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罗加岭,笔名三风堂堂主,仪征人。邗江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民革会员,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兼职硕导,扬州大学八怪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长期致力于扬州文化的研究,范围涉猎历史、文学、艺术、饮食、园林、名人等,特别对扬州近现代的文人研究与扬州文化世家颇有心得。曾在《扬州晚报》开设过《扬州近现代书画家》专栏;在《扬州日报》开设过《扬州文化世家》、《扬州画舫研究》等专栏。作品编入《食在扬州》、《玩在扬州》、《文史话邗江》等;曾参编《扬州古城个细节》(撰写第八章《石刻》);著有《日落下的挽歌:论冶春后社与扬州近现代文化》。
三十六陂好湖光四百余年三起落
——北湖小史
文/罗嘉岭
北湖的称谓,明清之际就有。吴康在《北湖三家词钞·序》中云:“北湖在扬州郡城北三十里。波通甓社(湖),久分草木之光;地接昆冈(西山),未匿烟霞之秀。境僻则喧无车马,俗良则户有诗书。立德立功,传于史册者尚矣,而高人逸士,往往存焉。”阮元曾为他家的湖光山色楼撰联:“甓社湖光从北至;甘泉山色自南来。”此联概括了北湖的秀美景色。
据焦循《北湖小志》记载,北湖是邵伯、黄子、赤岸、朱家(珠玑)、白茆、新城六个湖泊的统称。这里原来岛屿比较多,围垸相连,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清人留有“里湖水与外湖通”的诗句。按如今的行政区划,北湖包括邗江区公道、黄珏、酒甸一带。
焦循在《北湖小志·卷首》中云:“北湖自明嘉(靖)、隆(庆)以来,伟人奇士,相继而起。”清初,扬州遭受屠城惨祸。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里成了避祸的天堂。一些不甘做异族臣虏的志士,相继遁入菰蒲丛生的北湖。如开平王常遇春的后裔,如榆林卫正兵千户阮文广。有相当一批明代遗民隐居交游于此,成为明遗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段历史记忆。北湖先贤重视教育、崇尚著述的文化传统,和追求宁静纯朴、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趣,出现了许多文化世族。他们在诗词、戏曲、园林、学术、教育等方面在扬州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
焦循像
北湖繁荣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开始。焦循《北湖小志·卷六·家述下》里说:“庄有旧楼,为嘉靖年所构。”阮元《北湖公道桥阮氏墓图记》说:“公道桥镇距府城四十五里。明末,予三世祖奉轩公(阮文广),四世祖厉太恭人挈四子,避高杰兵乱,自城逃止于此,因聚族居之。”这是阮氏家族聚居北湖公道桥之始。特别是顺治二年(),多铎统帅的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大量扬州城遗民的迁入而逐渐出现文化的繁荣。北湖的繁荣一起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其间经历了三起三落。
一、以徐石麒、王方魏为代表的第一次繁荣
明末领军抗清殉职的高邦佐和梁于涘成仁取义的事迹,成为北湖后人崇拜的精神的楷模。这些遗民迁居北湖后或以文墨为生,或以诗画自遣,或隐于农、或隐于医、或隐于僧、或隐于侠,不求名利,甚至几十年不入城市。其知名者有:笃志好学的王纳谏、募勇抗清的王玉藻;仗义疏财的陈欧村;寄托遥深的词人罗煜。还有教授生徒以笔耕自给的“湖上布衣”范荃,以及“北湖三高士”——叶弥广、阮玉铉、强惟良;“湖中两画家”——画驴的施原、画兰的文命时。还出现一位精通多门学科的学者孙兰,他是扬州历史上第一个接触西方知识的科学家。
以“隐于词曲”的徐石麒。徐石麒隐居北湖,不求仕进,于学无所不窥,诗文词曲无所不工,尤精读曲。徐石麒友人吴绮,入清出任湖州知府,来函招致,徐石麒作《浣溪沙》词以明志,有“杖履逍遥懒出山,怕他风雨做骄寒”之句,表现了他的高度民族气节。徐石麒承工诗词,善画花卉,尤好度曲,勤著书。其兴趣广泛,充满生活情趣和活力,涉笔领域也相当宽广。徐石麒自序有《谈经笥》八卷、《在兹录》四十卷、《词府集丝》六十卷、《宝俭小言》六卷、《叙书说》二卷、《禽愧录》五卷、《天籁谱》二卷、《惓飞集》四卷、《瓮呤》四卷、《瓢声》四卷、《忝香集》三卷、《壶天续笔》二十卷、《文字戏》十卷、《宫闺妆饰》五卷、《指水遗编》六卷、《诗余定谱》十卷、《转注辨》二卷、《订正词韵》六卷、《谈骚寤语》四卷、《女鉴》三卷、《吉凶影响录》八卷。见于范石湖集中者,有《松芝集》。又有资料统计其一生著述达40余种,共卷。当时邑中著作之富,未有能过之者。惜因兵燹等因多不存。现传世者有《坦庵乐府》、《坦庵词曲六种》、《古今青白眼》等。康熙九年(),徐石麒编《坦庵订正词韵》四卷成,同里郭士璟为撰序。这标志着北湖文化第一
焦循作序的徐石麒《花佣月令》书影
王方魏字大名,号芗城。明室既亡,随父归北湖,遂不出。时父执及祖父纳谏故吏,半在仕途,以书招之,坚拒不纳。焦循在描述王方魏的正直人格和对忠义理想的执着时,注意到了他对城市的躲避:“四十年不入郡城,不授徒,不游,不酒食,往来浑浑穆穆,以全其天。精研易理。著《周易广义》十卷、《纂周易解》一卷。”
北湖的文化繁荣并不只表现在单个人的成就,更表现在书香浓郁的文化世家。如王玉藻家族(包括他的两个儿子王方岐、王方魏);徐石麒家族(包括父亲徐心绎、兄徐宗麟、女儿徐元端、侄子徐元美);杨捷家族(包括长子杨懋绪、孙杨铸、曾孙杨景达、玄孙杨炯、来孙杨大壮);“科甲仕籍为湖中最”的陈欧村家族等。
北湖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名师的教育。北湖第一名师当属范石湖。范石湖“以其学开扬士之先,百数十年,文学甲于他郡,荃实启之。”范石湖弟子知名者有郭嗣龄等。郭嗣龄又“以文章教其子弟,扬州之士翕然从之,故扬之文开于郭氏,郭氏之学则受之于荃。”
北湖的文化繁荣还表现在诗社、词社的繁荣。王方歧国变后隐居不仕,与李宗孔、汪懋麟、吴绮订闲闲社。闲闲社中李宗孔、汪懋麟、吴绮等人仕清后,王方歧便与郑听庵、汪枕涛、彭退庵、季松崖、汤茗仙、宗埊山、徐地山、宗懒臞、梁素庵等结为“竹西十逸”社。康熙时,徐石麒与偕隐北湖的毕锐、范荃、施原三友发起组织“畲芳”诗社,以切磋诗艺和诗酒唱酬为乐。徐宗麟国变后,隐于北湖,跨驴携酒,与湖中高士订“吟社”,沉酣于诗酒,闲放而终。社中人物有徐石麒、范荃、李潜昭等。徐石麒、范荃、罗煜、孙兰等组织特社。
北湖的文化繁荣又表现为造园热。“康熙间,湖中文酒之集最盛,如孙滋九之柳庭,徐又陵之坦庵,文命时之深柳堂,高苍岩之湖西别业,皆饶水竹之趣。”另外的园林还有杨大壮的诵芬庄、阮元父亲阮承信的珠湖草堂、吴绮的岸桴、陈浩海的湖西别墅等。
北湖的文化繁荣有它内在的封闭性。王士禛“司理扬州,招致境中名士高人,吴嘉纪、雷士俊、邵潜皆为所网罗,而(徐)石麒独不往见。”王士禛于康熙元年()、康熙三年()组织了两次红桥修褉,名士云集,包括许多外地遗民如林古度、孙枝蔚、程邃、孙默、张纲孙、吴嘉纪等。但北湖文化的强磁力还是吸引域外的许多名人来访。曲家名流李渔远道“特游扬州”,又不辞劳苦到北湖去拜访同行,并陪徐“默坐终日”,便徐却与他“不一论词曲”。石涛曾畅游北湖。他的名画《淮扬洁秋图》乃绘扬州北湖景色。
焦循与阮元分别于嘉庆二十一年()道光元年(),在黄珏与公道建“北湖耆旧祠”。黄珏立祀30人,公道立祀80余人。他们两人完成了对北湖乡贤的一次总结与膜拜。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学派“殿军”刘师培在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为了宣传抗清,在《国粹学报》发表北湖名人系列传记《孙兰传》、《梁于涘传》、《徐石麒传》、《王玉藻传》。
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再加上此阶段,阮元在外为官,焦循在做幕僚。因此乾隆时期北湖文化出现了第一次衰落。
二、以阮元、焦循为代表的第二次繁荣
北湖遗民活动时间跨度很长,由于老少交叉,前后共达六七十年,对北湖的影响极其深远。至嘉庆年间,北湖出现了两位海内知名的大学者:一位是精通训诂、经学、哲学、数学、史学、医学和戏剧理论的“通儒”焦循。这两位学者在学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是在北湖遗民流风遗泽的影响。另一位是“扬州学派”的巨擘阮元。
阮元序焦循著《北湖小志》
焦循字里堂,一作理堂,江苏扬州人,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焦循生长在一个“三世传《易》”的书香门第之中,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镜,父亲焦葱,“皆有隐德,传易学”。曾祖父焦源精于易学,著有《读易图》。祖父焦镜娶王方魏的孙女。“王氏世以《易》名家,吏部(王纳谏)之曾孙明经祖修(王方魏之子)以《易》教授,葱为明经外孙,得闻王氏《易》说,并熟焦氏《易林》、郭璞葬法。”焦循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通,于经无所不治,在易学、诸子、历算、史学等方面均有精深造诣。焦循的易学成就归结于三代传《易》的家学渊源,而焦家的易学实传王方魏的衣钵。他著书数百卷,皆精博,阮元谓之为“一代通儒”。焦循一生致力于讲授著述,生前刊刻的著作有14种76卷,身后刊刻的有28种卷,还有未刊刻的稿本、抄本28种卷,存目的16种37卷。此外编著、批校的约有28种余卷。
阮元撰并书的《扬州北湖万柳堂记》
乾隆三十八年(),阮元与焦循往来北湖,结同学之谊。乾隆四十三年(),阮元与焦循文会于阮庚尧宅第。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七年(),焦循断断续续地为阮元做幕僚。嘉庆八年(),焦循不再出游,授徒家塾,潜心著述。嘉庆十一年(),焦循著《北湖小志》。他以自己的史学才能完成了对北湖第一次繁荣的地理与文化的总结。嘉庆二十三年(),焦循的《易学三书》成。嘉庆二十五年(),焦循修改《孟子正义》;七月二十七日,焦循病逝。焦循在北湖的十七年的著述使他成为“一代通儒”。焦循之子焦廷琥幼承家学,学通经史,并工诗文。焦循著生平力作《孟子正义》,焦廷琥费时两载,协助编《孟子长编》三十卷。虽英年早逝,但遗著也有十余种。以焦循既著《群经宫室考》,他别撰《冕服考》四卷辅翼之。他于算学亦颇深造,于是博搜古籍,合诸家言而胪列之,成《地圆说》二卷。还有《读书小记》三卷与《密梅花馆诗文录》等。嘉庆十四年(年),焦循因参与纂修《扬州府志》,得酬五百金,用于修葺位于扬州城北黄钰镇南焦庄的几间老屋,后起名为“半九书塾”。嘉庆十五年(年),半九书塾落成。吴少文的白茆草堂新成,焦廷琥撰记。吴少文刻《北湖三家词钞》,焦廷琥作跋。
北湖对阮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阮氏家族从淮安迁居扬州,延续至崇祯末年,为避兵祸,又迁到北湖公道桥。康乾年间,阮氏一支迁回扬州城内。阮元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终生辛勤治学,留下大量著述,为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扬州学派异军突起,在乾嘉学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统帅下,“阮家军”枝繁叶茂,先后涌现出了20多位学术成绩突出的典型人物,有阮元侧室刘文如、长子阮常生、阮元的次子阮福、阮元的长孙阮恩海等代表人物。
道光十八年(),阮元致仕,返扬州定居。他经常往返北湖,带来北湖的第二次繁荣。名人的效应,兴建名园,绘制名画,出版名书。道光十九年(),阮元筑南万柳堂;阮元嘱阮先续《北湖小志》,五年而成。道光二十年(),阮元作《扬州北湖万柳堂诗并序》,复委汪廷儒绘《南万柳堂图》。图成,阮元赋七律一首题图。道光二十一年(),阮元游公道桥湖光山色阮公楼,作《九窗九咏》。麟庆、吴清鹏等有和诗。道光二十二年(),阮元过北湖谈蓉舫小园,为其额“珠湖明月林庄”;以石涛《柳鱼》小幅借装为《南万柳堂堤外渔庄图》;在公道置桑榆别业;为王开益《望湖草堂图》题跋。道光二十七年(),阮元获观汪廷儒为王开益绘《望湖草堂图》,并为之题图;为阮充《北湖竹枝词》作序;为《北湖续志》作序并刻印。镇江画僧几谷为阮充绘《云庄图》。咸丰三年(),阮克等举行同人修褉,阮克撰小记。咸丰十年(),王开益为阮亨《北湖续志补遗》作跋;《北湖续志补遗》刻印。《北湖续志》与《北湖续志补遗》的出版是对北湖第一次繁荣的补充与第二次繁荣的总结。
道光二十九年(),阮元逝世。随着阮元的逝世,北湖文化出现了第二次衰败。
三、以卜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第三次繁荣
卜氏三兄弟祖父卜庭柱原为山东滕县人,走江湖卖大布为生,中年定居江苏扬州北郊方家巷镇,置田一百余亩。其父原名卜世良,后改名卜善夫,自学中医有成,在镇江、南京一带行医,曾列南京中医考试第一名,颇负医名。母卢淑贞,扬州北郊黄钰桥镇人氏。
卜善夫生五个儿子,长子、三子已故。次子卜少夫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被称为“报界奇人”,曾任南京《扶轮日报》、《新京日报》采访主任,香港《立报》编辑,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年在重庆创办《新闻天地》杂志。后任上海《申报》副总编辑。年到香港,任新闻天地杂志社社长。著有《经过阵痛》《战地记者讲话》《无梯楼杂笔》《人在江湖》《龙蛇走笔》《我见我思》《大地足下》《日本军阀专政史》《受想行识》等。四子卜乃夫,以无名氏为笔名。他是是现当代中国文坛上一名奇特的作家,以小说和散文行世。40年代他的学情小说《北极风画》《塔里的女人》蜚声西南大后方文坛,书籍一版再版。还有青春爱情自传《绿色的回声》,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随想录《淡火鱼冥思》等数十种。80年代初定居台湾。幼子卜幼夫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抗战时期在家乡曾与范征夫(原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协秘书长,现为《联合时报》副社长)等人办壁报,负责副刊编辑,宣传抗日。曾任台湾《展望》杂志社社长、长荣海运公司顾问。卜氏兄弟三人三支笔,长年驰骋文化界,饮誉海内外。
卜氏三兄弟合影(左起:卜乃夫、卜少夫、卜幼夫)
卜氏兄弟三人中卜乃夫与北湖文化关系最密切。卜乃夫笔名无名氏,原名卜宝南,又名卜宁。童年时代,无名氏久居扬州乡间,和外婆在一起生活。在那里他进了小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卜乃夫自己说过:“平生最不能忘情的,是外婆家和我的童年生活。”民国十二年(),他的父亲卜世良突然去世,母亲卢淑贞把卜乃夫送到扬州邗江黄珏的大卢庄。他进当地人焦典创办的黄钰桥小学读书。焦典是焦循的曾孙,本人在南京师范学校毕业。焦典家学渊源,除教授新制小学课程外,还教学生《古文观止》。卜乃夫在此三年背了不少古文,获益不浅。他后来在南京从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就开始跳级,中学也跳了一级,在高中将要毕业之前,他却只身一人挑战考试制度,来到北大旁听,遨游于北平图书馆,结束了充满浪漫和激情的少年。看到消瘦的儿子,母亲不放心,医院检查方才发现患了初期肺癌病。过完民国二十六年()春节,卜乃夫遵母命二返黄珏桥外婆那里去养病,可还是带了一箱沉沉的书。黄珏桥不远处是北湖,波光粼粼,极目千里。有时卜乃夫划一条小船,泊于湖畔柳阴,听潇潇雨声,赏柳堤烟树,看日出日落,而大多数时间还是读书。三个月后,他的身体也恢复如初,此时,“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卜乃夫不愿再囿于乡间,向外婆告别,离开扬州。年,卜乃夫回大陆处理出版事宜。他谈起故乡,想当年在方巷卜家庄,在外婆家黄珏桥,曾亲耳聆听清代大儒焦循的孙子的教诲,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功底。“记得不远处有座雕菰楼,小时候常常去玩,不知卢庄现在还有哪些后辈。当年我还坐过独轮车到槐子桥、凤凰桥。我们卜家好多人都是扬州北乡的,嫂子是槐子桥的,舅妈的弟弟在公道桥,还有个姨娘在大仪,不知方巷还有没有我祖父的墓。你们别看我身居台湾,心里却牵挂着扬州。”
从王方魏到焦循,再到卜乃夫,反映了北湖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卜氏三兄弟陆续出走香港、台湾,也带来北湖文化的第三次衰败。但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与北湖湿地公园的建成,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光山色与文化昌盛并存的北湖第四次繁荣将很快到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jj/1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