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踊跃进军三农领域。在此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农人,他们运用崭新的理念、思维方式、产销模式,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成为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生力军。
新农人,新在哪里?他们有知识、有眼光、有追求;他们之中许多人跨界而来,颠覆了传统的农民形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升级版;他们更是中国当代乡村建设新一波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走近这些“潮范儿”的新农人,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快乐以及背后的艰辛,探究这一群体对推动乡村现代化的深远意义。
12月23日,山东济南阿波罗甲壳素肥业有限公司内,32岁的临安人钟文彬在这里签下了一份新的战略合作协议,而这也是他的杭州闯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年创办以来,签下的多份合作协议之一。
一家远在山东的农资企业,将要与杭州的农业公司开展怎样的合作?钟文彬说,来年他将重点挑选最优质的农场作为示范基地,一方面输入安全农资作为农产品的保障,另一方面让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让这位年轻人底气十足的,是闯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背后,一个名叫“新农堂”的
在外漂泊多年的生意人党刚良,之所以选择重回家乡陕西洛川,只因他看到,家乡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均在走下坡路。为此,他拔掉自家靠化肥支撑的老果树,从源头开始改革,用3年的时间改良土壤和种植环境。而后在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平整土地,种下苹果树,用米深的地下水源灌溉,种植三叶草和甘兰型油菜,自主培育农家有机肥。他种出的苹果,从树上摘下就可以放心食用。
“这是新农人们对土地的珍视,对自然时序的尊重。”钟文彬讲完上述几个故事后说,农业其实是一个良心密集型产业。新农人们不仅坚持生态种植,还希望通过展示这个过程,讲述土地和食物的故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从“乡土乡亲”英文译为“EarthandPopl”就能看出端倪。
直到现在,即便是“新农堂”已经拥了一个十分稳定且数额庞大的粉丝群体,钟文彬依然忘不了最初那次无心插柳的“涨粉”经历。
那是一个夏夜,他在老家临安录下一段蛙鸣。呱呱的蛙鸣声加上一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大家听见我家乡的蛙鸣了吗”,就这么触动了人们的怀乡之情,引发
“新农堂”不仅为全国各地的新农人们搭建社交平台,也让“堂主”钟文彬在此结识到了人生中的3位挚友——“乡土乡亲”创始人赵翼,“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以及“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
赵翼的公司在北京,陈统奎在上海,刘敬文在深圳,而钟文彬则在杭州。天南海北的4个年轻人,相识于“新农堂”所举办的一系列线下活动,随后相互欣赏与扶持,共同完成了不少新型农业项目。为此,4人还收获了一个偶像味道十足的美称“F4”。只不过,它无关浪漫或者花美男,而是宣告着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农人组合的诞生。“F”,正是英文“农夫”的首字母。
▼由左至右:陈统奎、赵翼、刘敬文、钟文彬
让他们真正走在一起的契机,是陈统奎在家乡海口博学村所进行的一场乡村生态实践。这个地处火山口的村庄曾经贫穷落后:土地稀薄,用水困难,只有一条坑洼石子路与外界相连,村民一年的收入也不过0元。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陈统奎在深圳当过记者,却最终选择重回乡村。他坦言,这是缘于9年台湾之行的强烈触动。
那时,他在台湾参观了一个名为桃米村的生态村庄。这个曾经垃圾成堆的落后乡村,经过改造后变为蛙声一片、游人如织的新型社区。“桃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面貌可以依靠村民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实现由下至上、由内而外的变革。”
考察归来后,陈统奎开始在家乡推行生态村建设计划。通过组建博学生态社区发展理事会,修建山地自行车赛道、开办乡村民宿等方式,让博学村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
年,仅仅通过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合作,两个星期时间,“火山村荔枝王”就创造了40多万元的营业额。年2月19日,陈统奎和8户荔枝种植大户“约法三章”:一、不用除草剂;二、不用化肥;三、只能用低度低毒农药。如今,博学生态村的“火山村荔枝王”已经拥有一群支持有机农业的粉丝。
今年12月16日,在海口举行的第四届返乡论坛结束,“F4”们又一次去了陈统奎的家乡,在陈统奎开办的博学村第一家民宿“花梨之家”前再次留影。每一次相聚,都让他们更加明晰:为故土、故人、故乡做更多实事。
本文转载自1229《浙江日报》17版,原题《新农堂串联乡村大世界》
原文链接点击▼原文阅读
白癜风医院银川哪家好什么原因会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