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名字的由来之五毛润之毛奇等

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日。

谨以此文敬献给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据有人统计,毛泽东一生中,除正名“毛泽东”和笔名二十八画生、子任及别名李德胜外,还曾先后用过其他20多个笔名、化名和字号等。第一个名字是“毛润之”。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这是他早年常用的名字与字号。年毛泽东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他在堂长李元甫交给的一份表上填:毛润之,韶山人,17岁。毛泽东一师同学张昆弟年9月16日的日记中曾写道:“今日星期天,约蔡和森、毛润之、彭则厚作一两小时之旅行”。毛泽东在早期的书信和听课的《讲堂录》中,有时也使用“毛润之”或“润之”的名字。毛泽东曾以“润之”为名发表过《浙江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毛泽东的老师、岳父杨昌济先生经常用“毛润之”称呼他。凡旧时亲友、同学、师长都以润之称呼或者用毛泽东自取的“润芝”称呼。第二个名字是“毛奇”。毛泽东8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当时想尽办法借到了这本书,并留下了一张还书的便条。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冲之前,改写了一首日本诗人的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业优异,杨昌济先生把毛泽东列为他在长沙教过的几千名学生中的第三位,毛泽东的朋友萧子升第一,毛泽东的另外一位朋友、后来成为中共一颗流星的蔡和森居第二。第一师范的最后一年,同学们在人品、胆识、口才和文章等几方面把毛泽东作为学校的楷模。一个学友称他为"奇才",又称他为"智囊",还有一些人称他为"毛奇"。这个名字本是德意志建国时一位赋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德文音译为毛奇),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外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志向非凡,才华超群,深受学友们的爱戴与推崇。当时毛泽东也常对同学说:“丈夫安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作个奇男子。”他还用“毛奇”这个名字写过一些文章。毛泽东经常干一些奇事,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到处搞寻友启事,“毛奇”的外号也是从那个时候叫起立的。当时他周围有一批进步青年,像蔡和森等这些人,就成立了一个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就是要做新的国民,改变旧风俗,改变旧中国的一些不好的习气,做一个新的国民。毛泽东特别喜欢锻炼身体,还发明一些强身健体的体操去传播。第三个名字是“毛石山”。毛泽东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所用的化名。石山是石三的谐音,寓意乳名石三伢子。第四个名字是“杨引之”。年7月至10月,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到福建西部农村养病,曾化名“杨引之”。“扬”,是寄托他对久别远方的爱妻杨开慧的思念之情;“之”,乃润之也;“引”为“隐”的谐音,这个“引”字含义最为深刻,也最有故事。大家知道,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11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年6月22日,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龙岩城召开,改选红四军党的前敌委员会,由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没有当选,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化名“杨引之”。有人说,当时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最为低潮的时期之一。

中央听到四军内部的矛盾重重,立刻委派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组成三人协调委员会,专门解决红四军的问题。陈毅在负责起草的党史上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中,高度赞扬了毛泽东对于创建井冈山和四军的丰功伟绩。十一月四日,陈毅写信给毛泽东,坦诚的承认了自己的鲁莽。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在朱德、陈毅的第三次恳请下回到红四军。十二月二十八日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陈毅主持,毛泽东再度当选前委书记。

第五个名字是“钟英”。年9月6日,毛泽东向团中央执行委员汇报工作的报告手迹,落款署名为“钟英”。第六个名字是“事任”。年,53岁的毛泽东曾用化名“事任”。当时抗日战争结束,国共鉴定停战协议,毛泽东看到了和平、民主的希望。然而,国民党政府很快暴露了假停战、真内战面目,毛泽东不再报任何希望,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中国成为毛泽东的最大人生追求和事业的全部。这便是“事任”一名的含义所在。第七个名字是“马任”。“马任”显然与马克思有关,这一名字显示了他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己任,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第八个名字是“毛学任”。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字任甫,号任公。青年毛泽东十分仰慕,故用笔名“毛学任”。第九个名字是“学润”。第十个名字是“润芝”。第十一个名字是“永滋”。第十二个名字是“咏滋”。第十三个名字是“咏芝”。第十四个名字是“允滋”。第十五个名字是“泳芝”。这几个名字的来历都与杨昌济(杨开慧之父)先生有关。年下学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其思想深受杨昌济老师的影响。杨是理学家,很崇拜晚清名臣、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一次毛泽东写信给杨先生,署名“毛学任”。杨问“这是何意?”毛答:“学梁任公。”杨随即拿出一部《胡文忠公全集》送给毛,要他学习胡林翼。胡林翼,号润芝。乃湘军重要首领,能文善武,懂经济,擅理政,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毛反复阅读此书后,非常崇拜胡林翼,故改字为“学润”。杨昌济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林翼,就改字润芝好了。”于是毛泽东将字号润之或写成“润芝”,有时还写作“永滋”、“咏滋”、“咏芝”、“允滋”、“泳芝”。大都是润之或润芝的谐音,带有浓重的湖南方言。第十六个名字是“自任”。这一名字表明了毛泽东自我加压、负重拼搏的人生理想。第十七个名字是“周石林”。湖南省毛体书法研究会陈焕文会长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关于毛泽东名、字、号,据资料,除“毛泽东”外,毛泽东曾用过二十八画生,咏芝、子任,毛永滋,毛石山,李德胜,润之,周石林等。”第十八个名字是“涧西”。第十九个名字是“毛万山”。第二十个名字是“赵东”。第二十一个名字是“国彬”。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精神,因此起名字也带有时代文化和时代色彩。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高瞻远瞩,通古博今,以至对自己的名字、字号,甚至笔名都是很讲究的,都会赋予一定的含义。毛泽东上述的名字均以笔名居多。说到笔名的出现,在中国距今并不遥远。如明代万历年间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清末长篇小说《孽海花》,曾著名“爱自由者”和“东亚病夫”;此外,《老残游记》署名为“洪都百炼生”等。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文学作品时大多用笔名。巴金——李尧棠,冰心——谢婉莹,矛盾——沈德鸿,鲁迅——周树人,曹禺——万家宝,老舍——舒庆春。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用过笔名。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首次出现“之江新语”专栏,首期文章内容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全文不到字,文风朴实,署名“哲欣”。这一专栏持续至年,“哲欣”在这里共发表篇短评。“哲欣”就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笔名,取“浙江创新”之意。笔名是假名的一种,大多是政治人物、文人、学者发表作品时的一种署名,这种署名大都与原姓名没有关系。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村夫书斋)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怎么样控制白殿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fz/8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