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河白首
王加兵
一条河足以抵达,江南小城的前世和今生。
择一城终老。我从北方尘土飞扬里慕名而来,只为一段枕水而居的小城大爱。
暗恋小城,是在诗中,在画里。秀水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百首,清新柔和,乡情绵绵: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侬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梅花道人吴镇名作《嘉禾八景图》长卷,烟波浩渺,清旷野逸: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和武水幽澜。水韵禾城,绿都江南。古今城池,能像嘉兴这“八水绕城”的,只有千年帝都长安。读诗赏画,能在水漾小城悠哉游哉,不枉儒雅风流。
如愿以偿,我真的委身于此,这飘在水上的小城。像四方汇集的溪流,我们这些外来的新人,围着烟雨南湖,各自潺潺地流淌过一片舒缓的土地。老嘉兴,老老嘉兴,会清婉地告诉我,南门有通济一河,有娱老桥、澄海桥、东米棚下、西米棚下,有戚五丰、吴大昌、升泰、鼎盛、公记米行,还有葱郁的湖滨小筑,莎翁诗侣的故居,褚辅成的旧宅。这南门的通济河,恰似小城的动脉,自南向北,一路牵挂着东西两侧长长短短的碧水清溪。最有味儿的是“韭溪明月”,皓月清晖,影映碧波,再加上月波楼上轻歌曼舞,裙裾飘逸,轻举一杯清若空老酒,不必入口,听听也醉了。
“阿叔,这韭溪不会与韭菜有关吧?”“你外行了,‘韭’字算是禾城的象形字。城内本来水道纵横,但都依通济河、市心河渐次延伸。只惜如今都被活生生掩埋在臭烘烘的沥青之下,永远不能流淌了!”阿叔是我在南湖大桥北堍头水廊下小区遇着的老人家,二十年前住在通济河的娱老桥头,天天推窗可见,进城的乌篷哗啦啦鱼贯而入,卖米的贩鱼的,酒肆茶馆,埠头上下,都是忙的闲的人。“河头时有浣衣人,处处春流漾白皐。桥下轻舟来往疾,南经娱老北蹲宾。”难怪远在京城的朱竹垞念念不忘这乡土的热闹清闲。
20世纪90年代的嘉兴东米棚下王加兵翻拍
“阿叔,那朱生豪的东米棚在哪儿呢?”“差不多就是那禾兴路的人行道,马路下就是整条通济河!”这禾兴路下,竟然静默着一条河,一条淌过朱生豪雨声里失眠的河。“城市扩建,通济河填了,斜西街的河填了,中山路的河也填了。环城河内的街巷弄堂,杨柳湾,紫阳路,梅湾街,都是一条河一溪水的!”老阿叔怅然的眼睛,依旧能看见暗黑的地下有清溪缓缓流过。
南湖大桥,高傲地穿越小城的心湖,串起了禾兴畅达一路。而禾城之兴,竟然是以通济一河的掩埋为起始的。“你去看看,附近还有几个断头浜,正在夜以继日被遗忘。”是呀,徘徊在乌黑的柏油路面,足下再也没有青石跫音的宁静,耳边再也没有桨声欸乃的悠闲。小城在提速向前,记忆正飞速远去。瘦长的范蠡湖,总以为把爱写进历史就足以抵达未来,只一个回眸,就断送了源头活水。沈钧儒的故居,本也傍水而建,梅湾的丝行街,只有褚辅成的故居寂寞守住了风尘,伴着金九先生躲避在岁月的一隅。东米棚下,喧嚣着歌厅舞厅和宝马奔驰;西米棚下,飘散着酒香鱼香和面红耳赤。那些流水舟楫都哪去了?那些鱼虾白米都哪去了?
先人引水入城渡轻舟,今人引车入城添烦忧。城里的断头浜,就像街上流浪的孩子,家园既然不能回归,青春只好坐以待毙。想起了东门的火车站。十八年前初涉禾城的影像里,有条喧闹的宣公路,有条丰盈的站前河。我与爱妻曾在那轻柔的杨柳岸边细语,甚至艳羡江南小城的妩媚而不愿登车归去。等与成年的孩子一起寻踪我们浪漫的旧时光时,宣公路只伶仃着一块锈蚀的招牌,颓圮的店铺也斑驳得失了记忆。枯萎的站前河,空留破碎的堤岸和芜杂的灌木。杨柳岸,落寞着私家的车阵和苍老泥灰的颜面。河,是水乡的命脉,正如文化是禾城的灵魂。失水的肌肤,除了皲裂,还会渗出殷红的血吗?
新嘉兴,新新嘉兴,只知道南湖没有舟楫,车过大桥就是禾兴路、环城路、中山路……谁人知晓,嗞嗞作响的车轮下有条南门的通济河。韭溪没了明月,通济没了河流,僵硬的柏油路上,冷漠的红绿灯前,我们何以停留。
岁月的流里,湮塞着禾城粉墙黛瓦的旧时光。我随着人流追逐现代的速度与激情,却再也不能抵达梦里水乡烟雨朦胧的柔软处。生活艰难时,一个人会找一个人去倚靠;而流淌不畅时,一条河再到哪儿去找一条河融汇呢?
守一河白首。当我抵达时,还有“南湖诗侣”的喁喁私语,“湖滨小筑”的苍翠幽深,“西施妆台”的胭脂彩螺,“天主教堂”的仁爱厚重……那杨柳湾的柳树依旧在十里春风里摇曳。
记着,进城时,你我都慢些,别碾疼了路下禾城的道道心河。
征文启事世人多知嘉兴有南湖,其实,嘉兴有江,有河,有湖,有溪,且有海。
地处江南腹地的嘉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有水而美。坐拥独特的水资源,河流是嘉兴城的气质,也是这座城市的性格。
嘉兴河网密布,全市有大大小小一万多条河道,总长1.38万公里,大小湖泊个,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4%,很好地留存了运河绕城、八水汇聚的独特水乡风貌,形成了运河文化等生生不息的水乡文化。“江南水乡”是嘉兴最鲜明的地域标识。境内独一无二的多万亩农田,既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成就了鱼米之乡的美誉,也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最大的平原绿地、上佳的生态湿地。这是自然对嘉兴的馈赠。
盛建生摄
然而,曾几何时,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水环境却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也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社会共识。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工作正在我市深入实施,有力推进了“两美”嘉兴建设,江南水乡韵味日见浓郁。
为此,嘉兴日报与嘉兴市治水办联合推出“五水共治”特别策划活动——“我家就在水边住”有奖征文,征集和嘉兴河道有关的美好记忆,挖掘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动人故事,书写河流的人文印记和我们对五水共治的共识和行动。获奖作品更有可能被拍成微电影和小伙伴们见面(同主题微电影以获奖文章中部分篇章为拍摄蓝本)。
欢迎来稿。
体裁不限,每篇字数在字以内。要求有故事,有记忆,有细节,有温度,忌泛泛抒情和空谈。
如有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请一并附上。稿件一经采用,即发稿酬,并获得评奖资格。
一等奖2名,各奖元;二等奖3名,各奖元;三等奖5名,各奖元;优胜奖10名,各奖元。
作品一旦录用,将刊发于《嘉兴日报》副刊和“江南周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1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