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芬娟通讯员钱海飞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海宁调研,要求海宁“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方面在全省有作为,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海宁始终牢记这一殷切嘱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不断接续奋斗。近期,勇立潮头的海宁人,以排头兵姿态再掀现代化大潮,海宁市委以《决定》形式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勇当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示范表率”。在这个目标中,海宁自我加压,力争比全国提早五年,到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是前行的动力、奋进的方向。“我们将在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和人的现代化上全面发力,奋勇开启新征程。”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说。若问海宁此时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底气何在?我们或许可以从海宁改革开放以来积攒下的丰厚家底、海宁人始终保有的猛进如潮精神、海宁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胸襟这三个维度作一番探究。丰厚家底,擦亮城市品质的底色不向自然资源贫乏低头,海宁大胆用好“无中生有”的改革方法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通畅便捷的交通条件,利用市场机制的集聚和配置功能,创造性地发展了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的新型经济模式,使得皮革、经编、家纺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在海宁绚丽生长,大放异彩。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宁的产业也不断转型升级,与时代同频共振。皮革、经编、家纺“老三篇”加速向时尚产业、纺织品新材料领域迈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三篇”向产业集群扩张提升,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战略三篇”突破性发展,工业强市向着高质量不断迈进。一路披荆斩棘,一路乘势而上,海宁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海宁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连续12年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省内市县中列第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9年位居嘉兴第一,GDP迈入“千亿俱乐部”,在前不久由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的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中,海宁位列全国第19名……这一张奋斗了数十年的经济成绩单,擦亮了这座城市的品质底色。弄潮精神,铸就城市发展之气魄海宁人的骨子里,流淌着一种无惧风浪、破浪前行的勇气,也始终饱含着一种勤善和美、团结向上的品质。这份精神的力量,助推着海宁百舸争流勇当先、不待扬鞭自奋蹄。这里的企业家既是实干家,也是创新者,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总能在发展的路上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干出一番新事业。“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装备—材料—器件—模组’的生态链,正逐步形成5G智能手机用声表滤波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天通公司负责人潘建清表示,这家前身为年成立的海宁电子元件厂,从磁性材料起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宁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浪潮中实现华丽转身,助力我国5G移动通信及智能终端产业快速发展,为半导体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作出了海宁企业的贡献。另辟蹊径取得骄人业绩的背后,是海宁企业家对初心的坚守和对创新的执着。海宁人黄卫斌是一个从服装行业“跳”到厨具行业的企业家,年,他接触到了集成灶产品,并于3年后正式成立浙江火星人厨具有限公司。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其产品还拿下了国际行业大奖。“二次创业”再获成功,得益于黄卫斌主动求变的勇气和科学应变的能力。像潘建清和黄卫斌这样的企业家,在海宁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一群企业家,引领着海宁经济强劲发展、澎湃向前。在潮城大地,我们还能处处感受到爱与温暖。小小一座海宁城,有注册志愿者约16.2万名,平均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目前,海宁有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在海宁,成为志愿者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全城志愿”已成为社会文明新风尚,滋养着这座城市。这样的精神给这座城市织就了一件劈波斩浪的铠甲、迎难而上的战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海宁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两手抓、两手硬、两领先”的战歌。一座拥有凝聚力、自信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就拥有了发展的根本,也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海纳百川,聚八方之力而用之今年年初疫情防控中,朱建军的一段深夜思考在网上刷屏,温暖了新海宁人的心,也彰显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胸襟。这是一种大胸怀,也是一种大格局。正是这种融入城市品格的大格局,让海宁“跳出海宁发展海宁”,让“地利”化为“红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宁就拉开了融杭接沪的序幕,凭借西部与杭州余杭、下沙“零距离”接壤的区位优势,把目光盯紧两座大都市,积极承接沪杭的“溢出效应”,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居住在海宁,工作在杭州”的场景更加频繁地上演,去年10月底,“杭海新区”纳入钱塘新区战略规划范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城市边界逐渐模糊,海宁更是通过全域整治、全面发展持续打造着“杭海新区”现代都市新风貌。浙江宝武总部、杭海数字新城、嘉美光电、新华三等一批大好高项目在杭海新区加速集聚。“浙沪共建园区‘海宁样本’荣获年浙江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优秀奖,漕海合作已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负责人表示。成立于年的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是沪浙第一个跨区域共建园区,10年来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家,其中世界强4家、主板上市企业3家、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5家,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超80家。作为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鹃湖国际科技城也正依托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强势崛起,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国际科创城加速建设,成为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三大融杭接沪主阵地齐头并进,海宁演绎出“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彩。走出去,天地宽。拥抱杭州、握手上海的同时,海宁也面向国际,正以建设具备较高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营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创新环境,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的项目、品质推进城市不断蓄力发展。大格局,让人才群贤毕至,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潮城精英引领计划”让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在“潮乡特支人才”创新评价体系之下,大量基础性“专、精、尖”人才也收获认同与尊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以实绩论英雄让90名“土专家”也享受到了硕博待遇。今年海宁计划新引进大学生1.5万名,目前已招引大学生人、硕博人,持续打造长三角人才生态最优市。进能海纳百川,退可自力更生,对外兼容并包,在内团结一心,这就是海宁,这就是海宁迈步新征程的底气所在。(来源:嘉兴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nr/1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