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感天动地9昼夜...

《浙江》头版头条感天动地9昼夜...

??

导语昨天,《浙江》头版头条刊发《感天动地9昼夜——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济纪实》,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宝贵的里东大救济精神》。

以下是全文内容↓↓↓

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济纪实

11月22日上午8时,送别的鞭炮声在里东的薄雾中响起。

最后1支坚守在里东山体滑坡救济现场的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在完成最后阶段的滑坡治理、河道疏通等工程后,行将踏上归程。

村民李勇民来了,提着乡亲们自发凑齐的1筐鸡蛋;村民李宣泽来了,拎着两大筐蔬菜水果;村民刘五昌来了,带来了准备卖钱养家的20多斤莲子……

听闻部队要撤离,愈来愈多的村民争先恐后涌上高速公路,他们拎着自家的鸡鸭,摘下后院的蜜橘,一次次硬要塞到战士们手中。老人们难忍送别的泪水,战士们也不由红了眼睛。

“共产党万岁!人民军队万岁!”年过6旬的村民李元新,泪流满面地高声呼喊。送别的鞭炮声响彻山野,恍如是诉不完的感激与衷肠。

自11月13日深夜产生山体滑坡,9天来,这样的深情和感动,一直在军民间传递。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

在深受重创的里东,这样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

9天来,从中央领导、省领导的昼夜牵挂,到市、区两级干部的连续奋战,再到基层党员干部的一直坚守,人们见证了党委、政府对人民的担当;

9天来,军地联合抢险救济,多名救济人员全力以赴,10支部队的官兵攻坚克难,人们亲历了军民鱼水深情;

9天来,17支善后服务组进村入户,26支民间救济气力深入救济一线,社会各界捐款近万元,人们感受了浙江大家庭的温暖。

有爱,就会有奇迹!

灾害产生后,面对近30万立方米的巨大塌方、约两万平方米的堆积面积,里东会聚起强大的社会救济气力。灾后多个小时里,39名失联者全部被找到,清运土方4万立方米。

“这么短时间找到所有失联人员,这真是一个奇迹!”一名救济专家如此评价。

伤痛中的里东,已昂起不屈的头,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里,有众志成城的浙江气力;

这里,有守望相助的浙江故事;

这里,有坚韧不屈的浙江精神!

走进里东,我们一起追寻触目惊心的救济现场,领悟感天动地的大救济精神。

指挥部不熄的灯光、带伤坚守的基层干部、过家门不入的党员——

重如山

11月21日夜间,设在金丽温高速公路里东隧道内的1顶帐篷里,灯火通明。

这里是抢险救济指挥部正在召开最后一次军地联合救济会议,部署下阶段的灾后治理、大众安置工作。第二天一早,留守在这里的最后1支抢险部队——武警交通部队,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也将撤离。

连日来,一个个上级指导在这里接收,1项项抢险指令在这里发出。置身会场,突然而至的地动山摇、全力以赴的生死救援、全省动员的紧急支援,定格为无数震动心灵的画面,恍如就在眼前。

指挥部的墙上,仍高挂着抢险救济作战图。这幅地图,曾见证抢险救济的每个揪心细节,曾会聚过军地领导守望生命的焦灼眼神。

灾害产生5小时后,这里的灯光迅速亮起,从此不再熄灭。

这不熄的灯光,指明抢险救济的方向,照亮灾区人民的希望,也传递了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民之心和爱民情怀。

来自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李克强、张高丽、杨晶、王勇的重要指示,迅速传到这里,为抢险救济作出科学决策。

这里与省应急指挥中心时刻保持视频连线,24小时不间断。灾情牵动着省委书记夏宝龙的心,不分昼夜,视频中经常出现他的身影,每天关心、指点救济,“科学施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急切的指令随着电波划过浙江上空。

11月14日,省长李强来到山体滑坡现场,一线指点抢险救济工作,明确要求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所有的搜救努力。

王辉忠、葛慧君、袁家军等省领导也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参与指挥抢险救济。

在这里,副省长黄旭明代表省委、省政府指点救济工作,担负现场总指挥,每天召开军地协调会共商对策、指挥救济。

在这里,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代市长朱晨连续6个昼夜坚守,每天早上、晚上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

在这里,23个省直部门、50多名专家、26支民间救济组织,接受指令迅速行动……

一名历史学家曾说,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根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眼前,人们一样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欲的众志成城,看到了心系百姓的担当。

随着救济深入,小小的里东村聚集了7名将军,他们分别是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王新海,省军区司令员张明才,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省军区副司令员姚淮宁,第一集团军副军长王秀斌,二炮某基地司令员李洪军,省武警总队司令员白海滨。

10支部队齐集里东,如何调和展开救济工作?由省、市党委、政府和救济部队构建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高效运转的抢险救济组织指挥体系,立即启动。每天上午8时、下午4时的两次例会中,省市领导、部队将领、技术专家各抒己见、齐心筹划,成为指挥部里常见的场景。

人民生命高于天。

在抢险救济的危急关头,各级领导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3严三实”要求,一马当先作好榜样。在他们身后,无数基层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奋不顾身地行进在抢险救济现场。

党组织的战役堡垒作用更加凸显,里东村党支部成立了指挥部,迅速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冲到救灾一线;雅溪镇其他18个党支部收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了名党员干部赶到现场;邻近的金竹村党支部14日零时许召集16名党员组成救济队带着铁锹、畚斗连续展开救济。

雅溪镇村党组织及时转移受灾大众,安置他们到避灾中心,安排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进点照料日常生活,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

13日深夜,听说村里产生山体滑坡,村支书李军立刻从市区家中赶来,召集村干部和青壮年,连夜将多名滑坡体周边的村民,疏散到李氏宗祠中安置。

“当时救济机械还没到,村里又断电,最早赶来的消防官兵只能徒手发掘,我就在边上给他们打手电。”李军说。随后的46小时中,他只匆匆眯了两个小时,醒来又投身到救济中。“联系土方倾倒点、巡查滑坡体周边房屋……当时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李军1脸疲惫地说。

其实,他家的老屋就在滑坡区域内,而他至今没空去看一眼。

距离灾害更近的,是里东村会计陈欲成。

看到滑坡致使的山洪淹没了自家房屋,他立即嘱咐病中的妻子,带着孩子赶忙离开。随后,他转身冲向夜色中的救济一线,保持秩序、现场联系、发放物质……一刻未停地忙到第二天下午,途经家门时,他乃至没空进去查看受淹情况,也无暇过问妻儿的着落。当晚,他给妻子打,才得知他们已暂住在丽水市区的亲戚家中。

风雨中、废墟上、泥泞里,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就高昂着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哪里就出现出无私奉献的动人场景。

听到里东村委会主任带着哭泣的求助,雅溪镇镇长孙海波立即驾车赶来。一路上,他边开车边给村干部布置抢险工作;到达现场后,他又组织村干部,并通知周围其他村的党员干部前来支援。

由于电力中断,现场漆黑一片,耳边不时传来电线短路的“噼啪”声。刚刚赶到现场的孙海波,为尽快搞清受灾情况,不顾山体滑坡再次产生的危险,抓过一个手电筒就往山上爬。

冒着延续落下的土石,孙海波站在山腰估测受灾情况,并向上级领导汇报。为抢时间排除险情,他带着村干部,直接穿过塌方掩埋区域,赶到村落另外一侧,挨家挨户疏散村民。

在关键时刻的考验中,在大家与小家的决定中,党员干部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忠实。

灾情产生两小时内,莲都区南明山街道人武部长周丽珍,就带着40名民兵冲上山坡,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连续10个多小时不间断,徒手发掘、搜救被困人员;

年近六旬的丽新森林消防中队副队长梁军和,在救灾中不慎摔倒,膝盖淤肿,但他为不耽误救济,简单贴上膏药后,又返回现场;

从14日至20日,莲都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吴笑飞带伤上阵,一刻都没有离开现场。期间,他打着绷带的手被雨水浸泡屡次,连换药都顾不上。

抢险救济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辞汇,他们是风雨里最有温度的群体,验证着理想与信心的强大气力。

“请给我安排点任务吧!”连续三天高强度工作后,被安排休整的岩蒙村党员李建明,再次向组织请战;“被埋的虽然是里东人,但他们也是我的亲人,一定要救他们!”

雅溪镇人武部副部长林彬,带头跳进1米多深的水里搜救村民,虽然手被沙石磨破,脚被泡到发肿,却始终不肯放弃:“与大众的损失相比,这点伤痛不算甚么!”

丽水市城市管理局处州分局职工李周文,因劳累过度而引发输尿管结石,疼痛难忍,却在输液止痛后悄悄返回现场……

据不完全统计,灾情产生后的6天内,丽水市共有约名党员干部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抢险现场勇当先锋、将军与兵士同住帐篷、部队官兵捐助灾区——

人民军队好

灾害就是命令!险情就是集结号!

9天来,名部队官兵坚持不懈,昼夜作战,在救济一线与时间赛跑,没有放过一个角落,没有放弃一丝希望。

9天来,在这场生命大救济中,人民子弟兵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黑夜里,这些最可爱的人为村民们点亮了心中的希望之灯。

9天的时间很短,村民们还来不及记住这些年轻的面庞;9天的时间也很长,足以缔结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11月17日的天气,有些阴森。现场救济进入攻坚期,因时有阵雨,加上山体存在二次塌方可能,救济难度陡增。危急时刻,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傅凌率部,从北京火速赶到救济现场,并主动请缨:“我们是国家级专业救济气力,让我们上,保证完成任务!”

傅凌的一番话,让在场的各级领导安了心,却让先期抵达投入抢险的其他将军犯了难。

山体滑坡灾害产生后,这里前后会聚了省军区、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省武警总队、二炮某基地、省消防总队等10支部队,在现场展开救济。武警交通部队赶来时,第一集团军和省武警总队正在一线攻坚,已搜救出很多失联人员。

如同在战场上,眼看就要攻克敌人的阵地,却要主动撤下、换他人上,对军人而言,这需要足够宽阔的胸怀和服从大局的意识。

尽早找到失联人员,没有过量犹豫,第一集团军副军长王秀斌和省武警总队司令员白海滨立即决定撤下部队,将阵地交给武警交通部队。

这支专业救济部队,很快就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了人们的赞美。

傅凌亲身带领技术骨干爬上滑坡体山顶,现场研判、调剂方案,又查看河道,指挥部队开挖引流、清淤河床、埋设涵管。随后,战士们在近30万立方米滑坡体上开辟4个作业坡面平台,应用15台大型专业机械,从两翼向中央作业,边清淤、边搜救。很快,10名失联人员被成功搜救出。

至11月19日清晨,失联人数已降至3人。面对愈来愈大的搜救难度,部队首长对在场的丽水市委负责人说:“就算把30万立方米的塌方翻个遍,也要找到他们!”

当天清晨1时,救济部队找来房东详细询问地址,并反复比对大量照片,根据卫星图进行精准定位。中午12时许,挖掘机驶上20米高的陡坡,准确地搜救出最后3名失联人员,比预定目标提早38小时完成搜救任务。

在抢险救济现场,部队首长一马当先,广大官兵连续作战,感人至深的一幕幕场景,至今仍为当地干部群众记忆深入。身为正军职少将的傅凌,在救济期间始终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睡在隧道内的简易帐篷中。直到撤离,未曾进入近在咫尺的丽水城区。

对此,省军区司令员张明才说:“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人民遭灾,理应尽力。”

作为第一支赶到现场的救济部队,丽水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在事发半小时后就赶到现场抢险。在村口,中队长张小军遇到惊魂未定的村民,听取简单介绍后,立即带队进入情况其实不明了的现场。

首个救济地点是一幢已坍塌的两层土木房屋。勘查时,在倒塌的房屋下,突然传出一阵有节奏的微弱敲击声。张小军和战友循着声音,利用生命探测仪精确定位,在被困者上方挖出一条通道。

张小军第一个钻入,发现了夹在两根横梁中间的村民李尧兴。随即,他和战友协力将李尧兴救出,送上救护车,成为这次灾害中唯一的幸存者。

在尔后的7天中,张小军一直参与救济行动,亲手搜救出9名被埋大众。每天因徒手发掘,他要报废两三副手套。

救人民于危难,这是人民子弟兵的心声。

第一团体兵工化科顾问吴越连夜奋战,两眼布满血丝,声音沙哑,嘴唇起皮开裂,一次清晨作业中发现1处塌方中被埋村民,冲上前用双手开始扒瓦片碎屑,被划出几个口子却浑然不觉;省消防总队指挥中心3名官兵,自14日清晨4时许从杭州赶到救济现场后,始终吃住在指挥车上,不停地切换各路信号,确保对现场的不间断指挥;丽水市消防支队战士郭子宿,因颈椎病入院医治,听说里东村需要救济,提早出院申请参战;武警交通部队的战士田宇,告别前来探亲的妻儿,与部队一起赶赴里东……

里东抢险救济期间,一张由浙江APP发布的搜救犬累趴下的照片,立即在上引发人们的极大











































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早期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ls/1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