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宝,字一峰,号抱墨痴人,浙江雁荡山人。民革山西省直属第九支部委员,古交市政协委员。毕业于天津市总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国法官诗文社常务理事,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民革山西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太原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古交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民革中央画院顾问周铁农先生为周先宝回乡个人书画展题词“乡愁”
人民日报原社长、总编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原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顾问邵华泽先生为《先宝书画》画册题词
总参谋部某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戴清民先生为《先宝印象》画册题词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民革山西原主委李蓼源先生为周先宝回乡个人书画展题词“翰墨情”
他学书追求“以正为奇,奇正相生”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主张习书当师心而不泥迹,入古而能出新,领悟前人笔墨技巧,并参阅现代诸家之经验,博采众长,极避平庸鄙俗,矫揉造作,力图在自己作品中流露一种自然质朴的美。
田树苌先生曾评价其“端庄藏流丽,淡逸蕴真谆”,他的点画凝重而灵动,结字率意为之不主故常,而章法则疏密聚散,开合张驰,纯任裕如,游刃有余,既在法理中又超逸于法理之外。特别要指出的是,江浙书风,点画精妙,清新雅致,一派文士风。书法中时时透出一种劲健硬朗,一种朴拙率真。
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迎奥运中国百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名人手札墨迹、雁荡山名人名句、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等;并于年和年先后荣获山西省两会一节,首届艺术节太原市青少年现场书法大赛和庆祝建国4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并获山西省自学成才奖、古交市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殊荣。其作品勒石于河南、湖北、黑龙江、四川、安徽、云南、浙江等地碑林;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浙江乐清周昌谷、周沧米艺术馆等收藏。其书法作品被民革山西省委作为佳礼馈赠民革广东省委、中山大学、民革江苏省委、苏州大学等。
曾为希望工程、灾区、残联、敬老院、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功在千秋——捐助老年教育事业”大型公益活动捐赠书法作品。
在年西山煤电为宋树德、张俊才、刘政群、周先宝在山西文艺大厦举办书法联展,并于、、年先后在山西古交、浙江乐清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相继出版了《先宝书画》《周先宝书法作品》《先宝书艺》《先宝印象》。有关事迹被中国黄河电视台作过专题报道。其书艺历程由郭子林先生编写出版了《翰墨情》一书,由皇甫琪先生撰写的《乐清人的骄傲》获全国散文优秀奖。
雁荡之子抱墨痴人
年已届知天命的周君前半生履历并不复杂,出身畎亩,幼年放过牛,割过草,种过田,一个地道的山里娃。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家乡浙江乐清上学到高中毕业,十八岁离乡,投笔从戎,随部队来到山西,参加古交矿区建设。其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最大的炼焦煤基地---古交矿区上马,来自山南海北的建设者们风云际会,筚路蓝缕,日夜鏖战,极一时之盛。其中,有一支基建工程兵队伍担负矿井建设,周先宝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兵。当时,各路建设大军中不乏热爱文学艺术的文化人,大家不分长幼,以文会友,利用工余闲暇,谈诗论文,写字作画,抒怀寄志,乐在其中。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周先宝成为矿区文化人圈子中的一员。几年后军转工,工转干,在当地占籍落户,成家立业,古交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名来自雁荡山麓稚气未脱的兵娃子,竟然在若干年后会成长为一位学有所成远近知名的书法家。雁荡之子抱墨痴人周先宝的自学成才之路给人们以诸多启示。
窃以为,大凡一生中能有所作为的成功人士,或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者,莫不有五气在身。何谓五气?曰灵气、志气、地气、人气、正气是也。
一曰得灵气。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周君而言,一生注定与山水结缘。自幼在江南水乡成长,朝夕与风景秀丽的雁荡山为伍,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故乡山水滋润着少年先宝的身心,积淀厚重、气象万千的人文气息薰陶其灵魂,迷人的山光水色浸润其血脉,雁荡奇峰、龙湫清流锻造其品格,真乃苍天厚土对故乡之子的深情眷顾和慷慨馈赠,注定使先宝从小就生发出痴迷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获得今生投身艺术的禀赋,或曰灵气。成年后,仿佛又是造物主的刻意安排,他从雁荡山麓,石门潭畔,来到吕梁山腹地,汾河岸边;从清丽的江南红土地,来到雄浑的矿区热土地,让先宝的人生轨迹更趋完整,艺术历程更趋圆满,艺术细胞更加丰富,艺术灵感更趋多彩,艺术风格更趋完美。合睿智与坚韧于一体,融清丽与雄浑于一炉,注定让这位雁荡之子“得灵气在山水间,痴情抱墨;放旷怀于天地外,妙笔生花。”
二曰有志气。人无志不立。如果说,雁荡山父老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强不屈的精神,故乡书画先贤们多姿多彩的传世作品,成为少年先宝日后矢志投身艺术的最初动力,那么,当年奋战在矿区建设工地的工程兵战友们勇猛精进的品格,矿区火热沸腾日新月异的生动场景,无疑更加坚定了青年先宝终身从事书画艺术的志向。就这样,他怀揣梦想,立足吕梁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痴迷翰墨步不停,向着自己所憧憬的艺术高峰,执着地迈着坚实的步伐,开始了艰辛的攀登。君不见:不畏天寒地冻,工地写生;蜗居斗室,深夜练笔,不知东方之既白。临帖、写生、习字、治印,笔不离手,技艺日进。终于,在年太原市首届艺术节青少年书法现场大赛上一举夺冠,脱颕而出,成为他前半生书艺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先宝的书作开始陆续走出大山,走出山西,走向各地,得到社会的嘉许和喜爱,频频入展,获奖,勒石,收藏。期间,为了提升文化学历,提高创作能力,曾先后在几所高等院校艺术系研习深造。同时遍览哲学、文学、文字学、古今书法理论等书籍。先宝书法恭学名家,始临篆隶碑帖,楷书从颜、欧体入手,行书习《兰亭序》,草书研《书谱》和王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循序渐进,正道直行。察其书艺轨迹,可想见其刻苦情状,非常人可比。“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出心意成一家”这副古联的上联恰是周先宝前半生书艺历程的真实写照,下联应是其后半生的追求目标。
三曰接地气。先宝出身农家,当过士兵,当过工人,地道的工农兵“三合一”草根人也。前半生一直生活在社会基层,从未离开过基层群众,包括故乡可亲可敬的乡亲,军营中同甘共苦的官兵,朝夕相处的企业员工,山城古交淳朴实在的普通市民,从他们身上汲取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获得多姿多彩的创作素材,然后挥毫泼墨,以书画的形式回报社会,服务大众。他成名之后,不忘养育他的故乡父老,千里迢迢返乡举办个展,还为当地单位部门乡镇等书写条幅;他热心公益事业,毎年春节都要为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农村农民和左邻右舍书写大批春联,日常为政府机关部门和企业书写门联和条幅,为商铺题写牌匾,为新人写贺婚联,为老人送祝寿联,为逝者书挽联,有求必应,乐此不疲;还积极参与企业和各级社团书画展览活动,并组织古交市书协的书友们开展各种社会公益与对外交流活动,受到坊间广泛好评。周先宝深得“接地气”真谛,始终扎根基层,脚踏实地,体验生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guajidi.com/zjrbys/1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