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金门从唐一军一号调研看治甬逻辑

前不久,浙江日报客户端记者跟随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同志进行了一次党建调研、一次宁波大学宣讲。两次活动在甬媒体都以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做了广泛报道。实际上,两次活动信息量非常大,在官方格式化报道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面的观察值得梳理、挖掘,看似两次对象迥异的活动,也许隐伏着宁波这座港城再出发的逻辑起点。

三个片断:掂出孰轻孰重,传递价值取向

11月10日,唐一军同志花了一天时间赴宁波某区调研基层党建。上午,连轴转了一个“基础薄弱村”、一个新型商业社区、一个传统居民社区,下午听取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专题汇报,直至华灯初上。一天的调研中,有三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先就是,在下午听取汇报前的开场白中,唐一军开宗明义点出:这次调研,是他“(这次)到市委工作以来,确定的专题调研中的‘第一号’”。

其次,在一个赶超势头不错的“基础薄弱村”调研中,唐一军即席以“走对路子、选好班子、做出样子”讲了三点意见。结合宁波当下最大的改革动作——行政区划调整,启发村支部班子一定要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精心谋划。调整后,该村正位于新设的奉化区与“新”鄞州区的结合部,未来交通规划中的要冲,已处奉化旅游资源辐射半径之内,大有文章可做。一语点醒梦中人。一席话,体现了强烈的“效果导向”。

在一个新型商业社区,“白领”们展示了新颖丰富的党员活动,琳琅满目地摆了几间屋子、一条走廊,令人目不遐接。唐一军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创新努力,突然一个“但是”,语重心长地指出:任何时候不能丢了党建的“根”和“魂”,那就是政治性和思想性。他指着其中一块“先锋在行动”的展板说:“这样的活动就很好,让群众知道党员在干什么。”确如所指,当下许多地方基层党建中存在着“泛化”现象,把一些亲子活动、员工拓展,只要有党员参加就冠以“党建”之名,主题模糊,似是而非。

“一号”调研,明确传递出党建在治甬方略中的地位、份量。而强烈的效果导向、问题导向,则指明了党建在宁波发展中应起到的保障作用和建设方向。党建强不强,要以发展业绩说话,以效果论英雄。党建绝不是目的,不能为党建而党建,“伟大工程”是为保障“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不讳言建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外部客观世界”,而这是当前基层党建往往认识不到位之处。途径则指明了要牢牢把住“思想建党”这个“根”和“魂”。

一段“传达”:看似对象错位,实则大有深意

无独有偶,唐一军同志在宁波大学的宣讲中,一段脱稿讲话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2月2日,唐一军同志用一个下午时间与师生交流,两个多小时的讲话,聊长征、聊歼20、聊辽宁号航母、聊美国大选、聊叙利亚局势、聊马云“我们不能当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选择当贵族的祖先”,当然,也聊马克思主义与青春。话题广泛,互动热烈。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形散神聚,通篇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要跟党走。

尤其是临近结束时,唐一军脱稿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闭幕后,接见部分浙江领导干部时的一番语重心长叮嘱:宁波要和杭州错位发展,唱好“双城记”。以及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今年5月宁波调研时的“宁波期待”:宁波是浙江发展“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宁波与杭州比翼齐飞,浙江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宁波要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接着总书记和夏书记的话,唐一军历数宁波世界第一大港、雄厚的制造业实力、四大国家级改革平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外贸“千亿俱乐部”八强、拥江揽湖山海相望的自然禀赋等等独特优势,开怀暢谈未来“一平台、两圈、三中心”的美好图景,仿佛在座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四套班子,直到最后“图穷匕现”:希望同学们留在宁波参加中国梦的圆梦行动!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从同学们入神的表情,可以想见这番“宣讲”形成的“艺术打击”效果。不难发现,唐一军这番脱稿讲话正是以宣示宁波在浙江历史方位中的座标,来向大学生们发出邀请。

两场活动:两个关键词暗伏一根主线

这两次活动分别紧随着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这个时间点很容易给人按部就班、“规定动作”印象,而忽视其本来的内在含义。事实上,只要联系今年人民日报重磅雄文中“权威人士”的一段话: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更好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个“关键少数”投影到宁波,“宁波帮”已是家学渊源、名满天下,在企业与政府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干部队伍,当务之急是如何打造“清、亲”的新型政商关系。细品这段话,结合上述梳理,两场活动之间暗伏的一条主线也就浮出水面了,那就是干部和人才。打造一支过硬的“甬字号”干部“铁军”,千方百计招引人才落户创业创新,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切入,这就是当下的治甬方略的逻辑起点。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宁波打造“铁军”的决心。在上月初公布的名拟提拔重用市管干部中,有过纪检、组工工作经历的干部占了最大比例。在调研中,唐一军同志多次引用毛泽东名言“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经济学家李晓鹏点评半年报的“两位数方阵”时发现,这些城市有个共同点:想清楚了自己要干什么。宁波已然“想清楚要干什么”,那就是继杭州站上信息经济高地之后,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力争站上智能制造的新经济风口。这就是上述逻辑起点的“前传”,能否“站得上”就要看干部和人才。

从这一点出发,联系宁波当前新动能尚在生成、传统动能边际效应减弱的“换档期”,以及今年经济发展起起伏伏的爬坡过坎,就能理解唐一军同志刚出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后,就要求干部树立“六心六气”的现实针对性。正如“权威人士”所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平心而论,就记者在甬工作几年来的接触中,宁波干部大多务实苦干。记者曾采访过挂着盐水的某区科技局局长,之前在杭州工作时,随报社领导调研嘉兴要素市场改革,就遇上了自发前来取经的宁波某县经信局一行。记得报社一位老总每到宁波,总要抽空与某区工业副区长深谈一番,有时开门见山:“X区长,你看这次供给侧改革要改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人的气质决定了宁波干部的特点。记者听过不少宁波干部的故事,一个共同点就是低调、务实、敢闯。一位财政系统老干部讲过,多年前的某年岁尾,宁波突然发现跟杭州财政收入就差一点,请示领导要不要把“留得三分待来年”的家底拿出来“超”?结果讨个没趣。一位城建系统的老干部告诉记者,当年造杭州湾大桥,紧要关头银行突然停了资金,大桥总指挥就敢直接给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写信,得到了强力后援,建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干部作风是一方地域性格的延伸投射,岂会说没就没了?需要的是进一步唤醒激活。

风物长宜放眼量。决定一个地区长远未来的关键因素是人才。从上述逻辑起点出发,就能对一些唱衰宁波的论调保持足够定力和清醒头脑。以最高端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为例,宁波在全省仅次于杭州(杭州有浙江大学加持开挂、自带主角光环等,“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然而,杭州以宏大气魄提升城市品质、对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值得宁波体会借鉴,记者曾听一位宁波领导同志如此点赞:光一个西湖西进,就名垂青史!)。余姚一个县级市就集聚了40多位国千专家,仅次于江苏昆山。新揭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榜,史上最严,总共仅57名,淘汰率达88%。江苏、广东、浙江分列前三,浙江的6席中,宁波独得2席,杭州缺席。而在上一批榜单中,江苏、浙江分列前二,杭州以8席仅次苏州列第二位,宁波以5席与上海一起并列第五位。最顶尖人才过甬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何愁他年不遂凌云志?当年胡宗南大军压境直逼延安,毛泽东对依依惜别的乡亲们说:失地存人,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拿延安换回个新中国。但明此理,每个不甘当看客的宁波人,只要对宁波干部、人才基本面有个基本判断,了解宁波改革开放30多年是怎么出发、一路走来,就应信心满满干一场。

作者为浙报集团宁波分社副总编辑

编辑:竺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4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