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62年入党岁月,楼连根经历了常人不曾经历的风霜雨雪和挫折磨难,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我是党的人,永远听党的话。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不曾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在事业最低谷的时候,他从未放弃过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年6月,楼连根在瓶窑区公所工作。他3岁的二女儿发高烧,爱人束手无策,托人打电话到瓶窑区公所。由于当时他处在张堰抗洪抢险第一线,直到第三天,他才赶回家送女儿去杭州救治,但因延误最佳治疗期,女儿的病已转为脑膜炎,导致一级残疾。每每说起这事,楼连根都觉得愧对女儿和老伴,但对于当时做的决定,却也不曾后悔。
矜而不争,愿为他人让路低调随和、矜而不争,这是楼连根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年4月,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需要精简干部,而立之年的楼连根作为领导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从此,他从一名国家干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对此,他毫无怨言,反而常说,党的事最小也是大事,家的事最大也是小事,个人困难克服一下就过去了。年6月,国家落实年精简人员回迁政策,当时不满50岁的楼连根如果主动找组织的话,组织上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但楼连根想的是,国家百废待兴,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而自己有劳动能力,能不找组织麻烦就不找组织麻烦。因此,楼连根放弃了人生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年8月,一向身体很好的楼连根,因结肠肿瘤大病了一场,手术治疗费花去了家庭为数不多的积蓄,并欠下一大笔债。余杭区委组织部得知后十分关心,把楼连根作为特困户予以结对帮扶。帮扶两年后,在家庭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的情况下,楼连根主动写信给组织部,要求将帮扶对象转给更为困难的人。
脚踏实地,半生建设家乡回到贫瘠的家乡后,楼连根又立志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他带领大家开荒造地、开山造路,把化城村的一片烂石滩改造成茶树地。他坚信,一片片地改造,一年一年地种植,谁也看不上的烂石滩总能成“绿色银行”。在楼连根当书记的10余年里,他坚持带头劳动,每天去得比成员早,回得比成员晚,起早摸黑,重活难活抢着干。立新大队在楼连根“苦干实干加巧干”精神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开荒造路。最终,近亩的烂石滩变成了大茶园,大队的自备粮达到6万余斤,同时还办起了牧场和小学,建起猪舍,开设了加工作坊,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了。立新大队改造自然、改变农村的经验做法,被《浙江日报》专门报道过,当时的余杭县委还作过“工业学仇山,农业学立新”的批示,一时间传为佳话。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村里20亩农田,看到群众粮食短缺,没菜吃只能喝酱油汤,楼连根又应社员要求干起了生产队长。一年之后,村民收入从10个工分挣0.49元提高到10个工分挣0.9元,还另外奖励1.7斤稻谷。也正因如此,原本只打算干一年队长的楼连根在社员的拥护下一干就是三年。后来,楼连根又为村民当起了村民代表,直至3年,70岁的他,才从村民代表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岗位在变,为民之心不变楼连根一生中虽经历了几十个不同的岗位,但不变的是他一心为民的情怀。在当支部书记时,大队有几家困难户,他心里最清楚,逢年过节他都一家一家上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吴阿火草屋烧掉,他奔波救济;徐习坤生病,他背着去看医生;尿毒症患者需要做血透,他向民政部门争取补助。即使是退离岗位以后,他仍 60年的党员生涯,楼连根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回报党的恩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为党的事业再作点贡献。年,年届80岁、风烛残年的楼连根,还在琢磨着最后为这个党、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在获悉中央倡导党员干部要做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典范后,楼连根毅然作出决定,百年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并且不办丧事。在农村,要作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勇气的。当时,楼连根的老伴并不答应,哭着劝他:“人家都说入土为安,你走了,遗体捐掉了,要三年后才拿得回来。”于是,他一遍遍地游说老伴。最终,在年中秋节当天,在子女的支持下,老伴也点头答应了,他和杭州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合同,百年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在捐献人愿望栏上,他仅仅写道:“最后作一点点贡献。”
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jj/1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