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小妹
《卖花小妹》是一种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情歌类民间小调。其歌词的句式、句数、字数一般都有固定格律,方言色彩浓厚,多俚语、口语入歌。有独唱、对唱形式;既可清唱又可配乐器伴奏,一般在集市、庙会上演唱。歌词琅琅上口,曲调悠扬动听,广受民众喜爱。年7月,被列入第二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苦长工
《苦长工》,又名《长工歌》,是旧时海盐及江浙沪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家喻户晓的田野山歌(有的地方称田歌)。歌词内容反映了旧时贫苦农民当长工时遭受压迫和欺凌的状况,唱词最后也体现出他们的大胆反抗精神。歌唱以常见的十二月格式起头,句数、字数结构比较自由,音律节奏缓慢舒展。以独自吟唱为主,一般无器乐伴奏。年7月,被列入第二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滚灯
海盐滚灯,是长期盛行于沿海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在元宵节灯会上表演。海盐濒海,自古常遭海潮、海盗患害,故此海盐民间有尚武之风,先民们由此创造和培育了滚灯这一朵民间艺术奇葩,自南宋至今,八百余年间传承不绝。传统滚灯有“文灯”与“武灯”之分。文灯一般只推动游行而少表演;武灯则融武术、杂耍、舞蹈于一体,边游行边表演“张飞跨马”、“苏秦背剑”、“乌龙扫地”、“燕子飞”、“叠罗汉”等九套二十七个动作,加以锣鼓吹打伴奏,成为丰富当地健身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五梅花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走花”等,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海盐及周边县市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佛、道两教祭祀仪式,《华严经》、《上清灵宝大法》等佛、道经典中,即有“散花”、“烧香散花”的记载。五梅花多在民间丧葬及荐亡法事结束后进行。表演人数少则6人,多则12人,有文武场两种形式。文场,人手各操一种丝弦和吹打乐器,边舞边奏江南丝竹曲牌和民间小调;武场,人手各操一件打击乐器,边舞边敲奏“锣鼓经”,比文场更具难度、技巧和观赏性。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山老虎嗒蝴蝶
老虎嗒蝴蝶,是来自民间的自娱自乐性舞蹈,从清代中后期就在海盐流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民间艺人借鉴当地寺庙中壁画和歇后语“老虎嗒蝴蝶——勿经大嚼”以及老虎和蝴蝶灯舞等艺术元素,创编了这一颇具海盐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由一人或二人操纵竹扎布老虎,一人手执竹扎花蝴蝶,若干人敲打锣鼓伴奏,边舞动行进边戏耍逗乐,诙谐幽默。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蚌精灯舞
蚌精灯舞主要流行于海盐澉浦地区,与我国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蚌壳舞”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蚌壳灯是灯会中彩灯的一种,其特点是“人灯合一,兼有情节”。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扮演渔夫,一人扮演蚌精(旧时由男性妆成女性)。蚌精操控蚌灯,时开时闭(合);渔夫划桨、撒网,两人且演且行。该舞表演形式以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为主,情节夸张生动、幽默风趣。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灯舞
马灯舞,又名跳马灯,是源于民间传说“泥马渡康王”的一种民间舞蹈,已有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康王渡江的地方就在海盐,后人遂在西塘桥镇海塘边立白马庙(俗称大王庙)祭祠。马灯由竹篾编扎,上糊宣纸(今用布)着色,其中必有一白马,其他马用各色。表演时,每人身着彩服操控一马,一手执鞭,由白马引领,边行边舞,不断变化队形、舞姿;一般用打击乐伴奏,或齐唱《马灯调》等小调。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腔
海盐腔,是南(方)戏(曲)剧种之一,被《辞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典籍列为明朝南戏四大声腔之首,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澉浦人杨梓吸收村坊俚曲、南北歌调而创新成“海盐腔”。演唱形式有干(清)唱、一唱众合、杂白混唱等;初期用打击乐伴奏,后增琵琶、筝、笛等管弦乐器伴奏;角色分生旦净丑末等。海盐腔用海盐官话演唱,具有婉转温润、柔和妩媚、音质细腻等艺术特色。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牌子
牌子,又称“堂名”、“坐唱班”、“奏郎担”等,是一种只唱不演,有乐队伴奏的戏曲清唱班子,流行于海盐及周边地区市县和苏南一带的城镇乡村的婚娶、寿诞、弥月、庙会等喜庆场合。牌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演唱时,4-8名艺人分坐长桌两旁,人手操一种或多种乐器,根据所唱剧目、曲牌伴奏,由一人起一角色或兼数角,以唱为主,间有话白。初期唱徽调、海盐腔、昆腔,后唱京剧剧目、曲牌,营造热闹喜庆氛围。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蚕花道情
道情,是民间的一种曲艺品种,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为诗赞体经韵。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音韵,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海盐有悠久的蚕桑历史,从而产生了蚕花道情这一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但其产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凡逢春节和养蚕时节,一名民间艺人手持一面绘有蚕花神像的小幡旗和小铴锣,挨家挨户边奏边说唱《马鸣王》、《蚕花歌》等曲目。蚕农们为祈蚕茧丰收,乐意欢迎,乐施赏礼。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宣卷
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是由唐代寺院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宝卷是其文学脚本。宝卷的题材初期多为佛教故事和劝世经文,元明时扩大到神仙故事,清代后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日益增多。坐唱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一或二人主唱,众和唱,木鱼和引磬和调伴奏;音调类似佛曲,一般都在寺庙烧香许愿时演唱。海盐流传的宝卷有《妙音宝卷》、《香山宝卷》、《十二月花名宝卷》等。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