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历史太过久远,以至于永济的孟家坟、孟家桥、孟家园,人们都无法从史料中证明,他们与孟桐有关,但是孟桐墓却以一种准确的存在,告诉后来者,这里是孟桐墓,有碑碣为证,有松柏常青。
这种存在,你不可更改,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所以作为一个人,你对身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不要轻慢,对于历史是这样,对于人和物,对于自然和山河更是这样。
探访孟桐墓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说是偶然是因为去永济采访本是奔着明代名臣杨博故乡去的,虽然杨博原本在史料记载中很是壮观的墓,据说有24通碑,13个墓冢,有甬道,石象生什么的,结果因为战火,因为世异时移,被毁之殆尽,如今只留下一个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碣,有名无实地站立于太风公路边上,永济王庄村北。正当我们对于杨墓的损毁颇感惋惜时,同样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孟桐墓跃入眼帘。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访孟墓是一种偶然。但你又必须说探访孟墓是一种必然,因为这个还比较大的墓群就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翠柏林立,还颇引人眼球地有个方方正正的砖围墙,有个高大的城门楼一样的入口。
大门朝北,背依中条山面朝黄河水,非常吉祥。孟桐的墓入口十分高大上,门洞有三层楼高,其实是二层的建制,古老的明代砖砌就的城门楼子,厚厚的木大门,宏伟而庄严。比之明朝太宰杨博陵墓的片瓦无存,孟桐先生的墓地便当然地让你眼前一亮了。先不说规模建制有多么宏伟,仅能穿越战火,穿越运动,走到今天便委实不易了。土木建筑就是这样不凡,熬过了那么多伟大的人,依然挺立在黄河岸畔,中条山脚下,便不能不让人感叹大了。请原谅我们心中总有一团热爱,对于眼前这山河,这土地,这柏园,这陵墓,这四五百年前的旧迹。风中似乎还有呼吸声,还有哭泣声,但无碍阳光明媚,无碍世事穿行,无碍大河东去。
从各种文字记录看,因为从运风高速经过,有人看到这片柏林和古建筑,便驱车而至留下不少影像的,有在卫星照片上看到这片壮观的倒坐坟圈的,从京城不远千里而来的。更有媒体记者,如我们专程前来探访的。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孟桐墓就是这样一种坚强的存在,它在,就召唤着后人,它在,就无言地诉说往事,诉说历史。虽然历史太过久远,以至于永济的孟家坟、孟家桥、孟家园,人们都无法从史料中证明,他们与孟桐有关,但是孟桐墓却以一种准确的存在,告诉后来者,这里是孟桐墓,有碑碣为证,有松柏常青。这种存在,你不可更改,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所以作为一个人,你对身外的任何一种存在,都不要轻慢,对于历史是这样,对于人和物,对于自然和山河更是这样。
孟桐墓今昔
按山西省文物局网上的介绍,孟桐墓(第四批省保)“为明代礼部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孟桐及其家族墓地。墓地坐南朝北,南北长米,东西宽80米。陵墓四周用青砖围墙,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石狮等石象生。墓园内依次排列大门、石台阶、石牌坊、原祭庙石柱基石遗址、以及大墓冢7座、墓碑7通”。
现实中的永济有一个小村名孟家坟,是哪位姓孟者的坟,没有人能说得清,倒是孟桐的陵墓保存还比较完整。前不久,与永济市档案局纪检组长杨孟冬先生去永济王庄村附近寻访孟桐墓时发现,这个明代墓园从外形上看实在是宏大令人惊叹的。
它能走过几百年的历史风雨,尤其是能从十年文革的风雨中留存下来,真的是一种难得的机遇。附近人所周知的是,孟桐墓在很早就成了乡镇的农机站,也叫拖拉机站。它之所以成为拖拉机站,是因为墓周围有着高高的围墙,确实是一个站的所在,又有大门,门里边还有些建筑,很现成的,挂上牌子就能办公。因为是农机站的所在,破四旧时,也就没有人惦记这里,竟然逃过了被毁的劫数。而与它相距不远的杨博墓就没有这样的运气,那里虽然也改成了变电站,但是可能电力部门经济实力好一些,拆旧布新,老的建筑被拆完了,竟然是一点旧陵墓的痕迹也没有。
孟桐墓作为乡农机站的所在地,可能后来又在靠北的大门处盖了些房子,因为是在多年前所盖,因而那房子也很破旧了。倒是在陵园中部靠西有些旧房,听如今的看门人吴新院讲,那是过去留下来的,人们俗称太平间的停灵处。为什么要有停灵之所呢?可能过去也有暂厝,也就是夫妻两人,有一人先逝,将棺木暂厝于此,待另一位也去世后,一起下葬。是不是这样没有考证,但据吴新院所讲的太平间一说,应该有这样的用处。
另外,陵园中的房子也可能还有让上坟的后人暂时歇息之用。比如说,后人来集体上坟,遇到了风雨天气,在房中暂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曾经听老人讲,过去家族集体上坟,常常还要在祖陵开个会,分个西瓜、麻花什么的。想来,陵园中的房子用处是不少的。
我们去的那天,是大中午,虽然是深冬天气,但阳光很是明媚,只是走在古柏森森的陵园中不免便有寒凉之意令人不寒而栗了。倒是看门人吴新院表情轻松自然,丝毫没有因为住在寒冷之地而有半点的沉重。令我们惊奇的是,他还带着六岁的孙孙。
据我们所知,吴先生如今有着文物保护员的职责,从深冬的天气,他依然与小孙孙在陵园中坚守可见,他是一个很敬业的文保员。吴先生生于年,从年龄上看还不是很大,在城市里还是上班的年纪,不过,因为有着六岁大的孙子,老吴看上去似乎比同龄人更淡定了些。他告诉我们,原来他就在农机站干过活。对陵园的一些情况还比较了解,前几年,省里有文物部门的同志下来调研,来到孟桐墓后,对照着手里的资料有一位同志惊讶地说,呀!这碑少了三通。老吴听后想了想说,没有少,被人们搬到前边用起来了。
原来,在陵园被用作农机站时,站里可能少些桌椅或者板凳,工人们说,到后边搬上几通碑,放倒就能用。于是,几通碑被从后边搬到了前边,老吴带领省里的同志查看时,果然,碑全着呢,也因为挪作他用,保存得也不错,算是一种特别的历史。写到这里,想起枫红飘扬的文章中曾经写到,在永济探访孟时芳墓地时,没有找到痕迹,倒是在传说中墓地附近一小村发现一户农家大门下的过门石上刻着“敕封”的字样,正是墓地中的碑刻,被老百姓巧妙地用起来了。
过去在河东农村,祖坟对于老百姓的意义非常重大。有些大家庭的家规中就有条文规定,违法犯罪者将来百年之后不能入祖坟,还有什么特殊职业给家族抹黑者也不能埋入祖坟。祖坟是一种权益,也是一种权威,更是一种重要的风水。所以管理祖坟的任务是相当重要的。家族坟墓是中华家国文化尤其是北方农耕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现代丧葬文化的流行,真正的祖茔是越来越少了。
探访孟桐墓时可以发现,陵园中还有石牌坊高耸,上边镌刻有“恩被重泉”的字样,应该是感恩文化的一种。另外,孟桐墓所在的陵园中还有数十株柏树。有大的有小的,据吴新院先生说一株柏树代表一位过世的孟家先人。需要说明的是,孟桐墓虽然建制庞大,但是孟桐先生本人却并不是名宦世贾,他是因子孟时芳而贵,有不少皇封的尊号,所谓礼部尚书什么的都是只有名号而无实职的封号,为了表达一种尊荣,若真要去历史资料中查找,是没有孟桐这位尚书的。
礼部尚书孟时芳
据《永济历史人物》一书记载,孟时芳(-),字斯盛,号晋醇,明蒲州人。父亲孟桐。据记载,孟时芳天资聪慧,才识卓异。万历十九年()中举,二十六年()登进士。初仕翰林院鹧吉士,历官国子监司业、右谕德、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兼协理詹事府事、吏部侍郎、礼部右侍郎。终官南京礼部尚书。关于南京礼部尚书一职,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所谓南京原是年朱明王朝建都之所,后来朱棣迁都至北京,南京还留下了一套班子,但这个班子只有名并无实权,一般是官员年老之后挂名之所。想来,孟时芳先生人缘不错,即将退休时享受了一个正职的待遇就是南京礼部尚书一职了。
关于孟时芳,历史资料不是很多,见诸文字的有这样一段故事,说是他当初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御史因为责备皇太子不好好学习而获罪,孟时芳上疏力争,大意说,皇帝不应该因为这样的事罪及御史云云。因为这件事情,孟时芳耿直的性格与担当大义的精神颇受当时人们称颂。他任职詹事(一种掌管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的官职)时,给太子讲课,仪容严正,议论贴切,得到光宗(时为太子)的称赞。由此可见,仪容严正也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学习。
孟时芳任职南京礼部尚书时,因为不满魏忠贤专权,于是要求退休回老家。回到永济老家后,他清心寡欲,常悠游于山水间,写了不少诗。他在《春月登书院阁》一诗中写道:高阁郁苁茏,登临望不穷。座疑浮斗汉,客似御天风。烟火千家暮,山河一顾中。狂来兴转剧,直欲倚崆峒。这首诗,意境辽阔悠远,大气磅礴,气象非常好,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孟时芳流传下来的还有一首诗《游西郊桃林》,诗云:芳甸清沙淑气新,风光二月正宜人。千林翠色浮悬屿,万叠苍烟拥绿苹。江上虚传桃叶渡,天台何处武陵春。尊前剩有如渑酒,取后不须漉角巾。这首诗,诗中有画,有景,有色,有情,表达了诗人面对美丽的家乡桃园盛景,一边畅享美景,一边感慨,离自己远的那些传说中的美景可能也就不过如此吧。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与现实,安闲平和的心态。诗中如渑酒意为像渑水一样绵绵不绝常流的酒,渑水在山东省淄博附近。《左传》中有“有酒如渑,有肉如陵”之语,比喻富足的生活。
据史料记载,孟时芳去世后赠太子太保,钱士升撰写墓志铭,墓地在韩阳镇陈村东南,现在已毁。钱士升(-),明嘉善魏塘镇(今浙江嘉兴)人,明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状元,精通周敦颐、朱熹学说,名重一时。在朝为官期间,与宦官集团做斗争,救了不少人,与孟时芳应当有同僚之谊。
孟时芳曾著有《碧山堂草》、《竣冰建议》、《金华讲要》等,他的墓地虽然荡然无存,但是诗文主留下来了。从《永济历史人物》一书看,明代孟家的历史人物有:孟琳、孟希孔、孟绳祚,清代还有孟绾祚等,看孟时芳有关史料,这几位孟氏名人应该均系蒲州这一支孟氏,可见蒲州孟氏也曾在几百年之内代有人才。
孟家桥
文友闫爱武女士一次去永济办事,发现一处孟家桥,有照片,是不是孟时芳为一支孟家所修造,没有史书记载,不敢妄言,应该与蒲州孟家是有关系的。
作者简介:张建群,女,笔名一苇,年1月出生于山西永济。现任运城日报社《黄河晨报》副刊部主任,山西省作家协会、省女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评论、专访百余万字,年出版人物专访集《面孔》,文化文集《河东访古》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近期热点推荐①那些年,永济农村淘麦,你还记得吗?
②记忆:那些年在永济老家麦垛里的激情岁月
③记忆中的永济:被遗忘的“拉拉车”
④永济市“文博杯”摄影大赛进行中
⑤纪录片:舌尖上的永济
⑥央视曝光:真恶心!你还天天抱着它吃饭?
⑦发现永济:风雨传奇蒲州站
⑧央视纪录片:烽烟并起鹳雀楼
⑨永济尧王台:见证古中国政治制度的发端
⑩分享+收藏:永济站、永济北站最新列车时刻表
?转发集玫瑰花可享受青岛·三亚旅拍!
请联系我们:①;②