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哪里最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在岱山档案馆珍藏着一组老照片,记录了民国14年(年)岱山盐民的全套制盐场景。我们才知道,板晒制盐法原来是岱山的发明!
岱山人发明的制盐工艺
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晒盐虽没有列入其中,却兼有撑船的风险、打铁的炎热和磨豆腐的劳累。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关于制盐的老照片。
这张照片上,两个留着平头的男人,一人牵着绳子,一人推着横竿,光着脚一前一后地在泥地里劳作,稍远处,站着一个身着长衫、马褂,手持圆帽的男人。他们正在“筑溜”。
这张照片里有无数长方形的木板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码放在地上,这些就是盐板(见下图)。
这样的晒盐方式,和我们如今经常看到的一片片方方正正的盐田,盐垛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的制盐场景大不相同。
这是由岱山人发明的制盐工艺——“板晒制盐法”。
岱山盐业的千年历史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舟山地处海岛,煮海取盐是留存千年的传统行业。而岱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舟山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盐产地。
岱山所产之盐,色白、粒细、味鲜、速溶,被誉为“岱盐”。而在这洁白晶莹的“岱盐”背后,除了海水,更多的是盐民的汗水。
自唐始制盐以来,千余年的历史中,海盐是被煮出来的,即所谓“煮海、熬波”。盐民刮取海涂咸泥,用海水淋泥沥卤,再用卤水煎煮成盐。一锅既成,续卤再煎,昼夜不熄火。“日煎月炼不得闲,却愁火急柈易干。炎炎火窖,去地三尺许。海波顷刻熬出素,烹煎不顾寒与暑,半是灶丁流汗雨。”元人陈椿的《熬波图诗》道出了当时盐民的艰辛。
由于煮海取盐成本高、产量少,在历史上,盐一直是种金贵的调味品。难怪古代贩运私盐的黑帮,堪比近代的贩毒团伙。
直至清代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板晒制盐法”,沿用千年的煮海制盐法才得以改革。
盐板的妙用
海水里有盐,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海水经过风吹日晒,并不能成为厨房里晶莹细白的食盐。制卤水,是晒盐的基础工序。卤水制好后,就要摊板晒盐了。
将卤水倒在特别定制的盐板中,利用太阳暴晒、海风吹拂,逐渐祛除水分,让盐结晶。这种盐板由杉木制成,轻而坚韧。每块规格为长2米、宽1米。
晴天早晨,将盐板摊置于四角钉有小木桩的晒场,视蒸发量、卤水浓淡适量“拗”卤。“拗”是舟山方言发音,有“添加”的意思。如“拗”水、“拗”米。
日落收盐,将盐堆推拢装于盐箩,沥去卤液,洁白晶莹的盐就出来了。
这种特制的盐板,还有一项功能,就是防风雨。
若遇雨天,盐民便扛拢盐板,以10块堆叠为“一幢”。最上面的一块,反面覆盖,防雨淋稀释卤水。若遇风暴,则四角用绳索捆牢,加石压实。
新技术沿用年
这种借助阳光、风等天然能源来取代烧柴燃薪的做法,如今看来是“低碳”节能创举。而在当时,其意义则更为直接。
不再需要灶火煮卤,意味着成本减少,劳动量减轻,而大面积的板晒,又使得产量猛增。
根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六年(年),岱山仍煮海制盐,年产盐引,每引斤。而至光绪六年(年),岱山有盐板19.19万块,产盐万斤。盐场规模相仿,而增产10倍以上。
因此,这种高效节能的板晒制盐法,自开创之时起,就受到远近效仿,迅速在江浙、上海等地的盐区推广。
板晒制盐法沿用了近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拓展为滩晒制盐法。
私盐泛滥与激荡时事
然而,在封建时代,新技术的应用,虽让盐产量暴增,却仅仅养肥了盐商。最底层的盐民,劳力未见得比过去用得少,到手的钱粮也不比过去多。由此,盐产量陡增,带来的一项弊端迅速显现,那就是私盐泛滥。
私盐是指未经政府许可私制、未纳税而私贩、买卖、使用之盐。贩卖私盐的历史虽与制盐的历史几乎相等,但在清朝、民国时期尤为泛滥。
史料记载,咸丰元年(年),松江所属引地(旧时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私盐充斥,皆“岱山等处航海而来”以致官盐滞销,私盐盛行。
官商贪婪与盐民困苦,导致双方矛盾不断加剧,也成为上世纪20年代舟山盐民运动肇因。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俞浙前;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