实真正富有后,是不讲徒有其表的,而讲究原汁原味,像文学大师的散文,最后归于平淡;像画一个圆,最后又落到起点;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原始共产主义。汤还是那汤,质和味显然拔高了,但咀嚼那感受,还是单纯清真为好。

  

4.药趣

  药是人类的一大救星,它可治病,可强身,可起死回阳,可延年益寿,然而“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济公和尚的药,是身上搓出的痢垢,传说中吃得,现实中吃不得。这是荒诞不经的神话。

  有这样的药方:某皇帝一群宫女病了,诸多医生用尽办法治不好,属“脾气不好医”之类,皇帝面向全国设重奖求医。有医生开出药方:“壮汉若干名”,皇上多日后去后宫视察,见宫女已是春风满面,但见地上俯伏若干骨瘦如柴人,疑曰:“此是何物?”宫女答:“药渣。”这却是嘲讽皇帝的荒淫无知。

  语言是药,枚乘《七发》里吴客的“要言妙道”,使太子“認然汗出,霍然病已。”

  爱情是药,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使千年蛇妖闪现出人性的光辉。爱情能愈合人的相思病。强拆一段爱情,能夺人魂魄甚至性命,若还他一粒爱情药丸,就如注入一剂强心针,使之美目现焉,笑靥生焉,真气回焉。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与七仙女,都是爱情这个药丸,产生的神奇疗效,衍生出的千古美谈。

  中草药是中国向人类的一大贡献,中草药的取名也饱含中国人的智慧,譬如以屎为药,若直呼,有失雅训之嫌,于是麻雀的粪便叫“白丁香”,抹香鲸的排泄物称“龙诞香”,“夜明砂”是蝙蝠粪,“草灵脂”是兔粪;“五灵脂”为鼯鼠粪。

  有用中药名串成对联的: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有用中药名写成情书的: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思不闻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其纯真的思夫之情,仅通过十二种中药名即表达得淋漓尽致。王安石曾将药名串进诗中,蒲松龄则将药名连成剧本,药之趣大而广矣。

  文中子曰:药之趣味,说千道万,源源出于中国的医药学宝库。中国的文化,仅医药学这一支,就博大精深。其涵盖面之宽之广,街头巷尾,田间地角,柳影松荫下,河滩水渠旁,饭桌上,茶几边,一壶酒,一杯茶,一支烟,一碟豆,够你摆龙门阵,侃大山了:旁征博引,眉飞色舞,说到动情处,还举臂一呼———真解气也。

  

5.烟趣

  烟有害,单说那趣,趣在禁者自禁,吸者自吸。戒烟的宣传可谓多矣,画一支烟洞穿肺腑,烧焦烧黑的;嘴边一支烟缭绕,而人已成骷髅的;最著名的一幅戒烟宣传画,画一支燃烧着的烟,越烧越短,旁白:我是最好的直观教材,吸烟缩短生命。结合华君武一幅戒烟的漫画看:一诅咒发誓者狠心将一支烟扔向窗外,又急忙下楼将那支烟接住,其开戒速度之快,成为永久的笑资。

  吸烟讽者自讽,赞者自赞: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那种灵魂出窍的飘然,抵得极乐的享受。抽烟使人悠然遐想,那袅袅的烟子,可把人的思绪牵出老远。孤独时,烟是一个伴儿,看烟头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一个不吸烟的人,见到另一个不吸烟的人,很难迅速沟通,而两个吸烟者在一起互敬一支烟,就会缩短心灵的距离。在我们这个吸烟大国,在烟雾的生存空间,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一种认同手段。

  烟似乎是男人的专用品,但是在东北,就有“十八岁的大姑娘刁烟袋”之说,成为三怪之一。现在女青年刁烟卷的,已不限于东北少女了,这是女性向男性的挑战。她们要体验一下“不吸烟不喝酒,白在世上走”的含意,在品味香烟的同时也是在品味自己,享受那“派”、那“韵”。制造商投其所好,专门做得有坤烟,长长的,五颜六色,绚丽极了,配着她们的兰花指头,优雅得很。

  文中子曰:鸦片也曾风靡过大地,因其为害甚烈,已被禁绝。相思草性情中和,得以流传至今。曾有一作者,想写篇反对吸烟的小说,结果陷入两难的境地。抽烟有存在的土壤:解闷需要它,交际需要它,无所事事需要安,它有助于遐思,聊可作为伴侣,也许真被某个先哲说中,存在就是合理!

  

6.反趣

  人们看到“反”字,容易紧张,生厌不欢,拒之却之。我看这“反”,则以为生趣之渊薮。

  宇宙空间充满了反的趣味与逻辑。天与地,是上与下;山与水,是刚与柔;日和月,是阴与阳。它们相依相伴和谐并存。世间万物,皆有其两面:正面与负面,此乃一分为二是也。伊索对舌头的演绎,莎士比亚对金钱的论述,同样一件东西,却有两面,好与坏的二律背反。

  反产生谐趣,此道,戏曲艺术很在行。戏曲里有反串,丑角是正角的相反。相声演员总是庄谐高矮出双配对,或胖瘦、或老少的搭配。陈佩斯与朱时茂的春节小品搭档多年,可充分享受这种反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反,作用其间焉。同是咏梅,毛泽东唱和陆游是“反其意而用之”,可另辟新意,另创新境。若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难出其右,譬如《红楼梦》的纯情,是走《金瓶梅》滥情的反面,后来居上另达高峰。

  反有度,亦有限。男人学女人说话做态,几可乱真;而女性穿男人衣服,则别具一种潇洒。若是女性活得像男人,男性整得像女人,非但不美,也无趣。

  另前年选美,满台亮相的皆浓妆艳抹,继之走出一位淡淡妆、天然样的大学生,顿获得满堂彩。这位大学生,深谙反的奥秘。

  水浒中“三碗不过岗”,天津“狗不理包子”,广告词也,目的用以招徕顾客,妙在正话反说。现今广告词制作者,不可从中悟出一二乎?

  文中子曰:人们利用一个“反”字,做足了文章。人类的历史进程,也常常依靠反字来推动。人的思维依靠反向思维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别开生面……都是靠了这个反,使之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但是,反有规律,有天时、地利与人和,有窍、有诀,失此不顾,则南辕北辙,邯郸学步,自相矛盾,只能留下笑柄。

  

7.鼠趣

  老鼠使人生厌,但是到了文化人的笔下,它又可爱得很。

  蒲松龄的《雅虐》里,猫对躲入瓶内的鼠无计可施,以胡须撩之,鼠鼻发痒,打了个喷嚏,猫立刻祝曰:“百岁!”不料此鼠精明得很,不吃恭维这一套,反唇相讥曰:“嘻!休言百岁,呼我万岁亦不出也!”此鼠就比老鸦受惑于狐狸的赞美要高出一格。

  蒲先生的《义鼠》,两鼠遇蛇,其一为蛇所吞,另一鼠待蛇蜿蜒入洞,则上前“力嚼其尾”,反复以其机巧斗蛇,蛇只得吐出死鼠,此鼠之义举令人肃然,其志可嘉,其情感人,是谓之作家的慧眼独具。

  齐白石的《老鼠图》里,画上两只搬运红萝卜的小老鼠,拖着长长的尾巴,瞪着滴溜溜的小眼睛,一副憨态可掬,呼之欲出的模样,令人生爱,一见难忘。

  齐氏另一幅老鼠《自称》图,一杆中国式老秤,秤钩上俯立着一只壮硕伶俐的墨鼠,它在称自己的份量有多重,以物喻人,可谓画家的匠心独运。

  美国的迪斯尼把老鼠赋与机智灵活的形象,使之坐上卡通主角的第一把交椅,让米老鼠风靡了全球。

  中国的《老鼠娶亲》年画,更是赋予喜庆色彩,坐轿的,抬轿的,吹拉弹唱逶迤一列队伍的,全是鼠辈,亦使人百看不厌。

  鲁迅先生在狗、猫、鼠三畜中,独喜爱老鼠,并饲养一只隐鼠为之伴读书斋。

  埃及作家台木尔笔下的《小耗子》,一个7岁的小女孩,孤独寂寞无助,老鼠成了她的朋友和慰藉。

  古代传说里有个小和尚爱画画,老和尚不允,捆住他的手脚。他低头哭泣,落在地上的泪水,被他用脚拇指依形勾画出一只小老鼠,老和尚看见,以为是只真老鼠在咬他的脚指头,而又驱赶不去,转化为一趣。

  民间故事里,一老农在豆油灯下,瞥见墙洞里钻出一只鼠头,哼出一句戏文应景,“你从那边钻过来呀。”恰好一个小偷正要钻过墙来,以为被发现,赶快溜回去。老农面对老鼠继而唱到:“又从这边溜过去呀!”小偷一听骇得飞跑。因鼠退贼,也算得一趣。

  漫画作品里,一只老鼠怒发冲冠窜入大街,在人人喊打声中,发现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于是由俯身行走而直立而趾高气扬,背起手昂首阔步于大街,两边喊打的人群倒像是在夹道欢迎一位凯旋的将军,这只老鼠就非常的有趣了。

  文中子曰:无论官仓里的老鼠,还是社稷里的硕鼠,或是民居里的饿鼠,它偷偷摸摸的行为,鬼鬼祟祟的模样,贪得无厌的秉性,都是令人憎恶急欲去之的。但是文化人的生花妙笔,视角一转,化腐朽为神奇,又使之情趣盎然,妙趣横生,使人开心开颜,艺术之力量可谓大矣。

  

8.影趣

  影是虚的,虚得可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深得其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东坡亦不甘示弱。北宋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随风絮无影”,故自称为“张三影”。

  剪影的出现,正是这处投影的再现。皮影使剪影活动起来,电影使皮影真切起来。皮影戏曾经风靡过大街小巷,俗语“皮影戏舞三遍,也就没趣了”,这正说明了皮影戏曾作为有趣的事物大受欢迎过。

  影是实的,又实得可爱。朱自清的一篇《背影》感动了几代人。戴松的《牛图》,牛眼瞳孔里有牧童的影子,米芾临摹竟然忽略,功亏一篑。

  古人利用日影计时,医学利用显影察病。摄影家咔嚓一声,便纤毫毕现的将实物留于永恒。据说古战场的拼杀场面,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再现当时的影像。倘若这一现象能够亲眼一见,应该是很有趣味的。

  影是幽默的,亦幽默得有趣。

  伊索寓言中,有两人为争夺毛驴身下那小片阴影歇荫消乏,打将起来,小毛驴被吓跑影亦不复存在。这个故事,是有趣的。

  民间传说里,某道士做完道场,宵夜时被一村少在其道袍上系片荷叶,道士归途中听见身后响声不断,以为是鬼尾随而丢魂丧魄的故事,是有趣的。

  乡场上放电影前打幻灯时,有好事之徒将手指伸进光束中变换指法,银幕上即映出狗、猫、鼠的剪影图,也是有趣的。影之趣大焉。

  文中子曰:影看来一直是受宠爱的:文学中倘无一个影字,要少却多少名作;艺术中少了一个影,则艺术要大打折扣;生活中少了一个影则少了一份乐趣。当然,捕风捉影要不得,含沙射影使不得,黑影鬼影弄不得。

  

9.字趣

  身为“文人”,进入“煮字生涯”,整日看的、写的、想的就是那字,不但不厌烦,还倍觉亲切,一本字典也被翻得稀烂。

  写字不登格,神仙也认不得。善书者笔走龙蛇,有时近乎鬼画桃符,不能一目了然。阳朔碧莲峰石壁上三丈见方一个“带”字,一百多年来,引出多少穿凿比附:有读出四字箴言的,有猜作两句诗的,花样百出,最后发现蕴藏着一首四言诗。将一个“天晓得”的字传为美谈,成一方人文风景。

  一本《字谜》,演绎的都是字趣。比如一个“做”字谜,用口语道出:“这半边看来是古人,那半边看去是古文,把中间抽掉,又变成文人。”又比如“郭”字谜,用诗的语言演绎成:高小姐探头相望,李小姐半露半藏,陈小姐侧耳听端详。

  某读书人认识了一个“日”字,第二天从书中看到一个“曰”字,惊奇得了不得:“一夜不看你,你竟躲在这里养胖了”,令人喷饭。同样是这个“曰”字,被贪简便的现代商家写在广告牌上,成为中秋的“曰饼”,好像纪念射日的后羿和逐日的夸父的一个新型品种,令人好笑得不行。有人向商家指出,“曰”字写成白字了,他却说,白字还有一撇呢,就更加好笑。

  在测字先生那里,更是把字抠出了怪趣。一个“串”字,第一人被测出连中双元。第二人也写这个“串”,答复却甚差,问其故,答曰:“他是无心而写,为双中,你是有心而写,为患。”

  明末的崇祯皇帝去测字,说出一个“友”字,测字先生说,“友”为反字出头。崇祯皇帝只好改口,说是有无的“有”,答复更不好,“有”为“大明”各去了一半。崇祯再次改口,说是酉时的“酉”,答复更惨,“酉”为尊字的掐头去尾。简直就是黑色幽默。

  字也弄错不得。一个女学徒工写信将“胆子大了”写成“肚子大了”,闹出了笑话。又有人把“江心赋”认成“江心贼”,就更是笑话了。

  文中子曰:中国的文字,世界第一,既形象又意蕴丰富,它形象到望字而生义,用书法艺术展示之,可如龙蛇奔走;用条幅红纸张贴之,可使门庭生辉,形象高妙,含意丰瞻,其美与趣,三天三夜也难述尽,最能激发我们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与膜拜。

(注:图片来自网络)

敬启

《走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3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