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转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

对报纸来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改变现状谋求更好的发展,转型是必由之路。如果能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在内容生产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把经营“做大”,把内容“做小”,或许可以闯出一条报业自救之路。

内容生产:

变“多而全”为“少而特”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纸媒渐渐失去了以往在传播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竞争力,而“时效性”“互动性”则是其明显的短板。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如何扬长避短重获生机?

厚报需“瘦身”

虽说“一报在手,应有尽有”现在仍是一些纸媒坚守的办报理念,但也有不少报纸另辟蹊径,开始尝试通过“瘦身”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新京报》年创刊时的口号是“负责报道一切”,由此成为践行厚报理念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十多年后的今天,该报开始大刀阔斧地“减负”。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取消了副刊专栏等板面,把文化、体育、娱乐三大版块合并为“文体娱新闻”,内容也压缩了很多。

报纸“瘦身”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减少办报成本,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情况,集中精兵强将办好“剩下”的其他版面。

特色要突出

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以信息传播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报纸应该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实现报道内容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深度报道、独家评论、专业解读等都不失为突出特色的有效途径。

重视深度报道

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好,是报纸提高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许多报纸深谙此道,纷纷把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刊于年的“冰点周刊”一直是《中国青年报》的精品栏目,其中“冰点?特稿”的影响力至今不减。另外,该报还设有“特别报道”专版,以加强深度报道的时效性。《新京报》也把深度报道作为“着力点”。今年改版,一些版面被削减,而“对话”“调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3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