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一个反老爸反腐败反独裁的

今天是年1月13日

这是馒头说第99篇文章

民国那么多大人物里,几乎数不出一个成功的“官二代”

比如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一开始还有点名,后来就泯然众人了

张学良算一个,但你说他算是一个成功的“官二代”吗?

至于什么卢小嘉,段宏业,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吧

但偏偏却还真有那么一个

不仅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在某些成就方面还超越了老子

这个人姓蒋,叫蒋经国

年1月13日

蒋经国逝世

1

台湾的TVBS电视台曾做过一次广泛的民意调查:

谁是你们心目中 的领导人?

得票结果是:陈水扁8%,李登辉9%,蒋介石9%,而蒋经国是49%, 。

蒋经国,年出生于浙江奉化,字建丰,又名尼古拉。作为蒋介石的长子,他一生也可谓是经历坎坷。

但总结起来,其实也就是三“反”。

而这三“反”,奠定了蒋经国一生的基调。

蒋介石与小蒋经国

2

反,反的就是他老子蒋介石。

出生于奉化的蒋经国,年在上海就读浦东中学。在那个反帝反压迫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蒋经国作为学生,自然也是投身其中。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时,蒋经国就被浦东中学的同学选为该校示威队伍的领队与抵制洋货小组领队,连续参与了四次反帝示威活动。

那个时候,蒋经国的老爸蒋介石,已经做到了黄埔军校的校长。放暑假时,蒋经国会去黄埔军校玩。那个时候的黄埔军校,墙头到处还贴着,“联俄”、“联共”、“工农联合”等巨幅标语,学校里还有不少苏联教官。当时蒋经国听到别人告诉他的是:

“全世界各国当中,苏联是中国 的朋友,苏联的统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上帝,而是工农当家。”

14岁的蒋经国对苏联产生向往,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但之后他提出要去苏联留学的要求,就有点出乎蒋介石的预料了。

对于儿子要去苏联留学,蒋介石一开始是极力反对的,甚至骂他是“朽木不可雕”,随即又说“承担不起学费”。但最终,蒋介石还是被说服了。

少年蒋经国

3

年10月,蒋经国和多名中国留学生一起,一路高唱着《国际歌》,来到了世界革命的中心——莫斯科,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蒋经国与另外21名同学编为一个班,并得到了一个俄文名字“尼古拉”。

在中山大学,蒋经国主修的课程是:俄文、历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社会发展史、东方革命运动史、西方革命运动史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和其他有关著作)、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等。

蒋经国入校后,读书非常刻苦,各方面也表现得积极活跃,所以入校才2个月,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没多久又转为预备党员。

在蒋经国的班上,有一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长,蒋经国因为和他身高相近,所以很快走到了一起。这两个人经常在莫斯科河边散步,蒋经国会向他请教在巴黎的经历。

那个人的名字,叫做邓小平。

蒋经国与邓小平

4

转眼到了年。

这一年的2月1日,蒋介石还曾致函蒋经国,鼓励他毕业后“仍在苏联继续学习”。但到了4月,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却发生了。

这一场国民党“清党”的政变,把蒋经国迅速抛进了巨大漩涡。

在中山大学里,经常介绍蒋介石领导北伐军北伐的各种事迹,蒋经国一直以父亲为傲,也经常自己发表各种革命演说,还因为一篇演讲《革命先要革心》获得广泛赞誉。但如今,他的父亲,在苏共眼里成了一个“反革命”。

很快,蒋经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站上了主席台,开始声讨自己的父亲:

“当蒋介石口头颂扬着革命的时候,已渐渐地开始出卖革命,一心想和张作霖、孙传芳同流合污。蒋介石一度是我的父亲和革命朋友,现在却成了我的敌人。几天前,作为革命者的他已经死去,现在活着的是他反革命的灵魂。打倒反革命蒋介石!”

这段演讲,还被化成文字,由苏联塔斯社公开发表,传到了当时的中国国民革命中心武汉,在汉口《人民论坛报》上刊发:

“介石,我不认为你会听到我要说的话,你也可能根本不想读到它们。但是,不管你读不读得到,我都要写出来。今天,我要重复你曾经在信里告诉我的话。谨记住“革命是我所知道的 要务,我愿意为革命赴汤蹈火”。现在我要说,革命是我所知道的 要务,今后我不再认你为父!”

据说,蒋介石看到那封公开信后,暴跳如雷。

这是蒋经国的 次公开反对自己父亲,却不是 一次(年,蒋经国还在苏联《真理报》上又发表了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据传为王明代笔))。在 次“反蒋”后,蒋经国一度得到了苏共的高度认可,但也因为他毕竟是蒋介石的儿子,所以又渐渐被苏共防备起来,甚至成为了和蒋介石博弈的“棋子”,在苏联滞留到年,蒋经国在那里做工人,在那里娶妻生子,足足待了12年。

蒋经国带着妻子蒋方良,与生母毛福梅在一起。毛福梅抱的是蒋经国长子蒋孝文。

在苏联期间,蒋经国究竟是真心恨自己的父亲,还是为了能回国假意迎合?

其实这两种态度,后来都能找到大量的证据——这恰恰证明,那时的蒋经国是矛盾的:一边是自己信奉的共产主义,另一边,是儒家传统的父子纲常。

在苏联12年的经历,让蒋经国的 “反”充满了矛盾,但也影响了蒋经国一生。

5

然后是第二“反”——这一反,反的是腐败。

时间已经到了年。

38岁的蒋经国,彼时已经成为了父亲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但他当时面临的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却是已经快烂到根了。

年夏天,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法币发行额竟达到了万亿元,等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万倍,而物价则较抗战前上涨了余万倍。6月份,上海的米价竟上涨到每石万元,一个小学教师每日收入仅够买四五副大饼油条。

(大学时,我的近代史老师曾讲过一个笑话,说是上海一位阿婆拿着一个装满钞票的篮子去买菜,途中去上了一个厕所,出来一看,放在门口的菜篮子被人拿走了,钞票堆在那里没人要。)

图为年,上海老百姓在排队等待分配粮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政府经过一番酝酿,决定实行包括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和收兑人民所持金银、外币等内容在内的所谓“经济改革”。

这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改革,所以蒋介石任命俞鸿钧(当时任中央银行总裁)和蒋经国为上海经济管制正、副督导员,派到了当时全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谁都知道,俞鸿钧只是个摆设,真正执行蒋介石意志、体现蒋介石决心的,是儿子蒋经国。

一场 的“打虎记”就此拉开序幕。

6

蒋经国当时其实是颇有信心的。

从苏联回来后,蒋介石先把28岁的蒋经国放到了赣县锻炼,然后在年接任赣南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蒋经国在那里初显身手,其实施行的是一套有明显共产主义特色的管理办法:一手向烟、赌、娼开战;一手减免地租,实行“耕者有其田”。

不到两年,地方初步安定,农业产量上升20%,小蒋获得“青天”美誉。

所以,到了上海,蒋经国表示:

“此次经济管制,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如果用革命手段来贯彻这一政策的话,那么,我相信一定能达到成功。”

“打虎”时期的蒋经国,手里拿的是《币制改革》

蒋经国一到上海,就在九江路中央银行大楼三层设立了经济督导员办公室,亲自坐镇指挥上海的经济管制。

首先,他舆论先行,发表题为《上海向何处去?》的“告上海人民书”,宣誓:

“天下再没有力量比人民力量更大,再没有话比人民的话更正确”。

“人民的事情,只有用人民自己的手可以解决,靠人家是靠不住的,要想将社会翻过身来,非用 的代价,不能成功!”

“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在每星期二和星期四的下午,蒋经国的办公室向民众开放。走进他办公室的人,有商人、妇女、劳工等等。图为蒋经国在办公室倾听小商贩的投诉。

随后,蒋经国在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举行了十万青年大检阅,宣告成立由0人组成的“行政院戡乱建国大队”和“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多辆摩托车开路,几十辆轻型装甲车和0多匹战马紧随,后面是数万人的游行队伍,沿路高喊“严格执行八一九限价”、“不准囤积居奇”、“打倒奸商”、“只打老虎,不拍苍蝇”。

然后,蒋经国就真的动起手来了,而且是践行了“用人头平物价”的承诺。

林王公司经理王春哲因私套外汇被处死,报上还刊登了王被处死时的大幅照片;上海警备司令部科长张亚民、大队长戚再玉因勒索罪被枪决;后来还杀了破坏经济管制的宪兵大队长姜公美。

当时上海 的百万富翁,林王公司经理王春哲被捕现场

这些其实还算是“小苍蝇”。

在蒋经国8月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之后,发现有人私自走漏消息,提前抛售股票。蒋经国带人闯进交易所,用枪顶着别人交易所交出所有账目,结果发现两个抛售大户:

一个大户是财政部机要秘书陶启明之妻李国兰,陶启明随即就被处决。另一个大户名叫杜维屏,来头更大,是杜月笙的儿子。蒋经国也不含糊,直接把杜维屏判刑8个月,投入监狱。

杜维屏和从犯公审现场

连杜月笙的儿子都抓了,蒋经国算是显示了自己的决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海的市民们开始乖乖地排队将手中的黄金、美钞换成金圆券。从8月到10月,上海共收兑黄金万两、美钞万元、港币1万元、银子96万两,合计价值2亿美元。各商业银行也在9月底前将存留的外汇储备向中央银行作了申报。在整个币制改革过程中,上海是收兑成效 的地区,收兑金额占全国的64%。

但收兑的绝大多数来源,是上海的平民百姓。

7

这场“打虎记”,真的就取得成功了吗?

没错,你们都知道,并没有。

因为苍蝇打完了,野生的小老虎打完了,碰到亲生的小老虎,乃至大老虎,蒋经国也没辙了。

这个故事大家其实已经很熟悉了。

总而言之,蒋经国抓了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惹到了老辣的杜月笙。杜月笙也不硬来,一句话就把蒋经国顶到了杠头上:

“犬子维屏违法乱纪,是我管教不严,无论蒋先生怎样惩办他,是他咎由自取。不过,我有一个请求,也是今天到会各位的一致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查一查。”

杜月笙。(延伸阅读:《一个流氓大亨的正面和反面》)

蒋经国一口答应。

他不是不知道,扬子公司的董事长是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而孔令侃是蒋经国“后妈”宋美龄最疼爱的外甥——孔家与宋家,又是蒋家赖以生存的两大家族。

10月7日,蒋经国查封扬子公司上海总部并封锁所有仓库,上海舆论顿时兴奋起来,传言要开始“清算豪门”。但第二天,宋美龄就飞到了上海,让蒋经国与孔令侃和解,蒋不肯,和孔大吵一架。

然后,宋美龄甩出了“ ”——把在前线打内战正焦头烂额的蒋介石拉到了上海。蒋介石连夜赶回上海,把蒋经国臭骂一顿。

第二天,上海警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扬子公司所查封的物资均已向社会局登记”。而积极报道“扬子案”的《大众晚报》、《正言报》被勒令停刊。蒋经国的老部下贾亦斌登门质问蒋经国:“扬子案究竟办还是不办了?”蒋经国黑着脸,回了一句:

“我是尽孝不能尽忠,忠孝不能两全啊。”

扬子公司一旦被放生,蒋经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权威顿时灰飞烟灭,市场信心顿时崩溃。从10月起,上海物价掉头急升,再次飞涨。

刚刚相信蒋经国,把黄金和美元交给政府的上海老百姓,随即又开始疯狂兑换黄金。这一次的“打虎”,最终其实等于把老百姓的财富又搜刮了一遍。

据民国 记者、蒋经国的朋友曹聚仁记载,那些日子蒋经国“几乎天天喝酒,喝得大醉,以至于狂哭狂笑——他觉得自己已经失信于天下。

认识到了没有监督的独裁滋生的腐败后,蒋经国人生的第二“反”,就此落幕。

8

终于说到蒋经国的第三“反”了,这次,反的就是独裁。

地点转到了年后的台湾。

蒋经国是以“结束独裁”的美名流传于后人的,但事实上,他自己是一个标准的“独裁者”,以致于他是以“独裁”的方式,结束独裁的。

有人曾总结过: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恰好体现出 代独裁者和第二代独裁者的典型特征。

蒋介石保持的是传统帝王 作风和派头——从不轻易与人握手,非自家厨师的饮食不吃,矜持、刻板、严肃,能不与民同乐则绝不与民同乐,在公众面前,处处要显示出不凡的 气势与风度。

蒋经国则完全是一套亲民 的作风——可以与任何人握手,永远满面笑容,永远与民同乐,低调、朴素,吃穿随意,让人认为他是人民一分子。

台湾时期的蒋介石、宋美龄和蒋经国

但他们统治的本质,其实还是独裁。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时,为了站稳脚跟,在台湾施行了长时间的“白色恐怖”,清除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和自己的政治对手,而充当“马前卒”的,正是情报系统出身的蒋经国。做过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后来多次承认,当年国民党当局有许多“违反人权”,滥杀滥捕的劣迹。

有人说,蒋经国不想维系“蒋家王朝”,但真的是这样吗?

蒋经国有三个儿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其中,蒋孝武是最被家族看好的“接班人”,而蒋经国也正是这样培养他的。

蒋经国从一开始就让蒋孝武进入了情报部门,之后又让他担任多个部门要职,涉足了党务、军特、宣传等重要系统——一切的路子,都是蒋介石当初培养蒋经国的路子。为了不让兄弟争权,蒋经国还特地让三子蒋孝勇进入商界,远离政界。

蒋孝武生活比较放纵,在年因病逝世,年仅46岁

为了让蒋家第三代顺利接班,蒋经国开始重用既无个人班底又对蒋家 忠诚的第三代人物,这些人的名字在现在都已是赫赫有名:陈履安、宋楚瑜、连战……蒋经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渐渐取得实权,为蒋孝武接班护航保驾。

如果一切顺着蒋经国的部署,那现在的台湾,可能还是蒋家天下。

只是,出了“江南案”。

“江南案”大家其实都很熟悉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位江南(原名刘宜良)的前《台湾日报》记者,在美国期间写了一本《蒋经国传》,书中透露了不少让蒋经国恼羞成怒的蒋家的秘密。

年10月15日,江南在旧金山遭枪杀。美国警方之后迅速破案,查明刺客是台湾“竹联帮”帮主陈启礼等3人,而他们是按照台湾当局“特工”部门的指示行事——台湾主管情报的,正是蒋孝武,而蒋孝武的背后,则是蒋经国。

江南

“江南案”让蒋经国、蒋孝武和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名声扫地,最终,蒋孝武被蒋经国“流放”到了新加坡担任“商务代表”,就此淡出政坛。

但也就是从这一刻起,74岁的蒋经国才显示出了过人的洞察力和惊人魄力。

从内部来看,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始终被认为是外来政权,从现代社会的历史来看,从来没有一个在人数上占劣势的外来独裁政权能够延续下去的。

从外部来看,海峡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获得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在不断强大起来。台湾已经不可能再自欺欺人地高喊“反攻大陆”,只能接受偏安一隅的现实了。

从家族来看,蒋孝武被放逐,蒋家的接班人已经不存在了。

结合这三点,蒋经国清醒地认识到:蒋家王朝其实已经不可能再延续在台湾的统治了。

既然已不可能,那为什么还要留一个“独裁者”的骂名给后世呢?

想明白了这一点,多种疾病缠身,并有严重糖尿病的蒋经国,开始与时间赛跑。

台湾的“十大建设”纪念邮票。“十大建设”是在蒋经国倡导下,从年到年完成的十个重大交通运输、重工业和能源建设。“十大建设”带有明显的苏联“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色彩,有蒋经国留学苏联的深刻烙印,也是他的重要政绩。在蒋经国任内,台湾的经济实现了腾飞,名列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

以下,都是台湾人熟知的一条时间线:

年3月,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9月,蒋经国表示将要解除实行38年的戒严令,并开放党禁,开放报禁。此言一出,催生了一个政党——民主进步党(民进党)。

年7月15日,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宣布解除,台湾人民真正拥有了自由组党、结社、办报办刊的权利。

年,蒋经国 一次主持“双十节”盛会,右三为李登辉

年12月25日,蒋经国坐轮椅参加行宪纪念日大会,此时他已不能说话,“总统致辞”由“国大”秘书长何宜武宣读。会场秩序一片混乱,台下的民进党籍代表头缠布条,高举横幅大声抗议、喧哗——一直坚决维护统一的蒋经国那时不知是否意识到,他在践行“民主”的同时,放出了另一个魔鬼: 。

那一天,已经浮肿的蒋经国一句话也没有说,在离开前,坐在轮椅上默默地凝望着主席台下鼓噪的人群。

那是蒋经国留给世人的 一个镜头。

19天后的1月13日下午3时50分,蒋经国在自己的寓所病逝。

在离世前,蒋经国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三“反”,也是 一反。

比起稀里糊涂的“ 反”和折戟沉沙的“第二反”,蒋经国的“第三反”成功了吗?

蒋经国逝世的那一天,台湾全岛鲜花销售一空,成千上万的台湾人自发街头列队致哀。

或许,这就是答案。

年1月的某一天,大陆老百姓家中的电视机屏幕,都滚过了那样一段话:

“中共中央委员会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慰问’。”

邓小平和蒋经国,这两个曾经在莫斯科河畔散步的同学,都是在年前后登上各自的执政舞台,开始了自己的施政理想。

两个人尽管在毕业之后再未谋面,也往各自的理念方向发展,但有一点是始终共通的,那就是“一个中国”。

蒋经国自始至终,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在他晚年的时候,突破重重阻力,允许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留下了深远影响。

其实开放探亲,只是蒋经国计划中的 步。

在蒋经国的晚年,他的密使沈诚曾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向沈诚提出了两岸谈判的基本原则,包括谈判主体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谈判主题为先谈合作、后谈统一,两党在中央层次进行对等谈话。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同时决定,在次年1月初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

在蒋经国那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他其实还想配合完成“一个中国”的尝试。

但他高估了自己在死神面前的生命力。

蒋经国其实去世得比较突然,邓小平曾感慨地说:

“如果蒋经国还健在,中国的统一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和复杂。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的经验。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

而蒋经国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

“两岸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鸿沟吗?重建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既不是梦想,也不是幻想。”

未来,会如蒋经国所言吗?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jj/11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