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杭州市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引进了“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并为此成立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年9月28日至11月8日,该系列部分藏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呈现出西方近现代设计的发展与概貌。这些藏品为设计史研究提供了物证,也使国内设计界直面当代设计的源头和思想。图为德国设计师彼特·贝伦斯于年设计的电热水壶。
年8月,我从浙东小城义乌考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学,那时的义乌县城中心只有两条十字交叉的马路,以小商品著称的那个义乌连影子都还没有。所以当一个小镇青年来到地处北京东三环北路34号大北窑(今天国贸附近)的中央工艺美院的时候,那是我21岁人生第一次远行。
中央工艺美院的右边一条街紧邻北京汽车制造厂,名字叫光华路。我进校的时候在楼道读到学生会办的墙刊也叫《光华路》。不久在庞薰琹先生执教50周年的纪念会上,又听到他用带有浓重常熟口音的普通话念自作的长诗《光华路》:
这是一条光辉的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光华是为中华民族增添光辉/……没有工艺美术在前开路/能有后来的绘画与雕塑吗/历史总会恢复它的真实/让我们昂起头来吧/……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当我们的设计投入生产/当人们用到它/从内心里发出欢乐/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欢乐/我们将用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双手/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增添光辉/让我们走自己的光华路吧
我站在后面,只看见庞先生满头的白发。他的声音不高,却震撼了我的一生。那时正是工艺美术设计“狂飙”的年代,“狂飙”是庞薰琹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组织的现代美术团体“决澜社”的《宣言》的主要用语。他试图用“狂飙一样的激情”去打破旧中国的旧制度下的艺术束缚,并希望创建一所真正为美好生活服务的工艺美术学院。至上世纪50年代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但好景不长,他因反对将中央工艺美院办成“手工艺”的传统工艺学院而被打成右派。一晃20年,“文革”结束后他以70多岁的高龄复出重新担任副院长,而改革开放也迎来了经济促进的真正生活变革的设计时代,庞薰琹的“光华路”在中国现代设计史中而因此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性。
我在光华路上生活了20年——毕业、留校、住筒子楼,拥有第一部彩电和冰箱,孩子出生,在傍晚的校园里推着毕业生设计的并批量生产的童车慢慢行走……不知什么时候起,东三环上飘着马粪味的四轮套车不见了,高架桥仿佛一夜之间架起,京广中心、国贸等高楼拔地矗立,曾经在附近鹤立鸡群的中央工艺美院白色教学楼显得越来越低矮。但是,此时的“中央工艺美院”已成为国际著名的设计学院: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的创作惊天动地开中国美术界风气之先,第一个设立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第一个建立工艺美术史论系,第一个拥有工艺美术硕博点,首都新十大建筑设计、澳门香港回归系列设计、驻外使领馆的设计、北京奥运会的设计等等,到处可见“工艺美院人”的身影。
我的学术生涯中有几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反映这些变迁的缩影:《对“工艺美术”的诘难》与《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反映的是一代年轻人对现代工业冲击传统工艺的彷徨以及对西方设计的“盲目”崇拜;《设计:另一种启蒙》,则总结了30年来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化下的DESIGN中译》《设计的民主精神》《“设计史”的本质》,反映了在设计深入发展阶段对设计与中国社会、文艺思潮的哲思;《本土设计中的发现》《无名书:中国设计史的写法》则表达了中国设计要建构本土设计面貌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
现在,光华路还在,并且有两个。原先的光华路已经景象大变,气宇轩昂的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取代了“北汽”,就建在光华路的边上;中央工艺美院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合并潮中迁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纪念中央工艺美院曾经的岁月,清华美院附近的那条校园道路也被命名为“光华路”。而我之后南下杭州与“包豪斯”结缘,让我再次想起庞薰琹那首《光华路》诗的中间部分的描述:
闭塞过久了/所以出现包豪斯/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包豪斯在建筑方面确是作出了贡献/但是不等于它就是我们的“样板”
年,我这个义乌小镇来的青年在中央工艺美院第一次听说了“包豪斯”,但是对于庞先生的既重视又不服气的心理很长时间不理解。30余年来虽然不是时时刻刻,但这种理解随着中国设计的发展和进步一直在内心不断翻腾。3年前,我从一个参与杭州市引进“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列藏品”的论证专家,变成管理这批亚洲最好、国际著名的西方设计收藏的人之一,落脚于中国美术学院。我把仍在已经是中国著名小商品城的义乌独自生活的86岁母亲接来杭州,在城站下了火车,她指着远处西湖方向自豪地说,我给你们兄弟俩和二叔他们全部的孩子起的名都有杭啊!
我第一次感觉母亲还是个预言家。不过,她不知道我此时透过车站钟楼,想到的是本科时一次又一次从这里坐硬座去北京上学。想到50多年前,也是院系调整,庞薰琹、雷圭元和我的其他老师们,从杭州出发,带着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也就是今天中国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的师生乘车北上,去中央美术学院住下,联合他们的实用美术系和清华的营建系工艺美术研究室,在北京建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历史,真是一面镜子啊,不只是照见时代,还映射出回到杭州的我。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馆长.图片由作者提供)
订阅:用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