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今天是世界海洋日,蓝色家园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海子笔下的大海,令无数人心生向往。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主题为“   这些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构建蓝色生态屏障。通过陆海联动,强化源头治理,并围绕“五水共治”大力推进重点港湾、入海排污口等污染整治。宁波市象山县、温州市洞头区、台州市玉环县、舟山市嵊泗县相继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海,故乡。蓝色家园,你可安好?入海口排污 影响海水水质   试想,在美丽的海湾中绵延着一条被污染的海水带,是不是特煞风景?   近岸局部海域环境迟迟得不到有效改善,入海口的陆源污染是主因之一。据省环保厅发布的《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表明:全省近岸海域所实施监测的平方公里海域中,54.8%为劣四类海水。不过与年同比,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了5.6个百分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等级由重度减轻为中度。   其中,杭州湾、象山港、乐清湾、三门湾4个重要海湾在年均为劣四类水质,其中象山港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杭州湾水体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这与部分入海排污口设置不合理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而据海洋部门年监测全国入海排污口47%分布在上述功能区周边。   “病去如抽丝”,海洋污染来源多、涉面广,我省海洋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近岸海域 水质趋于稳定   据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基本稳定,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沉积物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据了解,我省已出台《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制订了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台州湾和象山港等5个重点港湾的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重点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水产养殖和船舶油污防治、海岸和海上作业风险控制等,初步形成了规划引领、海陆联动的治污格局。   目前,全省已建立13个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6%以上;全省近岸海域共布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个,基本实现了海洋功能区全覆盖。   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到“五水共治”、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渔业转型促治水、生态省(美丽浙江)建设、“蓝色屏障”行动、“河长制”等各项年度工作计划中,对各市进行督查考核。   同时,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培育,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突破了一批瓶颈技术,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和产品,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海域环境质量季报制度和重点区域海洋环境月度通报制度,对“三湾一港”、主要入海河流和重点入海排污口提高监测频次,实施月度监测,以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来反映流域“五水共治”成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nr/15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