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民国课堂,看看季羡林任继愈怀念的老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yangguizhe.com/
医院订阅哦!

在这里观察学校

在这里理解学校在这里建设学校

“校长会"凝聚全国教育精英,提炼中国教育智慧,与您一路同行!

追忆民国课堂

跟随大师们的脚步

民国虽仅38年,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它,却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灿烂群星,闪耀夜空。

这谜一样的奇迹让人不禁赞叹,也不禁想问:这一大批民国精英上过的大中小学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

对此,特级教师王木春老师钻入故纸堆,沿着前辈们受教育的经历,感受民国时代种种独特而迷人的课堂景象,也诞生了他对民国课堂三个向度的认识:

一曰,自由与包容。

二曰,个性与才学。

三曰,创意与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先跟随着季羡林、任继愈、金克木、公木、黄鸿森、周大风、袁微子等大师的脚步来看一看,那些精彩的民国小学课堂片段。

季羡林忆老师

英文教学有妙方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一想到李老师,就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某一年初春的一天,大圆池旁的春草刚刚长齐,天上下着小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李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到大圆池附近去种菜,自己挖地,自己下种,无非是扁豆、芸豆、辣椒、茄子之类。当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一群初入春江的小鸭。另一件事是,李老师辅导我们英文。认识英文字母,他有妙法。他说,英文字母“f”就像一只大马蜂,两头长,中间腰细。这个比喻,我至今不忘。我不记得课堂上的英文是怎样教的,但既然李老师辅导我们,则必然有这样一堂课无疑。好像还有一个英文补习班。

——季羡林《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季羡林著《季羡林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04

金克木忆老师

以答疑解惑代替逐句讲解

金克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金克木《国文教员》

选自张定浩编,金克木著《游学生涯》,东方出版中心,.08,有删节

金克木忆老师

教学也要亲近自然

他教自然课不拘束课本。有一回他把我们带出校门到附近菜园去讲十字花科植物。大概有人向校长告了状,不许出外上课了。他又出主意,加一门园艺课,在学校大院子里开辟几个小畦。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各自负责,于是天时气象地理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知识都在劳动中上了课,又做,又问,又讲。校长准他开这门课附在自然课上。但没有教一年就停了。舆论认为上学只为念书,学别的不必上学。

那时恐怕陶行知还在美国,也没人讲教学做合一吧?这位老师说他的不是洋货,是土货,还印《论语》作证,说孔子门徒也有要求学农的,庄稼人嘲笑孔夫子的话也在书里。读书人会动手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好事。

——金克木《图画教员》

选自张定浩编,金克木著《游学生涯》,

东方出版中心,.08,有删节

公木忆老师

在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又名张松如,笔名公木、龚棘木、席外恩、四名、魂玉等,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

曹老师教授写作,还有许多方法,并不是只讲讲“语学”。他不只使学生把习作交给他批阅,还把学生分别搭配起来互相修改,然后再交给他审查。又比如,他还把学生依座位分成6组,每组10至十一二人,在星期日讲故事,做记录,各组都整理出一份抄清稿本,交他审阅,进行评比。又比如,甚至在讲授学术的课堂上,他也注意到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外,还不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凡是习题都必须用文字写清楚是怎样演算出来的,如若单只列出算式,即使正确,也必重作。就这样,我的语文知识和写作基本功,是于十二三岁时在曹老师教导下初步奠定的,包括文言和白话。

——公木《“三曹”老师》

题目为书编者所加,有删节,原题为《我的童年》。选自邓九平主编《庭花旧影忆童年: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艺术家谈童年》,中国和平出版社,.01

黄鸿森忆老师

从演讲中学会教授技巧

黄鸿森,浙江瑞安人,辞书编纂家,翻译家,获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俞先生教国语颇有特色。以作文而言,低年级有造句,先生出个词或短语,让学生编句子。三、四年级就有作文了,一向是先生出题目,让学生做文章。俞先生除了命题作文外,还用了别的方式。印象很深的一课是演讲记录。他演讲,有学生记录,整理成文后抄在作文本上。他演讲用口语,速度很慢,让学生跟得上。题目是《勤力》,这是当地方言,《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此词,意思是“勤”。他演讲的第一句话是:“勤力就是不懒惰的解说。”这句话使我学会了作文的一招,那就是可以从解释题目开头。后来读逻辑学知道,下定义的规则中有一条是“定义项,除非必要,不应包括负概念”,不过作文不是要求给题目下严格的定义,只是对题目解释一下,应用负概念(不懒惰)是不妨的。

——黄鸿森《感念三位启蒙恩师·俞大文先生》

选自方韶毅《瓯风》新刊第二集,黄山书社,.03,有删节

任继愈忆老师

作文评讲须慎重

任继愈,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

曹老师教习字课,用元书纸写毛笔字(音乐、体育、图画、生物有专科老师)。作文课当堂写作,下一周批改后发还。作文卷子按成绩顺序发还给学生,成绩好的放在前面,差的靠后。发作文卷子也是一次作文评讲。作文用文言写作,好的作文,老师指出好在哪里。常见的错字、用词不当,老师结合作文向全班讲解。作文课是写作练习,发作文的评讲则是语法修辞的练习。这一好传统,现在的小学教学好像已经不再实行了。记得有一次作文题目是关于清明节植树。我的作文有“吾乡多树,每值夏日,浓荫匝地……以待行人憩焉”。曹老师指出,“这个‘焉’字用得好,得到文言文的语感,就算学懂了。”

曹老师讲课文,若涉及有关酗酒荒淫内容的文章,他也向学生讲一些性知识,结婚后性生活要有节制(当时男女分校,学校没有女生)。同学年龄参差不齐,小的十来岁,大的有十五六岁的。

70年前的小学老师对青春期少年传播一些性知识,应当说是相当开明的,是对下一代人的身心成长高度负责。今天有些中小学的老师,有的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任继愈《初小老师曹景黄》

选自任继愈主编《念旧企新:任继愈自述》,人民日报出版社,.01

周大风忆老师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周大风,国家一级作曲、研究员、教授,作品有《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七十年过去了,这一出短短的儿童幻想剧,仍会栩栩如生的常在我的脑海里映现,再看看今日,激光、人工造雨、可视电话、盾构挖掘、无土栽培及基因工程、改造沙漠,己经实现,到其他星球去定居也已有了设想及试验。我国的南水北调、开发西部等等工程,正在逐步实现或正在计划之中。因此,我想到了《封神榜》中许多幻想性的情节;又想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的名言。的确,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七十多年前,我的老师有这样的想象力,并且还运用了直观的,饶有兴味的,切中时弊的、潜移默化的戏剧形式,给人以启发和想象,更创造性地使台上台下联成一片。用江圣泗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把课堂搬到了剧场,我把看戏的人也变成了剧中人了”。

——周大风《难忘的一课》

选自傅国涌编《过去的小学》,同心出版社,.05

袁微子忆老师

让学生从爱上作文到爱上语文

袁微子,浙江桐庐县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学术委员会委员、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我们办起了“图书室”,大家把课外书凑在一起,互相借阅,里面最多的自然是从夏老师那里借来的。由此我想到,凡事喜欢作文的一定是喜欢上语文课的。语文课上得死板,枯燥,而学生偏偏喜欢作文,恐怕不多见吧。为什么?因为从语文课内和课外,我们学到许多知识,懂得不少道理,自己还有种种想法。日积月累,这些知识、道理、想法,都成了作文的一个来源。作文就不愁没有什么内容可写。

夏老师的批语不像别的老师那样详细批改,夏老师很重视内容,看作的文里是不是有点新鲜意思。如果有,就会在文后给指出来,而且鼓励几句。至于错别字,老师只做一个记号,让我们自己改正。句子不通顺,也只顺着我们的意思改动了几个字。老师从来没有在批语中责备过我们,因为老师知道我们都是很用心写的。

——袁微子《感谢我的启蒙老师》

选自童宗盛、陈尔静编《我的老师》,山东教育出版社,.11

来源:《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

主编:王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5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