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无效公益

无效公益几乎等同于无意义。

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却很难让应受益人受益。

我在思考,我去缙云的这场“支教”活动,来上课的孩子们没有学到切实的知识,没

有开阔眼界;当地老师被我们打扰;学校本就没钱,还要拨款给我们吃饭。

比上课更重要的是摆拍照片、录像、每日通讯稿。一

暑假之前,我准备去支教。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跟着学校组织的活动,去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支教,另一个是跟着民间公益团队,去云南丙中洛支教。

首次参加公益活动,还是去了缙云县,坐高铁从杭州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场面混乱,人山人海。

到处是穿着时髦的大学生,还有统一队服的团队。

缙云下高铁后,前来支教的人等待被运送的盛景。

志愿者顶着大太阳,等着政府安排的公交车。在一刹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运送去屠宰场的猪。

大家拖着笨重的行李,第一时间不是去各自支教的学校,而是去县政府的办公中心,听领导讲话。讲话预定是下午三点,三点三十分开始。

起先县政府领导和学校领导讲空话,我睡了一觉。后来上去一位中年男人,开始给我们讲注意事项。我注意到他措辞的变化。

在来之前,学校宣传说是去缙云支教,他却说:“你们不是来上课的,我们这次是关爱留守儿童。”

当时坐在我边上的同学懵逼了,我也懵逼了。

另有一些振聋发聩之言,

叫我立刻清醒,

如下:

“拍照宣传是最重要的,要拍得新颖有教育性。”

“各种评优和各类宣传是评定你们团队考核优良的依据。”

“发表在《浙江日报》必给优秀。到时候还要推优到省里,有优秀证书可是有公章的哦!~”

“各年级混乱,不一定要上课,大家小组辅导。”

“知识教多教少实际上也看不出来的。”

一言以蔽之:这次来目的不是为了教这些学生知识,而是为了拍照,为了投稿,为了上新闻。

散会后,我们拿着专门的队旗,在大楼门前拍照。他们穿着队服的,拍起来像正规军,我们像游击队。

这就是这次支教队服的意义。

六百多位学生到缙云来“支教”,几乎县里个个学校都塞进了我们的人。

学校的环境比想象中好多了,教室有多媒体,办公室有空调,还有一个大的阶梯教室。

我们面对着八十余个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只需非常简单地备课,其余的时间全是整理当天拍的照片,还有每天新闻稿的投稿。

我原先预备着给他们讲“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听话”的讲话也没用上。因为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他们吵啊,闹啊,很少有认真听讲的。

其中一位F同学,他厌恶学习,天天为要到学校里听我们BB来而苦恼。

我们于形势所迫,更重要的任务是每天整理新闻稿,然后发到各个新闻媒体。新闻媒体的邮箱和联系方式列成一张纸,每个人包投一个区域。

我负责的是缙云县的当地媒体。因为支教队伍太多了,我投的稿子一次也没选中。

本想糊弄过半个月,收工大吉。但又另发生了三件事,充分显示出此次“支教”的重心所在。

七月十九日下午,我正在给低年级上体育课,做游戏。

突然闯进来一位当地学校的L老师。L老师是少先队负责老师,当时手拿着一杆队旗拎着一袋红领巾,指着站在讲台前,对做游戏的学生说:“来,都把红领巾戴上。”

然后要一位矮小的女生站到前边来举队旗。我与另一位志愿者正搞不清状况,她又命令所有学生继续刚才的游戏。

学生们玩的十分拘束,她说:“都笑起来,玩的开心一点!”

学生果然开心了,她拍起来的照片便好看了许多。

之后带那些个孩子去我们的厨房拍一组“写真”,主题是《我为志愿者哥哥姐姐做饭》。

L老师从食堂里拿出刚洗完的干净的碗,安排十位小学生在后厨各就各位。洗碗的洗碗,削丝瓜的削丝瓜,折豇豆的折豇豆。

其中那位削丝瓜的女孩十分老实,还没有轮到她拍照,她就开始一个劲地削了起来。最后轮到她摆拍了,丝瓜已经削完了。

L老师又递给她一个土豆削。削土豆时安排群众演员若干围观,嘴上叫好,手或鼓掌或贴裤缝。

那天拍完照,L老师把切好的蔬菜带了回去。这些摆拍蔬菜都是和当地小学生家里借的。

有孩子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啊?”

我说:“老师也不知道。”

没过几天,学院的Y老师带着她上高中的儿子来到我们负责的小学。原因是她的儿子要出国留学,如果有支教经历的话,可以获得相关的优惠政策。

我们不好拒绝,便让她来了。上午来拍照,拍完下午就回去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隔了几天,Y老师又带着她儿子的同学组团过来了。同学家长一起来,大概来了十多个。

我们说:不行,我们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好好做公益,这样做简直是在侮辱我们。但是抗议无效。还是来了。

上午九点多到学校,从我们这借走了一个小班,开始让那些高中生做自我介绍。他们拍完照,中午便挥挥衣袖离开了。

结束之后,小班里有孩子问我:“老师,他们是谁呀?怎么来了又走了?”

我说:“老师也不知道。”

半个月后,我们告别了这场幽默的闹剧。

回想起来,这次活动的意义太小了。孩子既没有系统地获得切实的知识,也没有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取得积极学习的动力。

但太多人却为此忙得焦头烂额。

许多人从中获得了好处:我们完成了暑期实践任务;L老师完成了她的少先队拍照做好事计划;Y老师的儿子和她儿子的同学们拿到了出国的优惠政策。

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当地政府又完成了一年的支教任务——六百多名大学生挤到一个县来支教,密集程度恐怕赶得上知识青年下乡高潮了。

省里的部门不知情,看了也很高兴。好好好,皆大欢喜。

但是我不高兴。

这场公益活动的受益人不该是我们这些人,而应该是那些报名参班的孩子。他们得到的太少了。

我想,所有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大学生都应该感到不高兴。

为什么公益

可以被人所利用?

为什么公益

可以完成少先队的宣传活动?

为什么公益

可以被用来帮助出国留学?

所有的人几乎等于白忙活了一场。政府累,我们也累,学校也累。当地的学校并不富裕,却还要补贴我们每人每天十块钱的伙食费。

我觉得除了我之外,应该还有很多人站出来表达不满。如果六百多个大学生都选择对这种无效公益视而不见,那会是一件恐怖的小事。

说到底,做公益,受益人的利益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公益时的态度。

否则古时何以有“不吃嗟来之食”?况且那位先生只是嗟来,这次活动中,部分人的做法要比“嗟来”可恶得多。

所有的人对此都应该反思。

那么什么是有效公益呢?

文章开头我说到,有一个民间的公益团队去云南丙中洛支教。

这个团队叫做“燕巢成林”。

我和“燕巢成林”的发起人冯瑞成大哥是在小店“洋火棒”里认识的。当时我买了一串脆皮玉米,一杯酥油茶。

脆皮玉米特别不好吃,酥油茶特别好喝。洋火棒的老板就是冯瑞成大哥。

我看见小店的墙上挂着一幅幅照片,起初还以为是风景照。走近一看,是几个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孩子,还有一些断壁残垣。

我笑着问他:“老板,这啥东西么?”

他听我语气轻佻,眼睛出了一点泪花,笑着说:“这是云南丙中洛的几个孩子,很穷,很苦。我在那里资助了几个学生。”

我盯着照片,仔细看着那些烂棉絮。他们就睡在那堆棉絮里。看着一个巨大的山洞,两个瘦条条的孩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和冯瑞成大哥合影。

他从柜台里走出来,说给我听:“这是他们的被子。晚上睡觉就盖这个。这个是山洞,这几个孩子就住山洞里。他们一个月只有(具体数字忘记了,但非常小)的钱可以用。你吃肉吗?你知道他们吃的什么肉吗?他们吃山上的老鼠。”

我盯着那几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我从来不了解贫困至此的生活环境。我的脆皮玉米冷了,更不好吃了。

我想,我这根玉米棒要十块钱。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我的那杯酥油茶五块钱,我为什么要喝这个东西?

当一位亲历者在给我讲述的时候,效果比我再次转述要震撼得多。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说:“老板。我太感动了。你把支付宝告诉我吧,我今天先为他们捐五百块钱。”

冯瑞成摇摇头说:“我不要。”

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公益,是听冯瑞成大哥讲完他不要我捐钱的理由后。

“这样做的意义很小。你给他们捐钱,我们再把钱捐过去。他们会变懒惰的,就这样一直等待救济过日子了。我不提倡直接捐钱。我倒觉得找到当地特色,然后发展起来,很重要。丙中洛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然后到那边去旅游。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应该解决那里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支出。我践行的是一对一资助。每个月定期汇钱,一个月五十块,保证他们的生活所需,不多也不少。每个月定期汇款,也能够让人持续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ls/8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