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吴仲尧,浙江上虞人。现为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浙江省散文学会、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散文选刊》、《北方文学》、《当代散文》、《华夏散文》、《大江南北》、《文学教育》、《烟台散文》、《太湖》、《大沽河》、《野草》、《作家报》、《浙江教育报》、《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等报刊杂志。
伫立在中山陵前沉思
吴仲尧
凭吊中山陵是一个隆冬的上午。天空阴沉,北风凛冽,似乎弥漫着几分悲咽的凄恻,很应景我瞻仰的心情。据气象消息预报,午后将会阴天转晴。
青山有幸葬伟人。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东峰茅山南麓,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后踞巍峨碧嶂,前临一片平川,烟岚凝翠,气势恢宏。整个墓地呈警钟形图案设计,给人以警钟长鸣的启迪,巧夺天工,别具匠心。
陵前广场呈半月状,不算很大,是“钟”的下缘,寓“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四周古树参天,苍翠虬劲,犹如忠诚的卫士,昼夜守护着一代伟人。广场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先生一手撑腰,一手打着手势,仿佛正在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气宇轩昂,栩栩如生。肃穆中,我向先生深深三鞠躬,以表崇敬缅怀之情。
墓道入口处有一冲天而立的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雄伟壮观。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先生手迹“博爱”两个鎏金大字,故又称“博爱坊”。“博爱”源自唐代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之句,大意说是对全人类广泛的爱。“博爱”是孙中山的座右铭,体现了先生爱人民、爱天下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鲜明写照。
沿墓道前行是陵门,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象征苍天的青色琉璃瓦。中门横额上是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它源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本意是说天下是公众的,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是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再进为碑亭,亭正中立着一块9米高的巨碑,无碑文,只刻着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大字,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据说,当时国民党高层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是文字无法概括的,故决定不写碑文,或许无字碑更能彰显先生的伟大功绩。
登踏在有级台阶组成的墓道上,象征当时全中国有3亿9千万人口,觉得那宽阔的台阶,一层层,一叠叠,一排排,无限向上地铺展而去,极目远方,那祭堂分明掩映在葱郁之中,又仿佛在云汉中耸立。霎时感到一股神圣、庄严和浩荡之气在胸中澎湃。墓道两旁都是盘根错节的雪松和桧柏,即使在腊月萧条季节,依然绿荫如盖,蓬勃出茂盛的生机,喻意孙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永留天地之间。拾级而上,俯仰之中,突然发觉墓道的设计堪称奇妙。抬头仰望,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回首俯瞰,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疑惑顿生。导游解释道,这是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它既象征着革命的道路曲折坎坷,革命的事业步步登高;又蕴含着中山先生的视野开阔远大,胸怀宽广包容。我释然,为什么来中山陵的人都是一个姿态——向上,一个动作——攀登,这本身就是对先生的顶礼膜拜和无限景仰。
沿着台阶继续攀登,恰如踏着革命先行者的足迹前行,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孙中山先生生长在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身处一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秋。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对内盘剥人民,民不聊生;外国列强虎视眈眈,野蛮进犯,恣意欺凌,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先生以一介文人柔弱之躯奔走呼号于世界各地,力挽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以一个伟大革命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血雨腥风,忍受了起义失败的惨烈和战友牺牲的痛苦,始终坚定着必胜的信念,把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崇高理想付之于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斗争实践,终于,辛亥革命的枪林弹雨,彻底撼动了封建帝制的根基。
刺骨的寒风掠过高入云端的青松,阵阵松涛,回荡在苍穹,我仿佛又回到那历史车轮曾经碾过的硝烟岁月,听到了珠江口愤怒的呐喊,零丁洋惊天的响雷,黄花岗悲壮的高呼,武昌城子夜的枪声……猛然抬头,祭堂已屹立在眼前。这是一座融中西风格于一体的仿宫式建筑,用花岗岩砌成。祭堂的三道门额上刻有国民党元老张静题写的“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中门上方嵌有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金字直额。祭堂正中是一尊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全身坐像,只见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底座四面镌刻着“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六幅浮雕,充分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历程。祭堂护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反映了先生为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艰苦奋斗的不朽勋业,和为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墓穴呈长方形,低凹于地面,上面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安放着先生的遗体。进入墓室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瞻仰的人们都迈着缓缓的步子,面色凝重,心情沉抑地注视着先生的卧像,表情极为哀默。此景此情,我的脑海中有种巨星殒落后,大地久久处于静穆中的幻觉。
纵观中国近代,孙中山先生通过辛亥革命终于敲响了封建社会的丧钟,点燃了推行民主共和的革命烈火。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没有结束中国分裂的局面,人们仍看不到民族振兴的曙光,中国仍处在水深火热、风雨飘摇之中。孙中山先生所制定的《建国大纲》和《实业计划》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得到实施,致使他临终时不得不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中山先生是带着遗憾走的,他没有看到一个统一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后来的志士仁人身上。令人欣慰的是,一个他曾经与之合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使他失望。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蓝图早已实现,孙中山先生致力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想,如若先生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祖国一派繁荣景象和强盛局面,定会含笑九泉的。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的纪念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步出祭堂,只见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稠密的云层,明晃晃地照在紫金山上。远眺茫茫林海,云蒸霞蔚,恍若闪耀着万道紫色光芒,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欢迎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中科白癜风新春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