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省的经济表现不俗,要归功于投资。浙江省近两年不断强调“有效投资”,在年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作用。浙江省抓“有效投资”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将重大基础设施、工业技改、高新产业作为投资重点基础设施方面,杭黄高铁是浙江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到年8月底,全长公里的杭黄高铁将完成铺轨,届时,这条最美高铁线将串起杭州、富春江、千岛湖、黄山等热门景点。年1至6月,浙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38.22%。在技改方面,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工业技改投资亿元,增长16.7%,占工业投资的七成多。技改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推动了传统产业换档升级。在浙江省上半年经济中,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28.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3%。显示浙江省的投资重点正从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转向新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轨道和城际铁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等,转向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在过去的传统增长模式下,浙江资源是小省,现在基于新经济发展,浙江则是大省。
二、注重大手笔大项目大效益年上半年,浙江省已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已累计投产省重点项目36个。位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江汽车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先进的电动汽车生产线。作为浙江省重点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于年4月完成建设并正式投产,预计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省级重大产业项目、省“”重大项目,明泰公司年产六万吨汽车高强度坚固件扩建项目已进入最后调试和试生产阶段。该项目占地面积达亩,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税费达1.75亿元。甬金高速鄞州连接线、祥晖光伏渔光互补发电等项目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并发挥投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方面对于经济提质增速有新想法,浙江需要“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是浙江经济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步。过去“铺天盖地”的小投资模式正切换到“顶天立地”的大投资,来谋求大项目、高产业,才能解决今天发展的过程中“大”“好”“高”的问题。不过,注重大投资、大项目也要与浙江擅长的分散化的民营经济模式结合,这毕竟是浙江经济的土壤。
三、以政府服务助力投资“落地开花”年初,与迪士尼齐名的主题公园品牌——美国六旗,在海盐启动了总投资亿元的山水六旗国际度假区项目,关于重大项目如何落地,海盐的做法是将项目拆分成一千多个节点,每个节点由专人负责,倒逼项目顺利推进。年1月,商合杭高铁安吉段工程征迁工作启动,安吉县成立指挥部,综合部、征迁部、工程规划与建设部三大科室各司其职。指挥部还采取“劳动竞赛”的措施,激发涉及乡镇的推进激情,以追求更快的节奏和标准。钻孔桩个,承台31个,墩台10个;高铁站房、站前广场等进入设计招标阶段,短短半年时间,抓出了“浙江新速度”。浙江省实行的“清单制”、“问责制”、“销号制”等,都是推动投资落地的新方法。年初签订责任状,每季督查、年底考核。从年开始,浙江全省对投资进度滞后的地区,建立约谈、重点督办等制度,推动全省投资平稳增长。盯住目标,善做善成,既体现一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在抓落实问题上,浙江政府层面不搞纸上谈兵和坐而论道,而是积极统筹协调,落实到位,成效也就水到渠成。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