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江苏浙江

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江苏浙江古建筑老街区保护探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朱颖颖京杭大运河,连通长江、淮河、钱塘江等几大水系,运河及其支流沿线的古村镇和老街区,闪耀着历史沉淀深厚而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浙江丽水龙泉西街上打铁、炒茶、编棕的手工店铺,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上的56家老字号;江苏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清水乱砖墙,苏州传统民居与高端民宿和谐共生的32号街坊……在这些被保护下来的古镇老街,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结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活下去、活起来到火起来,古建筑、老街区在保护利用中演绎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寻根: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历史塑造了今天的我们,也将指引我们走向未来。距今1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有水稻收割、加工、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距今年的浙江良渚,先民们建造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印证了当时强大的组织力和发达的生产力……历史长河漫漫,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寻古镇、访老街,处处可以探得文化基因的密码。在旧时江苏“四大米市”之一的同里古镇街巷里转一转,会发现仍保留有很多带“圩”“埭”二字的地名,这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塘浦圩田”留下的江南农耕智慧印记。在浙江的千年古塞廿八都的浔里村,坐落着一处晚清时期的文昌宫,这是村民自发组建的用于集中自治、互助、救济的联合体,其精美的石雕与壁画元素,展现了廿八都百姓仁义、重教、互助的传统民风,流传至今。璀璨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保护古镇老街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脉。在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当下,历史文化不仅为当代人提供着精神滋养,也丰富和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成就了一场古与今的双向奔赴。人们流连于浙江绍兴安昌古镇大街小巷飘着的熏腊味,惊叹于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漆画艺术的浑然天成;人们在无锡古窑中淬炼的“金砖”、湖州南浔古镇大院里的中西建筑中体悟对美的追求,在绍兴崇仁古镇戏台上的越剧中、扬州东关街冬荣园小剧场的清曲中,感受流芳百世的民族智慧与家国情怀。古镇老街的文化瑰宝火了,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吸引力。“农耕文化之于现代人,提供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杭州市非遗评审专家库专家潘守卫这样解读农耕文明对现代人的精神滋养,“农耕讲究遵四时规律,顺自然法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nr/1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