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习俗(于城蚕桑习俗)
海盐向为蚕桑生产发达地区之一。东晋海盐籍著名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即有传说记载。地方史志记载:明清时“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桑。”经历代蚕桑生产的长期积淀,流传下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蚕桑民俗文化事象,涵盖信仰习俗、蚕桑习俗、礼仪习俗、民间文艺、商贸习俗、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年10月,被列入第二批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钱塘江鱼鳞塘修筑技艺
鱼鳞塘,又称鱼鳞石塘,位于武原街道沿海一带,全长约米。明隆庆四年(),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总结前人所筑海塘易圮的经验教训,在海盐首创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其工艺流程主要有:先把条石纵横交错垒砌,然后在条石间凿出槽榫,再用铸铁嵌合,最后用石灰糯米三合土合缝,其状似鱼鳞,故名鱼鳞塘。清名臣林则徐曾在此筑样板塘。鱼鳞塘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竹刻
竹刻,是以优质毛竹为原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美术。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海盐竹刻属“浙派”风格,自清初张燕昌(—)始著称于世。海盐竹刻选用南北湖所产楠竹,经水煮、晾晒、贮存两年后,精制成笔筒、臂搁、扇骨、镇尺等器物,然后运用阴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在竹器上雕刻花卉、人物、动物、山水、书法等题材内容,最后经刮磨而成。竹刻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收藏等价值。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器制作技艺
20世纪80年代前,铁鎝、铁耙、锄头、镰刀、铧耖、铁钎、斧头、菜刀、铁环(箍)、铁攀、铁钮等众多铁制品,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器具。传统制作铁器采用手工锻造工艺,俗称“打铁”。一般由两人分上下手制作,上手为主,使用小锤,下手为辅,使用大锤。其锻造工艺流程,主要有:选铁料,料铁入炉熔烧,初锤后再反复烧锤,直至成器胚,再多次细锤、淬火,定型后浸入油或水等冷却剂中,浸泡10多个小时以增加强硬度。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修缸补甏技艺
旧时,缸甏罐钵等陶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腌菜、酿酒、盛水、盛米等的必用容器。这些陶器在烧制及搬运和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砂眼漏洞、裂缝或破碎。破碎的只能丢弃,有砂眼裂缝的,则经修补后仍可使用,由此便产生了修缸补甏这行手工艺。缸甏系易碎品,修补工艺极其精巧,主要流程为:用小锤和小凿将裂缝、砂眼的周边轻敲凿毛,清洁后将铁粉与盐卤(现今用水泥和环氧树脂、乙亮胺)拌和成的灰泥嵌入抹平,大型缸甏则还须钉上铁攀。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荡黄酒酿制技艺
黄酒,俗称老酒,是饮用和调味佳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沈荡黄酒生产历史已有多年,多次被评为省、市品牌黄酒。其酿制原料主要为糯米或粳米、酒曲。其传统酿制工艺流程有立冬开酿、筛米浸泡、蒸煮米饭、淋水降温、落缸拌曲、密封发酵、灌醅入坛(甏)、露天晒酵、酒熟压榨、生酒杀菌、荷叶泥封、入库窖藏、足陈开封、分装销售等。整个流程4至5个月,储存时间越长,品质越好。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早烧习俗
吃早烧,即早晨吃(喝)烧酒,是海盐,尤其是海盐西部的独特风俗。据传,最早吃早烧的以渔民为主,因其起早摸黑捕鱼,既疲劳饥饿,又身寒湿重。为解乏充饥和御寒祛湿,便趁集市未开张前到酒肆(店)里,点上几开烧酒和一两碟小菜,或坐或站着吃喝起来。一开酒约62.5毫升,量器是竹制品,俗称提子。限于经济条件,下酒肴馔为盐浸豆、芽蚕豆、豆腐干或糕饼等,点猪头肉等荤菜者很少。现今以瓶装白酒、荤菜为主,充饥则有面条、包子、馒头等。年9月,被列入第五批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