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啦宝鸡这些庙的来历,你清楚吗

敬畏自然景仰先贤将周礼永世传承王克俭

祭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流传的五礼中,首推吉礼,即祭祀之礼。《诗经·周颂·时迈》中描述周人的祭祀“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古人“畏天之威”,而求“于时保之”,于是,把自己的生产所得,奉献给代表着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的“神灵”,《诗经·周颂·我将》的诗句“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就是用畜牧产品来感谢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周公礼乐蔚成风气,不少内容至今仍然留存于岐山民间,这些内容曾经是文王仁德之治的基础。岐山人循礼遵法,敬畏自然,景仰先贤,脱胎于先民祭祀活动的许多生活礼仪,其实是岐山人浓浓的人文情结。

周人避凶求吉,祀于河岳,实际上是对自然力崇拜的表达方式,提醒民众尊重自然规律,恰当地渔猎砍伐。至于后世由此产生的人物化的山神、土地、河神等形象,是为了更简单、更严肃地在普通民众中推广这些道理。周礼中所倡导的对待自然与社会的态度,成了周天下归心的凝聚力,不少具体的表现形式也世代相袭,成为岐山人生活方式中特点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岐山农村,每户都会供奉家宅六神——天神、土神、灶神、仓神、井神、财神,这些“神祇”,实际上就是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和人工条件,对它们的祭祀,就是对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的极端尊重。

祭祖,是周人的传统礼仪。周王室东迁后,祖庙还在岐山,王公贵族要在特定的时候回岐山祭祖,这种礼仪形成了村族设祠供奉祖案的风俗。对祖先的景仰,就是对家族乃至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世代传承着共同的价值观,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强大。岐山境内寺庙众多,但香火最旺的是周公庙。周公姬旦是儒家文化的肇创者,被后世尊称为元圣。古卷阿曾为周公采邑,周公庙是唐高祖诏令修造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周公的祭祀活动,其实就是对周礼文化的认同,对周礼文化所昭示的自然法则、所遵循的社会规则、所倡导的做人守则的认同。

近年来,祭祀周公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岐山县把公祭周公大典列为弘扬周文化的重要活动,与周文化艺术节、旅游黄金周同步举行。更多更

先进的文化元素的介入,让周礼文化的内涵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不管生活再怎样现代化,“凤凰鸣矣,在彼高冈”的仁爱情怀永远不会磨灭。

(作者系岐山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

高新区马营镇永清村:西周公庙敬周公传承周礼

宝鸡日报记者张家旗

在岐山周公庙以西70公里的高新区马营镇永清村,有一间周公庙。据传,这间周公庙与岐山周公庙颇有渊源,被称为“西周公庙”。几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祭祀周公,传承周礼。

这座西周公庙建在永清村西北方一座小院中,庙宇分两个大殿,西北方向的大殿稍小,内有姜嫄坐像;东南方向的大殿较大,是庙的正殿,正殿中有周公、召公和太公的坐像,周公居中。在三公坐像的两旁,塑有哪吒和杨戬的像。大殿正前方有一个生铁铸造的香炉,内有厚厚一层香灰,应是时常有人祭祀。庙宇周围,种有翠竹、桃树、松柏等,看起来古意盎然。

关于西周公庙的来历,村民众说纷纭,有人说永清村过去属姬姓封地,在姬姓封地上建庙祭祀周公是很正常的事。也有人说这座庙是弓鱼国国君建的,作为周公后裔的女婿,为周公立庙,也是说得通的。大家公认的传说是,周得天下后,于卷阿(今岐山县凤凰山南麓)与永清建庙以祀,名东、西周公庙。西周公庙盛时有大殿4座、上殿3间,庙内皆用方砖铺地,门窗等细微处也有雕刻的花纹,可谓雕梁画栋。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西周公庙逐渐破败,进入80年代,永清村村民集资重新修建了西周公庙。现在,每年的庙会依然举行,彼时,四周村庄的人都会前来此处祭祀先贤。

周公制礼作乐,为三千多年来国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建立了思想道德基础。作为西周公庙所在地的永清村,周礼在每个村民心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生活中,村民也继承了周代延续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和风俗。因为这座周公庙,在日常生活中,永清村人总是以亘古流传的周礼来要求自己,每年村中学校开学典礼上,还要对村里的小学生讲周公、讲周礼。

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三王殿追念周人先祖

宝鸡日报记者张琼

在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有一座三王殿,走到殿门处,抬头可看见四个字——“绵绵瓜瓞”,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寓意子孙昌盛,就像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般。

每年,都不乏祭拜者前往三王殿祭拜三位周王。三王殿之所以如此受人重视,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更因为它供奉着周原人敬重的三位周王,一位是带领周部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太王古公亶父,一位是周太王之子、壮大周族力量的周王季历,还有一位是周太王之孙、为周王朝崛起奠定基础的周文王姬昌。祖孙三代,如同传递接力棒一般,领着周部族走向强大。

殿里的三尊塑像也颇有来头,两年前的7月7日,岐阳村村民敲起热闹的索王锣鼓,欢迎“长途跋涉”的三位周王塑像,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原来,三王殿被修葺一新,无锡市新区梅村街道办事处为岐阳村送来三位周王塑像,岐山人和梅村人共同将三王塑像安放于殿内。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让王位给弟弟季历,两人断发文身前往荆蛮之地,建吴国,这也是浙江、江苏一带吴氏族的姓氏起源。梅村人与岐山人同根同源,故而共同举办了寻根祭祀活动。

在历朝历代,三王殿都不乏文武官员、文人雅士的祭拜,春播前秋收后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在虽然祭祀活动没有先前那般频繁,但依然有不少人前来寻根祭祖,追念三位周人先祖。如今,站在新修好的三王殿前,望着“绵绵瓜瓞”四个字,令人思绪纷飞,三位周王的故事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

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吴岳庙诉说泰伯美德

宝鸡日报记者于虹

在宝鸡市陈仓区境内的庙川村,有一间吴岳庙。据记载,隋开皇十六年,隋文帝下诏在吴山修建庙宇;后来唐太宗诏封吴岳为成德王,建殿宇,并塑雕像,亲临拜祭。

据县志记载,庙川村约在周秦时期建立,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村民讲道,这里曾是吴人氏族部落活动的中心,泰伯奔吴的第一站就在吴山,泰伯、仲雍到达这里之后,就带着当地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最终成为他们的首领,建立起吴氏部族。由于泰伯在这里施行仁政,让这里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泰伯、仲雍迁走后,百姓为了祭祀他们,就修建了庙宇。除了百姓祭祀之外,历代王朝的很多皇帝都来到吴山祭祀,秦灵公就在吴山之阳设上畴祭黄帝,设下畴祭炎帝,汉武帝13次来此祭祀。

吴岳庙在吴山下2公里处,在最鼎盛时,吴岳庙宇房屋达二百八十余间,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文武官员、文人墨客题诗留赋,觐谒碑、祭祀碑、诗词碑等碑多达一百三十余通。

村民秦志林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吴岳庙没有了古时的辉煌,但是,在村民眼里,这里是很神圣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三,这里就会举办古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庙里祭拜敲钟祈福。过年期间,一些远在江苏等地的吴氏宗亲就会来村里祭拜。周王朝虽然已经远去了,但泰伯谦让王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淳朴的村民遵循着先祖留下的教诲,以礼让为美德。

高新区八鱼镇姬家殿村流传文王故事

宝鸡日报记者王星

地处高新区八鱼镇的姬家殿村,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计余人,其中,姬姓村民约有人。居住于此地的姬姓村民始终认为,他们是文王的后裔。

如今,漫步于村庄,一座倚塬而建的北极宫还留存着历史痕迹。在村中,询问关于姬家殿村北极宫的由来,曾参加过原宝鸡县相关文史资料收集工作的村民李波告诉我们,北极宫是先秦时期先民为祈福纳祥,在原姬家殿址处修建而成的宫殿,纪念的是周文王姬昌。

相传炎帝时,现姬家殿村为西海地区,属古弓鱼国。后来,西伯侯姬昌从岐山前往常羊山拜谒炎帝,途经今八鱼镇。经过八鱼镇东的马尾河之后,天突降大雨,迅速上涨的河水淹没了河道。前有清水河阻,后有马尾河困,面对如此窘境,西伯侯下令原地驻守,并命人在此修筑简易宫殿,作休整之用。40多天后,大雨停,大队人马继续前行,西伯侯命一队人马留下来看守宫殿。此后,留下来的人便在这里劳作生活,守着这座宫殿,他们祖祖辈辈以姬姓传世,而这个地方,之后也被人们称为“姬家殿”。

李波说,他曾在八鱼镇淡家村一位村民收藏的清末古籍中,也看到类似的记载。李波边说边指向了土塬半腰处的庙宇,他解释道,那里就是文王筑殿时留下的遗存。当年的庙,早在秦朝时便改名“北极秦宫”,后来因时局动荡,宫殿毁坏严重,至上世纪末,村民出资兴建,现已完成北极宫大殿一座。

值得一提的是,年“卢沟桥事变”后,坐落在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随着整个战局的变化,辗转迁徙。年4月,河南大学医学院从汉中迁至渭河南岸的姬家殿,而这座北极宫曾是师生们留宿的场地。现如今,北极宫仍是每年春节村中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纪念仁德的周文王。









































白癜风怎么治疗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nr/8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