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船到画船秀洲农民画家用画笔

9月1日,电视里正播放着嘉兴首班水上巴士通航的消息,坐在电视机前的张金泉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关于“秋爬头”船的记忆也越来越清晰。传承五代造船世家特色手工记录历史近日,记者来到嘉兴市秀洲区菱文化馆,在张金泉的画室中见到了他。满墙的画作彰显着他对农民画的热爱,其中一副《圣堂港传世工艺造船基地》的长卷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曾经,油车港镇胜丰村的圣堂港是嘉兴造船集聚中心点。张金泉,年出生于圣堂港的一个造船世家,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项传承五代的技艺时,不过15岁。“从15岁开始,一直到53岁,我一直在造船。这种船我们叫它‘秋爬头’,一艘船要3个人做10-15天才能完工。”张金泉介绍道。张金泉依照记忆,创作的《圣堂港传世工艺造船基地》再现了昔日圣堂港的繁荣境况。一家家沿河造船作坊开足马力,一条条渔船在圣堂港完工下水,这里出产的船,以可靠的质量和流畅的造型备受渔民推崇。张金泉指着图中的一家商铺告诉记者,这就是其祖辈造船的地方,造船曾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手艺。船,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给人们提供了廉价的出行选择。当时,张金泉招收的两位弟子,也让“秋爬头”的建造技艺得到传承。从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铁船、汽车,时代在发展,交通工具也在变,传统的手艺慢慢没了市场。“年以后基本就没生意了,现在已经20多年没造船了。我在电视上看到水上巴士有大大的玻璃窗,又稳又安全,一想到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方式,已经几十年没坐过船的我都觉得很激动。”张金泉说道。曾经的造船技艺虽然无处施展,但是张金泉也没闲着。他用造船积累的木工技艺雕刻出了“秋爬头”船、丝车等木制模型,将农村的生活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我雕刻这些模型,就是为了记录下曾经的生活,让后辈人了解到曾经嘉兴乡村是什么样子。”张金泉说道。值得一提的是,油车港造船展示馆正在规划中。不久的将来,张金泉的造船手艺将在造船展示馆得到充分展示。张金泉表示,届时将现场制作一艘“秋爬头”船,并将每道工序记录下来,让嘉兴人关于船的记忆在造船展示馆再现。依照记忆沉心创作各类荣誉接踵而至张金泉自年开始接触农民画,在秀洲文化馆接受过短暂培训,此后便将农民画这个爱好当作事业来坚持。年5月,张金泉个人画室挂牌;年9月,被授予“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并获得文化特殊津贴;年被授予“浙江省非遗项目——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自年开始,张金泉便吃住在菱文化馆,专心创作。“我创作的内容一方面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另一方面是童年的回忆,乡村生产生活的样子。我认为一件事能不能做好主要还是看爱好,有了热爱的心,自然就能全心全意投入,一步一步做得更好。”张金泉说道。美景人文融入画作尺寸画布心手传承张金泉创作的多幅作品荣获省、市、区各级荣誉,其中《国泰民安》和《江南蚕花节》获得全国农民画大赛优秀奖(最高奖)。跟随其学习农民画创作的5位弟子,在相关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在油车港菱文化馆四个展览室中,陈列着张金泉70多幅作品,内容囊括农耕文化、民俗民风、田园风光、乡村美景、童年趣事等。为了创作,张金泉经常往返于油车港各个村(社区),用照相机记录生活、寻找灵感,将油车港的美景、人文融入画作。据不完全统计,他本人这些年共创作了多幅作品。油车港中学和麟湖小学的孩子们在暑假期间,也来到菱文化馆参观体验。“今年来了两批,往年都有五六批。组织这些活动旨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农民画的了解,让这份技艺在孩子们心中、手中得到传承。”张金泉说道。此外,张金泉经常前往村(社区)开办农民画培训班,免费对有意学习的居民进行辅导。一期培训班一般开办两到三天,在此期间,张金泉将自己对农民画的理解、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参训学员们。前半生,埋头造船;后半生,笔耕不缀。造船、手工、农民画,一项项技艺炉火纯青,一样样非遗得到保护传承。几十载的光阴,张金泉为家乡奉上的不止是一条条渔船、一幅幅画作、一节节课堂……还有他那颗倾心忘我,为家乡谋的拳拳之心。(原标题《麟湖乡贤情聚力谋发展②

从“造船”到“画船”,他对家乡的热爱未曾改变》,原作者杨钦朝张校闻。编辑顾雨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jj/16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