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聚焦东高系列报道三团结共

治白癜风的药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生活是平淡而劳累的,数不尽的作业,压力山大的高考,似乎青春注定是辛苦的。不过,在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学生们却有着美好的回忆:“团结共进体”。因为“团结共进体”,他们有了引路指航的导师;因为“团结共进体”,他们多了一些兄弟姐妹;因为“团结共进体”,他们学会了合作共赢。“团结共进体”在陪他们哭、陪他们笑、陪他们一起奋斗的同时,悄然改变着该校的每一位学生。

刘淑敏

同学变开朗了,我们都很开心

“从沉默不语到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小海(化名)变了,变得比以前开朗了。”对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学生刘淑敏来说,学校的“团结共进体”生活让她看到了身边同学的变化。

学生小海是刘淑敏的同班同学。刘淑敏告诉记者,以前,小海的性格非常孤僻,基本不与他人交流。“刚和小海分到一个小组不久,我们就发现,每次讨论问题时,小海都不说话。”她们将小海的问题反映给了“导师”,老师告诉她们,要支持和鼓励小海,帮助他融入集体。有一次,小海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紧张得说不出话。这时,同组的一名同学带头鼓起掌来,其他同学也跟着鼓了起来。最后,小海克服了紧张,回答得很好。之后,每次小海回答完问题,他们小组的成员就带头鼓掌肯定小海的表现。

久而久之,小海开始主动地和组内成员交流学习和生活问题。

张悦

表演忘了词,却意外得了一等奖

说起“团结共进体”,市东江高级中学学生张悦体会到了团队成员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张悦所在的班级,每学期的数学课都会不定期举行数学嘉年华活动。在活动中,班级学生以“团结共进体”为单位,提前准备节目表演。“轮到我们表演时,我们组内的一名成员在台上忽然忘词了。当我们所有人意识到之后都非常紧张,可就在这时,忘词的同学突然临场发挥,改变了原来的情节安排,而其他成员也顺着他的思路,完全脱离剧本表演,最后顺利地演完了整个节目。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我们组的节目表演还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张悦认为,长时间的共处让她们有了这种临场发挥的表演默契,也正是这件事情,让她们班的很多人深深感受到了“团结共进体”的魅力所在。

周悦慧

为不拖累小组,每个人都格外努力

“一人进步,全组受奖;一人落后,全组帮助”,这就是东江高级中学“团结共进体”理念的精髓。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周悦慧一直以小组为荣,她非常真诚地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悟。

“在‘团结共进体’,每个人都是小组长,各自负责一个优势学科,合理搭配。学科小组长要发挥自己所长,帮助整组同学提高该学科成绩。”周悦慧告诉记者,为了让小组进步,小组长除了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外,还会想尽办法帮助大家提高学科成绩。“当然,‘团结共进体’的‘导师’也会经常和大家谈心,询问每个人存在的难题,并想尽办法帮助解决。”

“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常会让同学回答问题。若被点名则代表小组,回答准确小组可加分;若没有回答上来,小组又无人补充回答,则不能加分。班级会以月为周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计。若在班级评分最高,则可获得班级的奖励。”周悦慧坦言,大家为了集体的荣誉,都会格外努力。“团结共进体”,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

严妍

相处特别融洽,学习共同进退

作为市东江高级中学的学生,严妍格外欣赏学校“团结共进体”的管理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团结共进体”的男女同学们特别融洽,大家像兄弟姐妹一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共同进退。”

严妍告诉记者,初中时期都是两个人同桌,男女生都会刻意保持距离,交流特别少。但事实上,男女生思维方式不同,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互补。来到东江高级中学以后,她欣然地发现,在这里班级同桌并不止一位,而是有五位,彼此围在一起。起初,严妍担心来到一个新的班级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但后来发现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座位方式,帮助严妍迅速融入新班级。“在一个新组合的班级中,我们坐在一起,平时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自然多了。久而久之,我们从小组开始慢慢与班级其他同学也都熟络起来。”

对现在已读高三的严妍来说,经历了2年多的“团结共进体”的学习模式,她收获了友谊。据她介绍,每个小组都尽可能男女生搭配,作为成员,几乎是形影不离。“在我们文科班,男生特别少,但他们都特别有担当。”严妍说。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生活的场所,其次是成长的场所。导师如明灯,给学生引路指航,同学如姐妹,相互扶持前进。“团结共进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正如该校在今年高考中考取中山大学的吴广同学所说:“我在东高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快乐的,学校给我永远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本报记者刘建平通讯员张青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ls/13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