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10期(总第期)
====本期内容导读====
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篇(四)
不日新者必日退
汪玉凯:网络强国战略助推发展转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李克强妙解“福建”传递“破茧成蝶”发展韵律
日本海绵城市建设的秘密
安平古镇海丝名城人民日报刊登安海专版
晋江公交公司驾驶员可享公租房待遇
配套活动“高大上”参展商团“国际范”
下雨+降温+大风寒潮突袭晋江
晋江今秋有望新增10所公办园
狮子的爪子
内坑革命烈士陵园
高层次人才“海峡计划”
《中国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篇(四)
---------
“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浙江调研时表示
背景: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陪同下,来到舟山和杭州,深入企业、社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等考察调研,就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在以开办农家乐为主业的村民袁其忠家里,习近平察看院落、客厅、餐厅,同一家人算客流账、收入账,随后同一家人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促膝交谈。大家争着向总书记介绍,他们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收入普遍比过去明显增加、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年5月27日,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
背景:习近平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指出
背景: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来到遵义、贵阳和贵安新区,深入农村、企业、学校、园区、红色教育基地,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指出
背景: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市,深入农村、企业,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就振兴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习近平强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要一以贯之抓,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在新形势下、新起点上开始新征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日新者必日退
---------
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当前在中国,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是一个本质要求。多变的技术、多样的利益、多元的观念……让我们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舆论环境。过去有效的,现在未必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的,现在却可能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所以习近平同志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如果你所用的技术不如别人的先进,如何在纷繁复杂中把握主流?如果你采取的方法不如别人的有效,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加强引导?如果你抱持的理念不如别人的高明,又谈何在多元多样中占据主导?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最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必须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只有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回答好时代考题。
原典: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
释义:“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开创“洛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二程集》是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其中“遗书”是弟子们记下的二程语录,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为程颐之语。他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做到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清人张伯行释曰:“君子之为学也,必刻励其功,濯旧见以来新机,使其所得有日新之益。……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与《增广贤文》中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样,都阐述了进取的重要性。
古人尚且如此,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处于瞬息万变之中,要跟上时代节拍,更须积极进取、奋发前行、与时俱进。(来源:《习近平用典》)
汪玉凯:网络强国战略助推发展转型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当前,信息化、网络化是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信息化、网络化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带动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可以为经济技术发展转型提供强大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转型,直接关系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那么,未来我国通过网络强国战略助推发展转型应选择哪些路径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站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前沿,把握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对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应用推进策略以及保障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此统一思想和行动。要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云、网、端等互联网基础设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必将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推动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加速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要加强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软硬件建设。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可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泛应用、法治的完善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从整体上做出谋划,以切实推进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来源:《求是》年第5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很多事例证明家庭教育是决定孩子未来职业成功、生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如何改进家庭教育上。——刘长铭(北京四中校长)
李克强妙解“福建”传递“破茧成蝶”发展韵律
----------
3月7日上午,在随处可见八闽神韵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李克强妙解“福建”省名。李克强说:“很多人说,福建是‘有福之地’、‘福’字当头,但我说,‘福’来自‘建’,是‘建’出来的!没有‘建’,难得‘福’”。(3月7日人民网)
“福”是“建”出来,李克强总理妙解“福建”省名的细节被媒体报道后,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结合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妙用“福建”简称“闽”字劝勉福建要破茧成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相关细节,我们不难感知李克强总理用意之深。
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抓在手上,拼搏实干、锐意进取、才能迎来美好的幸福生活。相反,如果对发展“眼高手低”,不肯下真功夫、不肯吃苦头、不肯去建设,坐享其成是难得“福”的。在如此重大会议场合,李克强总理就“福建”做出妙解,背后隐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福”来自“建”。这既是对福建的希望,更是对全国的激励。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的审议,对福建省的劝勉意义自不待言,而放眼来看,又岂止对福建一地的劝勉?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美好的愿景摆在面前,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在望,更加需要凝心聚力,做好最后的冲刺。“福”是“建”出来的!言外之意就是:全面小康也靠“建”出来!所以,从总理对“福建”省名的妙解中,我们更增添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斗志。
没有“建”,难得“福”。这既是一种劝勉,也是一种要求。动员千次,不如行动一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人人都要有拼搏实干的精神,而人人也都要有拼搏实干的行动。要把“建”当成一种“硬要求”,围绕“建”字出主意想办法、围绕“建”字抓改革、求创新,围绕“建”字抓落实、见行动,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奋斗收获“福”,实现伟大的理想和目标。
“有福之地”、“福”字当头。这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定位。实现“幸福”的目标勿需多言,关键是“战略定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的铺开,福建省无论是在地缘上,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布局中,都处于“特殊”位置上。其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经之处,而且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于其他各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容小觑。总理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显然有深层次通盘考虑的,。通过其关于“希望福建‘建’字开路,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新的战略支点”的相关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给了福建省一个全新的战略定位。
寄语福建,勉励全国。李克强总理妙解“福建”省名的细节,绝不仅仅是两会的一个花絮,而是在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创新、实干“破茧成蝶”的发展韵律。(来源:人民网)
日本海绵城市建设的秘密
----------
日本海绵城市建设中地面和地下的秘密
雨水背景
日本是一个降雨充沛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均水资源稀缺的国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是世界平均值(97毫米)的1.8倍,是我国多年平均值(66毫米)的2.6倍。因人口密度大,人均年降雨量仅为53立方米,比我国的人均年降雨量立方米少,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5。但日本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比我国高得多。据水利部25年统计,中国年平均淡水利用量达56亿立方米,日本年平均淡水利用量为9多亿立方米,不到中国的1/6,而日本GDP总量是中国的8倍。日本的万元GDP用水量仅为我国的1/3—1/48。日本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有一整套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地面雨水收集方式
从朝向天空的屋顶上收集雨水是很普遍的,但是雨水同样可以从大楼的垂直面上收集,因为雨并不总是完全垂直地落下来。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斜着落下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房屋的屋顶以及大楼的墙壁都要进行防水处理的缘故,窗户周围的缝隙也要填上防止漏水的材料。如果我们简单地依靠屋檐而忽略其他阻止雨水泄漏的方法的话,雨水将从窗框或屋檐周围的缝隙中流进来。
传统的日本房屋一般都建有宽宽的环形屋檐防止雨水打到墙壁、门窗和阳台。然而,现在宽度超过1.2米的屋檐要被算作房屋面积的一部分。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房子把宽的屋檐改为窄屋檐,以便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
很多建筑采用铝合金门窗,它的防水性好,所以现在有屋檐的房屋越来越少了。一位叫木良佐藤的建筑师,考虑到大楼的墙壁或玻璃幕墙的面积很大,因此他建议要利用从墙壁上流下的雨水。在雨水利用创意比赛中,提出一些收集大楼墙壁上流下的雨水的好想法。有的人建议,在大楼的一层顶部建一个槽式屋檐来收集雨水。一般认为,从一幢楼的垂直墙壁表面收集到的雨水量是从同样面积的水平面上收集到雨水量的50%.但是,也有一份试验报告说,实际上测得的雨水量是7%.即使只有7%,收集到的雨水总量仍然是很大的,因为楼的墙壁面积是它屋顶面积的好几倍,何况,城市里有很多高楼。
地下雨水设施
日本首都东京及其周边年平均降水量为.8毫米,几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不过丰沛的降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雨天里,行人一般不用担心走在路边被汽车溅起污水,雨后湿润的路面上有时都难找到水洼。
这多亏了历经多年发展的东京地下排水设施。这些巨大的建筑设施守护着这座世界级的都市,使她免于洪水的侵扰。
蓄水
东京年平均降水量为.8毫米,几乎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一倍。目前,这一有着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应对集中暴雨的“法宝”是“下水道+地下蓄水池”。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地下储水设施来应对集中降雨,公园、小学和家庭等容易积水的地点都建造有不同大小的地下蓄水池。其中最为大型的有四个,其大小可用“宫殿”来形容。这种“宫殿”级的地下蓄水池从年后开始设计施工。在突降大雨时,如果下水道的水位急剧上升,雨水将自动流入这些巨型蓄水池,以缓解下水道的压力,防止内涝。而如果雨量减少,下水道水位下降,蓄水池内积蓄的水又将自动回流到下水道。
排水
不过,在东京地区雨水控制设施中,最为著名的还不是市内的蓄水池,而是位于东京外围琦玉县春日部市的“东京外围排水系统”。该系统被称为世界规模最大,深埋地下五十多米、全长6.3公里。系统由五个巨大的圆柱形蓄水坑、宽度达10米的输水管道,以及更为巨大的“调压水槽”构成。
春日部市经常刮台风、降雨丰沛,加上地处低洼,频繁遭遇内涝。为了消除水患,当地政府开始考虑修建大型的排水系统。最初的考虑是在地面挖掘排水渠,但因涉及拆迁、重建等棘手问题,成本高且耗时多,遂放弃。于是有了地下系统的构想。年,这一地下排水系统开建,直到年历时14年才全部完工。
“东京外围排水系统”的排水模式与市内蓄水池异曲同工,只不过规模比后者更为巨大。其中最为壮观的是有“地下神殿”之称的“调压水槽”,该设施也供蓄水之用,59根巨型大柱子,撑起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面积达平方米,长米,宽78米,高18米。“调压水槽”能将从五个蓄水坑流来的大量雨水“吞入肚中”,或者备用,或者用飞机引擎改装的抽水泵,排入附近的江户河。“东京外围排水系统”每年大概运作5至7次。尽管耗资巨大,建设费用亿日元(约人民币亿),但有效地减少了城市内涝。
最近刚落成的日本最高塔――东京天空树就设计了一个可回收利用的排蓄水系统。天空树的蓄水池能储存吨雨水,可供其所在的东京墨田区23万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灾害发生时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
安平古镇海丝名城人民日报刊登安海专版
---------
3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安平古镇海丝名城》专版,美文美图美版面,将咱安海的千年底蕴文化大餐呈献给了全国读者。该专版也被安海人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