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钩沉徐渭自杀九次的大画家

徐渭:自杀九次的大画家

徐渭榴实图台北故宫

他让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令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就是如此一位才子却在中年自杀九次,九次未遂,后又狂疾发作杀死妻子。如此“命硬”之人最终却穷死。

徐渭花竹.6×.5公分台北故宫藏

落魄文人的共同记忆

凄惨暗淡的童年

有人说徐渭的一生是: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

明正德十六年(年),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绅家庭。徐渭出生时,父亲已从四川辞官回到故乡绍兴。出生才百日,父亲就亡故了。好在母亲苗氏知书达理,持家谨严,对徐渭爱护有加。可不久之后,母亲与兄长也相继过世。

徐渭蕉石图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官场失意狂疾发作

徐渭曾服务于胡宗宪。当时胡宗宪总揽江南7省军务,负责剿除沿海倭患,位高权重。不过,他在政治上却依附奸相严嵩。明嘉靖四十一年(年),严嵩倒台后没多久,胡宗宪也被捕下狱,其幕府解散。

此时,徐渭已经43岁,生计没有着落,又因为不肯为礼部尚书李春芳撰写以邀宠为目的的“青词”,受到威胁。此时诸事不顺,精神上的痛苦愈演愈烈,竟使他发狂自杀。

徐渭菊竹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九次惊悚的自杀

徐渭自杀的场面,是极其惨烈的。据《明史·文苑传》记载,他曾九次自杀:一次先以利斧击自己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一次似鬼神附体,他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数寸,然后用头撞地,把铁钉撞入耳内,丝毫不觉得痛苦,又不死;后又用椎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这些残酷、极端的自杀方式,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虽然屡次自杀未遂,但徐渭的“心疾”似乎并未缓解。第二年(年)就酿成了杀妻惨案。

徐渭榴实图台北故宫

自杀不成又杀妻

41岁时,徐渭在杭州迎娶张氏为继室。这次婚姻,徐渭竟然把妻子杀掉了。有关他杀妻的原因,众说纷纭。到了晚年,他自作《畸谱》,提及杀妻之事,简略记载说:“病易,杀张下狱。”“易”即“癔”,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精神病,意思是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杀死了妻子。

徐渭杀妻,最初被判为死刑。经亲朋好友多方营救,直到万历元年(年)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才重新获得自由。这时,徐渭已经整整坐了7年牢。

徐渭四季花卉图

最有效的“自杀”-穷死

徐渭出狱后,已经52岁了。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的个性越孤傲,行为越放达。

徐渭晚年与儿子不和,生计无着,只能靠卖字画度日。但他极其厌恶权贵,富贵之人的宴请从来不去,反而左邻右舍的平头百姓,一把青菜、一条鱼、一杯酒,往往就能换到他挥毫泼墨。他风趣地自嘲是“数点梅花换米翁”。

70岁时,徐渭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走到尽头,开始着手撰写《畸谱》,为自己的一生行事编年。所谓“畸人”,语出《庄子》,指的是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他们乖异于人伦、却合于自然天道。

明万历二十一年(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谁也没想到自杀九次不成的徐渭,最终竟是穷死!

徐渭

年-年

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诗人、散文家、戏剧家、书法家、画家、军事家、杀人犯、行为艺术家。

文章来源_网络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吴冠中毁掉的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画价的惊人,引起了无数人对他画作的兴趣。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吴冠中本人最不关心的。熟悉吴冠中的人都知道,其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价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吴冠中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

1/61《树影》

吴冠中,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展,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年6月25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一以贯之的认真

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最终,吴冠中胜诉。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处之妙;出,则能运用得透脱。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信然!

吴冠中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

变则通通则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来源:生活报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成功美术馆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即时了解更多成功艺术研究院和成功美术馆动态,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4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