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第一步或者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去花很大的心理建设确定一所目标院校,再去搜集院校报考信息和资料,最后再用大半年的时间去复习去为自己的目标院校奋斗。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去报考高于母校层次或者说差不多层次的高校——不然好像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
很多同学会认为:“报自己学校,好像没有那么难,不用特别费劲儿,只要进了复试应该就稳了”;“如果自己的研究生院校排名还没有本科高……那报考这个研究生又有什么意思啊……”但是双非院校公布的报考数据却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不少来自、的本科生考入双非。以广州和深圳大学为例,在公布录取的年研究生新生中,也出现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许多“双非”院校也越来越炙手可热。
当几年前无数人还在贩卖“那些考上二本研究生的人怎么样了”“你为什么考不上”的考研焦虑时,到如今已经有不少人甚至是更多人选择了反向考研。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当作出类似选择的人越来越多时。
当然也不是每所学校都会被当做逆向上岸的据点,就已公布生源数据的院校来看,这些学校比较受欢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名考生中,有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人,分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被录取的级研究生新生有8人,他们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考入了武科大的医学院、恒大管理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而来自高校、第一志愿报考武科大,被录取的级研究生新生则有38人。
从数据不难发现,考研实际上和大家想象的有所出入,加上很多外校考研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很早就开始准备考研,所以能够考研考上本校本专业的学生真的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报考一所专业实力强悍,地域上又比较有优势的双非也是另一种不错的选择。
以杭电为例,虽然杭电非,,也没有评上双一流,但在浙江省内的实力是大家公认的,尤其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实力强悍,就业率高,背靠杭州及诸多校友,综合实力比起省外的一些毫不逊色,认可度高。所以,这么多双一流高校的同学选择报考杭电肯定也是经过了一番权衡思量后的选择。
这几年来双非的报考热度也只高不低,现在选择考研的同学固然有很多是怀有学术热忱,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背景下研究生学历已经是很多公司的门槛。不考就连报名的资格也没有。
考研正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把读研作为出路。而考研人数的激增,带来的是分数线的大幅上涨,也必定造成“逆向考研”越来越常见。或许不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而是被迫“逆向考研”。
双非研究生不值得么?
就读于一所双非学校的强势学科,体验感或许会好于就读重点学校的非强势学科。况且,修行在个人,研究生期间更多的是靠自觉和主动,课程起的作用很少很少,自己在读研期间多奋发读书或者是多找一些实习的机会丰富自己,收获的东西往往会只多不少。永远会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规划好自己就可以了。
那些坚持说"读研一定要读,否则就不读"的人,要么本身实力就很强,要么就是太年轻。
进行综合的考虑和权衡后选择一所还不错的双非比脑袋一热头脑发昏选择冲一所要明智许多。
见过一月份信誓旦旦要报考南昌大学某专业的同学到了报名时改成了本校(双非),也见过一战从三月份备考川大某专业到九月份换成湖师大的同学,后来二战时这个同学又选择报考湖师大的另一个专业,更见过报考初就各种纠结自己的学校不够好的同学——
她说:我如果报考本校上岸的可能性应该挺大的,但是我准备一年就考本校我又不甘心,我想报一所。甚至还有得知别人报考后自己又把目标院校改成另一所的同学,至于这些同学的考研结果,有一战上岸的,有失利的,也有还在等待二战成绩出来的。
在考研时候,院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文科学生都想冲名校,因为就业难度会下降,而理工科学生更专注学科能力,这就非常考验择校能力。考研择校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定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定的是上岸难度、就业方向、未来发展区域、生活学习的城市。昂立考研择校院的老师,在这一方面都非常细致,在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专业能力、兴趣爱好,未来发展后,再推荐同学专业,并且推荐想对应可稳或可冲院校。
在学习上,督学服务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考研与高考不同,需要很强的自制能力。但现在外界的诱惑太大,无论是美食、八卦还是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nr/1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